就在大战将起的时候,梵国的大帅才刚刚到达。不用想,这大帅就是秦正阳。
秦正阳当上大帅的过程并不简单,也是如此才导致他来的这么晚,要找到两军交战,连个统领全军的大帅都没有,打击的不仅是己方的士气,这简直是那国家的脸面用来丢啊!
秦正阳跟叶三一样,战后就接到京都传来的命令,让他回京都受赏,与他同往的还有六位将领里头的其中两位。等秦正阳跟两位将领回到京都后,也是大吃一惊,陛下竟然在京都的城门口迎接,这该是多大的荣耀啊,这还没打完仗呢?其实,他们三人不明白,可有人明白,这就是陛下的忧患心理,跟释国不同前两次国战梵国都赢了,这次要是一开始就输了,那实在是打脸啊!
虽然明面上是释国胜了一局,但战争这种事谁又说的清呢?叶三大败梵国军队是不假,但他也损失惨重,用来做诱饵的士兵就数十万,要不是王三哥替他一死,都不好收场,反观梵国,虽然说失败了,但百万大军也没损失多少,保留了有生力量,以待来日。
虽说梵风死了,但群臣包括陛下都说不出什么来,梵风是一意孤行贪图功劳才死的,可以说他的死甚至起到了反作用,还没伤人就先害了自己人。就算他是陛下的亲叔叔,他活着回来,陛下也不可能让他好过,让他当大帅是黏在血亲的份上,当初都说好了约法三章,听六位将军的话不得贪功冒进,结果还是这么做了。要知道,战争关系着国运,你输得多了,国运下降,国力自然孱弱,一个人和一个国家,陛下还是分的很清楚。
秦正阳三人看见陛下亲自来迎,自然不敢放肆,赶紧下马半跪高呼:“承蒙陛下屈尊迎接,臣惶恐。”
梵国陛下笑呵呵的看着三人道,“三位爱卿免礼,你们是国之栋梁,这次还力挽狂澜,就我梵国百万将士姓名,孤亲自来迎又有何妨?”
三人连称不敢,除秦正阳之外的两位将军当然是不敢,做这件事的是秦正阳不是他们。当初战后,秦正阳就找到了他们六个人,秦正阳把破解释军包围的功劳分给了他们六个人,他们六个人还疑惑,天下哪有这般好事?秦正阳出身秦家,谁敢克扣他的军功,而且他也用不着谄媚上司,有秦家在保管他青云直上。其实秦正阳的确是有要求的,当初他去营救大军之时,曾许诺留下拖延的二十万士兵养活他们的家人,这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秦家养不起,但如果是让这个国家来养就没问题了。六位将军答应了,为什么不答应?六位将军混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可能有什么打的跃进了,赏赐也就是些物质上的,因此向声望名誉之类的就看的格外重,秦正阳把军功分给他们,也就是说当初率军营救大军的不仅是秦正阳,还有他们六个,而他们只是推掉赏赐帮秦正阳这么一次就好。如此好事,他们怎么会不答应,虽然这其中有很多纰漏,有些地方说不过去,但朝中群臣包括陛下,都是知根知底,说不定军中就有他们的人,所以这些事大家都知道只是不讲明罢了,谁没有一两件龌龊事,尤其是这些高官显贵。
陛下旁边的老宦官很看眼色,见陛下说完,就捧着陛下的圣旨走向前,高声宣读:“奉天承运,武德昭昭。今秦正阳秦小将军同六位将军,识破敌军阴谋,就百万士兵于水火......”
老宦官拖着又高又长的音调在诵读圣旨,大致意思就是秦正阳和六位将军识破敌军阴谋,救了百万大军,大大滴好!然后就给予赏赐什么的,至于梵风圣旨中一提没提,秦正阳三人也当做不知道。
“......钦此!”当老宦官拖着长音说完后,秦正阳三人松了口气,都是当兵的,谁能受得了这墨迹,哪怕是秦正阳也是如此。
不过圣旨读完,这重头戏也就来了。
“禀陛下,臣有时回报。”秦正阳上前一步说道。他用的是“臣”而不是“末将”,在外他是将领,但在这他只是臣子。
“哦?什么事,说说吧!”梵国陛下倒是很好奇秦正阳要说什么。要知道,当初就是他从秦家挑出秦正阳来的,没想到还真捡到了宝。
“起禀陛下,当初臣与六位将军前去营救大军时,兵力不足,曾许诺不管输赢必犒赏三军,后又有二十万士兵舍身拖延敌军,无一生还,吾等再次许诺,必善待这二十万将士的家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只是这压力实在太大,吾等养不起,所以......所以,还请陛下收回对我们的赏赐,让我们完成承诺。”秦正阳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只是把当初他一个人改成六个人而已。他的话很明白,当初许下承诺只是为了挽回局面,现在结束了,他们养不起,所以只好请陛下来办了。
“你们呢?”陛下看向两位将军。
“臣六人也是这么想的,还请陛下恩准。”两位将领倒是干脆,拿了好处就要干实事不是!
“好,好,好!”梵国陛下连说三声好,就跟释国陛下一样,也不知这些当陛下当皇帝的是不是都爱说好!“几位爱卿当时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你们有功于国家,你们的要求孤答应了。那二十万将士不愧是我梵国的大好男儿啊!”
“来人,下旨!”一旁的老宦官连忙跪下,“今我军将士不畏生死,英勇抗敌,特犒赏三军,同时下旨各州府赡养那二十万勇士的家人,如若阳奉阴违,定饶不设。”
梵国陛下一下旨,秦正阳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大帅的归属问题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军队也不可一日无将帅。梵风死了,你就要有人去接替。对于谁当大帅,群臣闹了矛盾,谁都想推荐自己人当大帅,可大帅只有一个,为此群臣整整吵了一个月。而秦正阳则是在暗骂,一个月了,都一个月过去了还没决定好,现在都什么时候了,现在在打仗啊,就你们这么吵下去,敌军都打到京都了,真是一群猪,光吃饭不干人事。
最后连梵国陛下都受不了,直接在朝堂上大骂群臣是猪。结果,还是有陛下大笔一挥,让秦正阳担任大帅,总率三军。对此群臣不敢有异议,没看到陛下都发怒破口大骂了吗?谁还敢这个时候捋虎须。
就这事,秦正阳“姗姗来迟”,总算赶上了这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