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成为管理者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实际解决矛盾,恢复正常秩序,又要保持公平,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这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管理者处理矛盾时,第一步要查清楚原因,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其次,需要秉承公平的原则,公正解决员工之间的冲突。做决定的时候要审慎,寻求利益的最佳平衡点。
别让企业内部的各种势力失衡
在管理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你的下属分为不同的派别,每一个派别都拥有自己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没有实力将他们一一掌控,平衡各方力量以达到对全局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了首要之选了。在这方面,东晋时期的政治家王导的确是个集大成的人物。
东晋是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当时,北方早就天下大乱,叛乱、夷侵、裂地为王者不计其数。南方的东晋朝廷也处于各种力量的冲突之中,如中原来的贵族力量、江南望族、皇亲国戚等。他们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各不相同。王导意识到,国家根本就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此时,稳定才是最为重要的。这样,王导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平衡各方关系,极其务实地消除社会矛盾。总之,面对大风大浪和急流险滩,小舟不沉就是胜利。
为了团结南方望族,王导不顾北方人的蔑视,平时与人交往多用南方语气,还向南方的陆氏家族提亲。陆家是吴国名将陆逊之后,声望极高,他谢绝了王导的提亲,但是王导并不在意。平时处理政事时,出身南方望族的下属有冒犯之处,王导也多方体谅,不当回事,如果对方言之有理,还予以采纳。所以,傲气的南方望族感到与王导还合得来,与东晋王朝的关系也融洽多了。
南迁的中原贵族也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王导本人是北方士族出身,自然有控制力。一次,这些北方名流在建康郊外欢宴,席间忽然有人叹息道:“此地虽然风景美丽,但终非故国景色。洛阳真是令人怀念啊!”在座诸人无不相顾挥泪。这时,王导严厉呵斥道:“正因为故国易色,我们更得团结一致,振兴晋室。哭有什么用呢?”众人于是纷纷拭泪,并发誓复国。
但是王导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复兴晋室只是内聚北方士人的公关手段,在他的内心,若能安定东晋已是极为不易的了。所以,主战派多次提出“北伐收复失地”的主张,均未得到王导的支持。对于北伐名将祖逖等人,东晋王朝的态度也是消极的,因为从稳定的角度考虑,以北伐为国策并不符合南方望族的意愿,而且,一旦大肆北伐,新形成的北方势力也可能危及东晋王朝。既团结北方士族又协调朝廷的关系,就此而论,王导的策略是成功的。
有一次,叛军攻打建康,将军温峤擅自将皇帝巡幸必往的朱雀桥烧掉了。皇上知道后暴跳如雷,但是温峤并不在意,连道歉的意思也没有。王导知道此事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于是匆忙赶来为温峤说情:“皇威之下,温峤不敢说话,请皇上面察。”这既保住了皇上的面子,又给温峤一个台阶下。温峤也就势道歉,化解了一场可能产生的内乱。
平时,对于各地的叛乱,王导尽可能大而化小。如此做法自然令人不满,但是王导也有其苦衷。对于一个虚弱的王朝来说,不顾一切硬拼可能远不如忍耐一时、等待变化更为明智。当然,王导对军队力量也并不是毫无节制的。譬如,他极力强化贵族的威势。有时候,叛军甚至已经占领了都城,并想当皇帝,至少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一掂量,感到军队的威势还远远不够,结果,还是得将王导抬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对于东晋朝廷,王导的策略是极力推崇它的皇威,以此号召天下,同时限制皇族势力的发展,使政局不致失衡。在公开的场合,王导是诚惶诚恐,礼数周到;当他独自面对君王时,又敢于犯颜直谏,甚至直言无忌。一次,晋明帝问温峤,自己的司马氏祖先是如何统治天下的,温峤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王导道:“温将军时值壮年,不熟这段历史,就由微臣代他回答吧!”于是,王导从司马懿如何清除异己开始,一直到司马昭是如何杀害魏王曹髦,诸般险事一一道来,毫无隐瞒。明帝听了不禁为之叹服,说:“如此看来,朝廷的命运也是在天之数了。”
当然,王导之所以能这样做,除了高超的平衡策略,还在于王氏家族有着巨大的力量。当时谚语曰:“王与马,共天下。”但是王导也知道,对王姓家族的势力若不加以限制,也会破坏脆弱的平衡关系。
东晋的建立,王导与其堂兄王敦出力最大。后王导任宰相,而王敦任大将军,领重兵在外。如此局面,又使得皇帝有傀儡之感,便有意削弱二王之权。王导不动声色,颇令士大夫同情。王敦则不然,他本来就有野心,干脆借口除奸而率兵杀向建康。
以当时的客观力量而言,朝廷远不及王敦,而且宫中也有议论,认为王敦造反有理。但是王导心里丝毫不愿与王敦合谋,他认为唯有司马氏才是安定的象征,王氏家族在安定的情况下,不必因此而失衡,否则王氏家族同样遭到迫害。何况以王敦的个性,一旦大权在握必定酿成大祸。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一面是王敦的造反;一面,王导却率领以四个族弟为首的二十余位族人,每日清晨去中书省自请裁定。当时,朝廷虽然也有人上书要灭王门九族,但王导也清楚,晋元帝不敢那么做。但是他仍通过各种渠道疏通关系,终于重新获得了元帝的信任。元帝赐其“大义灭亲,一代忠臣”的诏书,将国家大事重新委托给了王导。趁着王敦的叛乱,王导在朝廷中的地位反而变得更加稳固。两年以后,王导发兵灭了王敦,消除了危及平衡的大障碍。本来,王敦叛乱,王氏家族理应受罚,但是皇帝却做了非常处理:“王导大义灭亲,应恕其罪至百代之后。”王氏家族从而得以延续。
公元339年,64岁的王导去世。他先后担任三任宰相,自身没有任何积蓄,然而却以其独特的平衡策略,团结了各种社会力量,在风雨飘摇之中维持了东晋王朝的存在和社会的安定。而这,又不能不说是战乱之世的一大奇迹。
我们现代的管理者,在企业处于内忧外患时,如何保证企业的稳定并求得发展,王导平衡各方势力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寻求利益的最佳平衡点
用人当然得讲究技巧,而技巧的立足点就是权衡,即求得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因此,管理者只要掌握了权衡的技巧,就掌握了用人的技巧。很多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无为而治”,这其实就是要求管理者运用权衡之术,使自己的团队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然而,想要“无为”必须先“有为”,这就是说一个团队应当建立运行良好的机制。因此,管理者必须运用权衡的技巧进行事先筹划,比如制订各种计划、建立分工制度等。这样一来,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就有了自己的定位,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分头行事。
即使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放手不管,但先前已经确立的各种制度可以造成规范和制衡的效果,从而使工作的推进仍然有一定的方向可循。因此,所谓的“无为”只是说管理者在很多事情上可以不必身体力行,但是从整个团队来看,制度本身仍然在运行着,这才是权衡的真义。
恩威并施
用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话来说:“用人应当一手如钟馗执剑,另一手却温和如慈母柔荑,做到宽严得体,才能得到下属的崇敬。”管理者要赢得下属的心悦诚服,一定要恩威并施。所谓恩,就是亲切的关怀和优厚的待遇。比如记住下属的姓名,关心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忧虑等。
所谓威,就是必须有命令和批评。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凡事始终客客气气。有的时候管理者为了维护自己温和谦虚的形象,总是不愿或不好意思斥责下属,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在必要的时候,管理者必须拿出上司的威严来,让下属知道你是以很严肃的态度在和他们谈话,你的命令或决策必须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
松下幸之助认为,在公司的内部照样需要权威,而且应当教导员工尊重权威、服从权威。他说:“就公司的管理而言,领导者和员工仍然应该明白,权威是公司的精神中枢。盲目否定权威只会使公司落得一个四分五裂的结果。必须使大家有尊重权威的认识,并且依照权威的指示办事,这样对于工作的进展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因此,尽管在现代的管理中越来越多地要求民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权威。适当的权威对于管理者来说还是必要的,他可以充分利用权威的说服力和号召力,统一员工思想和行动,消除疑虑,突破难关。
宽严得体
所谓“宽严得体”,并不是说宽、严各占一半,而是说应当依实际情况而定,宽严配合。对于公司或企业来说,如果欠缺严格的管理,一味地追求温和,员工就会像受到溺爱的孩子那样,很容易被惯坏,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会变得随随便便,从而使工作毫无长进。
但是如果过分严格,往往会导致员工心理上的恐惧和畏缩,他们也许在表面上显得很顺从,而实际上对待工作则没有自主性,缺乏兴趣。如此一来,不但人才资源不能有效地发挥,整个团队也将毫无生气。所以,上司要建立起适当的威严,才能让下属谨慎做事。
当然,上司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应当以温和、商讨的方式引导下属自觉地完成任务。当下属犯了错误,也许批评不应当过于严厉和苛刻,但是态度一定要严肃,绝不可以敷衍了事。
如果团队的管理者对下属纵容得过度,那么团队的秩序就无法维持,不但工作会受到影响,而且这样做也不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应当让下属“敬畏”上司,而不是“害怕”上司。这样他们才能严以律己,团队的工作也才能够顺利进展。如果太照顾人情世故,反而会造成团队的缺陷。
合情合理是东方管理文化的一个特点。如果在用人中掌握了“情、理”二字,也就掌握了用人的精髓。所谓“情”,就是在团队内部营造一种温和融洽的氛围;所谓“理”,就是制度必须得到遵守,权威必须得到尊重和服从。这是宽严得体的具体体现。实际上,一个领导者对于下属的一言一行,都应当以宽大的态度去包容。当需要严格的时候,也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训斥或责骂,而是要让下属心服口服,这才不愧是一位成功的领导者。
赏罚有道
对于如何用人,很多优秀管理者总结的经验是对员工需要给予某种程度的赞美、某种程度的批评以及适当的指导。每个人都有荣誉感,员工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他们需要适当的、合乎实际的赞美。员工又不可能不犯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能够促使其改正。因此,在一个团队里,只有“赏”是肯定不行的,必要的时候还应当有“罚”。
缺少了“罚”,上下级之间总是一团和气,表面上给人的感觉非常融洽,而实际上会让下属产生懈怠,业务也难以开展。在“罚”的时候应当掌握技巧。一是处罚的事由要准确,足以使受罚的人产生戒惧;二是处罚应当对事不对人,不要伤害员工的自尊心;三是处罚有时还需要辅之以适当的安慰。
总而言之,管理者在用人处世上必须首先了解全面的情况,然后再力求权衡,做到恩威并施、宽严得体、赏罚有道。这样才能相辅相成,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