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门
痰证总括
痰因津液不四布,阴盛为饮阳盛痰,稠粘黄色为燥热,清稀色白乃湿寒。
(注)痰者,水谷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于胸中而成者也。多因饮食无节,或乳食过食浓味,脾胃不能运化而生。若阴气素盛,则化而为饮;阳气素盛,则化而为痰。稠粘黄色,涩滞难出,谓之燥痰;清稀色白,滑而易出,谓之湿痰。二者或宜清润,或宜通利,治各不同也。
燥痰
燥痰肺燥涩难出,气逆喘咳卧不舒,面红口干小便赤,清气化痰滚痰孚。
(注)燥痰者,痰因火动也。火盛则痰多燥粘,气逆喘咳,夜卧不宁,面赤口干,小便黄赤。轻者用清气化痰丸清之,重者用苏葶滚痰丸下之。
清气化痰丸胆南星(九转) 半夏(姜制,各一两五钱) 橘红 枳实(麸炒) 杏仁(炒,去皮尖) 栝蒌仁(去油) 黄芩(酒炒) 白茯苓(各一两)为细末,姜汁为丸,淡姜汤下。
苏葶滚痰丸(方见食积咳嗽)
湿痰
湿痰脾湿懒饮食,倦怠嗜卧面色黄,痰多枳桔二陈剂,饮多桂苓甘术汤。
(注)湿痰者,因小儿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有伤脾胃,遂致脾土虚湿,不能运化而成湿痰,滑而易出。脾虚不运,故懒食;脾主四肢,故倦怠嗜卧;脾属土,故面色多黄。
痰多者,宜用枳桔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除湿化痰;饮盛者,须用桂苓甘术汤,扶阳散饮。调治合宜,而痰自化矣。
枳桔二陈汤(方见 乳)桂苓术甘汤茯苓 桂枝 甘草(生) 白术(土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桂苓甘术湿痰饮,除湿利饮更扶阳,茯苓桂枝生甘草,白术土炒引生姜。
疝证门
疝证总括
诸疝厥阴任脉病,外因风寒邪聚凝,内因湿热为寒郁,证皆牵睾引腹疼。胎疝多因禀赋病,总审热纵寒痛疼,血左不移气右动,湿则坠重虚坠轻。
(注)厥阴环阴器,入少腹;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故诸病疝莫不属之也。小儿病此,多因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寒邪凝结而成者有之。或因湿热郁于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并于血队,流入厥阴,厥阴属肝,其性急速,故牵引****,少腹绞痛也,又有胎疝一证,多因孕妇啼泣过伤,动于阴气,结聚不散,令儿生下即成此证者。大抵热则多纵,寒则多痛;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湿肿坠则重,虚肿坠则轻。因证施治,自切中病情矣。
寒疝
寒湿内蓄日已深,复被风冷水气侵,囊冷硬痛成寒疝,乌头桂枝金茱神。
(注)寒疝者,因儿平日过食生冷,或卧湿地,以致阴结于内,气滞不行。为日既久,复为风冷所束,水湿所伤,故发时囊冷结硬,牵引少腹作痛。初得之兼表者,以乌头桂枝汤主之,寒甚者,以金茱丸治之。
乌头桂枝汤桂枝 赤芍药 甘草(炙) 乌头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乌头桂枝治寒疝,解表温中法最良,广桂枝同赤芍药,乌头甘草引生姜。
金茱丸金铃子肉(一两) 吴茱萸(五钱)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数丸,盐汤下。
湿热感寒疝
浓味过度生湿热,复触风寒疝气成,囊纵红肿常刺痛,乌头栀子服即宁。
(注)小儿平素过食浓味,致生湿热。湿热之气下行,流入囊中,复为风寒所束,而疝证成矣。发时囊纵红肿,常常刺痛,当以乌头栀子汤调治之,庶疝可愈矣。
乌头栀子汤乌头 栀子(炒)用顺流水入姜汁煎服。
(方歌)湿热感寒疝气疼,乌头栀子汤最灵,栀子乌头姜汁共,顺流水煎病即宁。
胎疝
胎疝多因母过啼,儿生胞硬痛无时,轻用十味苍柏治,重用金铃川楝宜。
(注)胎疝者,因孕妇啼泣过伤,气结不散,蕴于胞中,令儿生下胞硬疼痛。轻者十味苍柏散主之,重者以金铃散或川楝丸主之。
十味苍柏散青皮(醋炒) 川附子(炮) 黄柏 益智仁 南山楂肉(酒炒) 苍术(米泔水浸) 香附(制)元胡索(醋炒) 桃仁 甘草(炙)引用小茴香水煎服。
(方歌)十味苍柏治胎疝,青皮川附柏楂苍,香附益智元胡索,桃仁甘草引茴香。
金铃散三棱 莪术(各三线) 陈皮 赤茯苓(各五钱) 茴香(三钱) 甘草(生二钱) 槟榔 枳壳(麸炒,各三钱) 钓藤钩 青皮(炒,各四钱) 南木香(三钱) 金铃子肉(一两)上药除槟榔、木香不过火,余焙共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无灰酒调服。
川楝丸木香 槟榔 三棱 莪术(各三钱) 青皮(醋炒) 陈皮(各四钱) 川楝肉(八钱) 芫花(醋炒,五分) 辣桂(二钱) 牵牛(生取仁,二钱) 巴豆(去油,三粒)上为极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姜汤送下。
阴肿
****肿大邪气凝,风痒湿坠热多疼,疏风五苓导赤散偏坠守效丸最灵。
(注)阴器者,乃诸筋之总会也。因邪客于少阴、厥阴之经,湿热之气与风冷之气相搏,气不得通,故结聚而****肿大。总之,风盛多痒,湿盛多坠,热盛多疼。如外肾肤囊肿大,痒痛坠下,此风湿袭于下也,宜疏风五苓散主之。如外肾肤囊肿痛光亮,此因心火移热于小肠故也,宜加味五苓散或导赤散主之。更有偏坠一证,或左或右,****作肿者,此因食积不消,湿气下行故也,宜加味守效丸主之。
疏风五苓散防风 苍术(米泔水浸) 肉桂 羌活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土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阴肿疏风五苓散,防风苍术肉桂羌,猪苓泽泻赤苓术,煎服之时入生姜。
加味五苓散金铃子 白术(土炒) 泽泻 木通 茴香(炒) 赤茯苓 橘核仁 肉桂 槟榔 猪苓引用生姜、灯心,水煎服。
(方歌)五苓散内用金铃,白术泽泻与木通,茴香赤苓橘核配,肉桂槟榔合猪苓。
导赤散加味守效丸(方见不小便)南星 山楂肉(酒炒) 苍术(炒,各二两) 白芷 半夏(姜制) 橘核仁 神曲(炒,各一两) 海藻 昆布(各五钱) 吴茱萸 青皮(醋炒) 元胡索(醋炒) 荔枝核(炒,各一两)共为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小肠气
痛引腰脊小肠气,加味香苏温散宜,上冲心痛失笑散,有形胡芦巴丸医。
(注)小肠气一证,其受病与疝气等,亦因湿气在内,而寒气又束于外也。发时少腹胀控****引腰脊,上冲心痛而不肿是也。治宜分别形状∶如引腰而痛者,加味香苏散温散之;痛而冲心气者,加味失笑散主之;如少腹中有形如卵,上下往来,痛不可忍者,宜胡芦巴丸主之。
加味香苏散苍术(米泔水浸) 陈皮 川楝肉 甘草 苏叶 香附(醋炒)引用莲须、葱白,水酒兑煎服。
(方歌)加味香苏散苍术,广陈皮与川楝肉,甘草苏叶香附同,莲须葱白共煎服。
加味失笑散五灵脂 蒲黄(隔纸炒) 元胡索(醋炒,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酒调下。
胡芦巴丸胡芦巴(炒) 川楝子(蒸去皮核焙,各四钱) 川乌(去皮脐) 巴戟肉(各一钱五分) 茴香(三钱) 吴茱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二钱五分) 牵牛(炒二钱)共为细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数丸,空心温酒下。
淋证门
淋证总括
诸淋皆缘寒热湿,下移膀胱溲无时,水道涩滞常作痛,寒热石血随证医。
(注)小儿淋证,或因风寒袭入,或因湿热下移,乘入膀胱,以致水道涩滞,欲出不出,淋漓不断,甚至窒塞其间,令儿作痛。然必辨其为寒为热,为石为血,分别治之,则水道宣通,淋自愈矣!
寒淋
冷气入胞成寒淋,小便闭塞胀难禁,淋漓不断腹隐痛,五苓倍桂小茴神。
(注)寒淋者,皆因风寒乘入膀胱,致下焦受冷,遂成寒淋。其候小便闭塞,胀痛难禁,不时淋漓,少腹隐痛。须以五苓散倍加肉桂、小茴香治之,其淋自愈。
五苓散白术(土炒) 泽泻 猪苓 赤茯苓 肉桂 小茴香水煎服。
(方歌)五苓治寒淋,白术泽猪苓,肉桂加倍用,茴香赤茯苓。
热淋
膀胱蓄热淋证成,十味导赤有奇功,小腹胀满大便结,急服八正莫少停。
(注)热淋者,膀胱蓄热而成也。小便不通,淋漓涩痛,以十味导赤汤主之。若少腹胀满,引脐作痛,大便秘结者,以八正散主之。
十味导赤汤生地 山栀子 木通 瞿麦 滑石 淡竹叶 茵陈蒿 黄芩 甘草(生) 猪苓水煎服。
(方歌)十味导赤药最灵,生地山栀合木通,瞿麦滑石淡竹叶,茵陈黄芩草猪苓。
八正散(方见不小便)
石淋
湿热蓄久石淋成,溲如沙石茎中疼,轻者须用葵子散,重则八正可相从。
(注)石淋者,逢尿则茎中作痛,常带沙石之状,因膀胱蓄热日久所致。正如汤瓶久经火炼,底结白 也。轻则葵子散主之,重则八正散主之。
葵子散桑皮(炒) 瞿麦 栀子 赤茯苓 木通 车前子 甘草(生) 葵子水煎服。
(方歌)葵子散治石淋证,桑皮翟麦山栀仁,赤苓木通车前子,甘草葵子共和匀。
八正散(方见不小便)
血淋
血淋心热伤血分,尿血同出茎中疼,清利须用小蓟饮,茎中痛甚五淋从。
(注)血淋者,盖因心热伤于血分,热气传入于胞,日久则尿血同出,遂成血淋。茎中不时作痛,须以小蓟饮子治之;若茎中痛甚者,五淋散主之。
小蓟饮子通草 滑石 淡竹叶 当归 小蓟 栀子(炒) 甘草(生) 生地 蒲黄 藕节水煎,空心服。
(方歌)小蓟饮子治淋血,通草滑石淡竹叶,当归小蓟山栀甘,生地蒲黄合藕节。
五淋散当归 赤芍 苦葶苈 木通 黄芩(炒) 栀子 车前子 淡竹叶 滑石 葵子 甘草(生) 赤茯苓引用葱白,水煎服。
(方歌)五淋血淋茎中疼,归芍葶苈芩木通,栀子车前淡竹叶,滑石葵子草赤苓。
头痛门
头痛总括
小儿头痛分表里,里属内热表寒风,风寒外闭须疏散,内热熏蒸以清攻。
(注)小儿头痛之证不一,有在表在里之分。在表者,外感风寒也,法宜疏散之;在里者,内热熏蒸也,法宜清解之。苟能调治得宜,则头痛自除矣。
风寒头痛
风寒头痛属太阳,上及巅顶额角旁,恶寒无汗身发热,加味清空自堪尝。
(注)风寒头痛者,乃太阳经受邪也。其候恶寒发热,上及巅顶,下连额角,不时作痛。法宜取汗,悉以清空膏主之。如痛甚者,于本方中加细辛;热盛便秘者,于本方中加川大黄。
清空膏羌活 防风 柴胡 川芎 黄芩 黄连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痛甚加细辛。便秘加大黄。
(方歌)风热上攻头疼痛,加味清空膏最良,羌防柴芎芩连草,痛甚加辛便秘黄。
内热头痛
内热头痛属阳明,鼻干目痛齿颊疼,清热加味茶调治,便秘加入大黄攻。
(注)胃热头痛,病在阳明。因小儿肥甘无节,胃火上炎,故发时鼻干,目痛,上至头,下至齿,颊痛无定时。宜加味茶调散清之。
加味茶调散荆芥穗 薄荷 黄芩 青茶叶 石膏(生) 白芷 川芎引用生姜,水煎服。便秘者加川大黄。
(方歌)加味茶调治头疼,胃经积热上攻冲,荆穗薄荷芩茶叶,石膏生用芷川芎。
腹痛门
腹痛总括
小儿腹痛有四因,食寒虫动痛相侵,停食感寒相兼痛,临证医治要详分。
(注)小儿腹痛,其证有四∶如寒痛、食痛、虫痛、停食感寒痛也,须随证施治。寒则温中,食则消导,虫则安虫,停食感寒则消散。调治合宜,其痛自除矣。
食痛
食痛伤食心胃痛,食入即痛喜饮凉,恶食腹满吐便秘,承气平胃酌量尝。
(注)食痛者,皆因饮食不节,积滞不化所致,故食入即痛也。其候喜饮凉水,恶食腹满,吐酸便秘。宜先以小承气汤下之。若下后仍痛者,以香砂平胃散消导可也。
小承气汤大黄 枳实(麸炒) 浓朴(姜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小承气汤治腹痛,腹硬烦渴便不通,枳实浓朴大黄共,煎服便利立时松。
香砂平胃散苍术(米泔水浸炒) 陈皮 甘草(炙) 浓朴(姜炒) 缩砂(研) 南山楂 香附(醋炒) 神曲(炒) 麦芽(炒) 枳壳(麸炒) 白芍(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香砂平胃伤食痛,下后仍痛用此和,苍陈朴草缩香附,山楂曲麦枳壳芍。
寒痛
寒痛中虚脾受寒,尿爪俱白面青看,喜热腹满或下利,理中肢厥加附煎。
(注)寒痛者,多因小儿中气虚弱,复为风冷所乘,则脾经受寒,故不时腹痛。现证尿白,爪甲白,面多青,喜饮热,或腹满下利。宜理中汤温之。若四肢厥冷,兼属少阴,则加附子。
理中汤(方见不乳)
虫痛
虫痛不安腹因痛,面色乍青乍赤白,时痛时止吐清涎,安虫理中治最合。
(注)虫痛者,因腹中虫动不安,故腹中作痛。其候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切不可妄用攻下,当以安虫为主,其痛即除。新痛者,钱氏安虫散治之;痛久不愈者,加减理中汤治之。
钱氏安虫散胡粉(炒黄) 鹤虱(炒黄) 白矾(枯) 川楝子(去皮尖,各二钱五分)共为细末,每服一匙,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
加减理中汤(方见虫吐)
内食外寒腹痛
内伤乳食外感寒,发热恶寒腹痛兼,恶食呕吐多啼叫,藿香和中可急煎。
(注)小儿内伤乳食,外感寒邪,遂致食寒凝结,腹中作痛。其候无热恶寒,而更兼腹痛、恶食、呕吐,啼叫不已者,以藿香和中汤治之。
藿香和中汤藿香 砂仁(研) 羌活 陈皮 苍术(米泔水浸) 浓朴(姜炒) 山楂 甘草(生) 香附(炙) 白芷 苏叶 川芎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藿香和中治腹疼,内伤食滞外寒风,藿砂羌苍陈朴草,山楂香附芷苏芎。
黄胆门
黄胆总括
黄胆湿热郁蒸成,遍身皆黄及目睛,阳黄色亮身多热,阴黄色暗冷如冰。
(注)黄胆一证,乃湿热郁久,外发肌肤而然也。其候遍身面目皆黄,甚则深黄,面如烟熏之状。其中又有阴阳之别∶如面红、口渴、尿赤、色亮、身热者,乃脾家湿热,此阳黄也;口不渴而色暗黄,身冷如冰者,乃脾肾寒湿,此阴黄也。治者宜分别施治。
阳黄
阳黄无汗宜疏散,茵陈麻黄能发汗,腹满便秘茵陈攻,表里无证茵苓善。
(注)阳黄一证,原因湿热而成,治者当详审之。如表实无汗,宜外发其汗,茵陈麻黄汤主之,使黄从表解也;里实二便秘涩,腹满者,宜茵陈蒿汤下之,使黄从里解也;若表有汗,里不便秘腹满,是表里无证,不可汗、下,惟利小便,宜用茵陈五苓散,使黄从水道利之则愈。
茵陈麻黄汤茵陈蒿 麻黄水煎,加黄酒少许服之。
(方歌)儿发阳黄身无汗,茵陈麻黄汤极便,麻黄茵陈各等分,量儿煎服有奇验。
茵陈蒿汤茵陈蒿 川大黄 栀子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里实须用茵陈汤,栀子茵陈生大黄,灯心为引水煎服,便利黄消体泰康。
茵陈五苓散茵陈蒿 赤苓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肉桂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茵陈五苓治黄病,利水除湿有奇功,术苓泽泻猪苓桂,茵陈加入便自清。
阴黄
阴黄多缘转属成,脾湿肾寒两亏生,温脾茵陈理中治,温肾茵陈四逆灵。
(注)阴黄者,乃脾湿、肾寒,两虚而成,此最为危候。温脾去黄,以理中汤加茵陈主之;温肾去黄,以茵陈四逆汤主之。
茵陈理中汤(方见理中汤加茵陈)茵陈四逆汤附子(制) 干姜 茵陈蒿 甘草(炙)水煎服。
(方歌)茵陈四逆汤,附子共干姜,茵陈炙甘草,黄消病渐康。
水肿门
水肿总括
水肿俱属脾肺经,肺喘脾胀要分明。上肿属风宜汗散,下肿属湿利水灵,通身肿者兼汗利,喘则逐饮胀则攻。再辨阳水与****,攻泻温补贵变通。
(注)小儿水肿,皆因水停于脾、肺二经。水停胸中则喘,水停膈下则胀,其间所肿部位,不可不察∶如肿在腰以上者,属风,法宜发汗;肿在腰以下者,属湿,法宜利水;有通身上下皆肿者,系风湿两伤,法宜汗利兼施。肿而喘不得卧,宜逐肺饮;肿而胀满便秘,宜攻脾水。肿从腹起至四肢者,可治;肿从四肢起至腹者,不可治。然又有阳水、****之分,宜详别焉。阳水属实,法宜攻泄,****属虚,法宜温补。应证而施,自无不效也。
风水肿
肿在上者因风起,急宜发汗莫从容,越婢汤中加苍术,汗后全消病即宁。
(注)上身肿者,头面、肩臂至腰间皆肿也。病因外感风邪,法宜发汗则愈,经所谓开鬼门是也。以越婢加苍术汤治之。
越婢汤麻黄 石膏( ) 甘草(生) 苍术(米泔水浸)水煎服。
(方歌)越婢汤治风水肿,麻黄甘草共石膏,再加苍术水煎服,能使儿童肿即消。
湿水肿
肿在下者因湿起,急宜利水可安然,外法贴脐如神妙,内服沉香琥珀丸。
(注)下体肿者,腰脐至两足皆肿也。病因脾经湿热所成,急用利水之法,经所谓洁净府是也。外用贴脐法,内服沉香琥珀丸。
贴脐法巴豆(去油四钱) 水银粉(二钱) 硫黄(一钱)共研匀成饼,先用新棉一片,包药布脐上,外用帛缚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以粥补住。
沉香琥珀丸苦葶苈子(一两五钱) 郁李仁(去皮一两五钱) 防己(七钱五分) 沉香(一两五钱) 陈皮(去白,七钱五分) 琥珀(五钱) 杏仁(去皮尖,炒,五钱) 苏子(五钱) 赤苓(五钱) 泽泻(五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麝香为衣,每服一钱,量儿大小与之,用滚白水下。
风湿肿
通身皆肿属风湿,外散内利最相宜。峻攻则用疏凿饮,和剂茯苓导水医。水上攻肺喘不卧,苏葶定喘最相宜。水停中州胀急满,舟车神 量攻之。
(注)通身肿者,头面手足皆肿也。得病之由,内停湿饮,外感风邪,风湿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表,因而作肿也。重者用疏凿饮峻攻之,轻者用茯苓导水汤和解之。若水停上攻于肺,喘急不得卧者,以苏葶丸泻之;水停中州胀满者,以舟车神 丸攻之。
疏凿饮子商陆 秦艽 羌活 椒目 木通 赤小豆 茯苓皮 大腹皮 泽泻 槟榔引用姜皮,水煎服。
(方歌)疏凿饮子风湿肿,外发内利陆秦羌,椒目木通赤小豆,苓皮大腹泽槟榔。
茯苓导水汤紫苏 陈皮 白术(土炒) 木香 桑白皮(炒) 麦冬(去心) 赤茯苓 泽泻 木瓜 大腹皮缩砂仁 槟榔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和解茯苓导水汤,紫苏陈皮术木香,桑皮麦冬赤苓泽,木瓜大腹缩槟榔。
苏葶丸舟车神 丸甘遂 芫花 大戟(俱醋炒,各一两) 大黄(一两) 黑牵牛(头末,四两) 青皮(炒) 陈皮木香 槟榔(各五钱) 轻粉(一钱)上为细末,水丸如椒目大,小儿二丸、三丸,大儿五丸、七丸,量服之,滚白水送下。
阳水
阳水身热脉沉数,小便赤涩大便难,热盛烦渴浚川散,湿盛胀满神 丸,量儿大小斟酌用,应变而施勿一偏。
(注)阳水者,小儿湿热内郁,水道阻塞,外攻肌表,以致外肿内胀,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法当泄水,不可少缓。热盛烦渴者,以大圣浚川散攻之;湿盛胀满者,舟车神 丸攻之。须量儿大小,视病轻重,合宜而用,勿执一偏过于峻攻,徒伤正气也。
大圣浚川散川大黄(煨) 牵牛(取头末) 郁李仁(各一两) 木香(三钱) 芒硝(三钱) 甘遂(五分)共为细末,姜汤调下,量儿大小用之。
舟车神 丸(方见风湿肿)
****
****便利不烦热,须服实脾肾气丸,若服温补俱无验,攻补兼施病始痊。
(注)****者,因脾肾虚弱也。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主水,以致外泛作肿,内停作胀,若二便不实,身不热,心不烦者,宜用实脾散、金匮肾气丸。若服温补之药而无效验者,则是虚中有实也。欲投攻下之剂,恐小儿难堪;若不攻之,又岂可坐以待毙。须攻补兼施,或一补一攻,或二补一攻,或九补一攻,审其进退,俟有可攻之机,以意消息。药与元气相当,始能逐邪而不伤正也。必须忌盐酱百日,方可收功。
实脾散草果仁(研) 大腹皮 木瓜 茯苓 木香(研) 浓朴(姜炒) 干姜 附子(制) 白术(土炒)甘草(炙)引用枣二枚,水煎服。
(方歌)实脾散治阴水肿,草果大腹木瓜香,浓朴姜附术苓草,虚者仍兼肾气方。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一两) 山药(炒八钱) 山茱萸(八钱) 牡丹皮(五钱) 茯苓(一两) 泽泻(五钱) 肉桂(五钱) 淡附子(五钱) 车前子(五钱) 牛膝(八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钱半,白滚水送下。
腹胀门
腹胀总括
腹胀脾虚因久病,胃实多由食滞停,补虚健脾兼理气,攻食消导自然宁。
(注)腹胀之病,脾、胃二经主之。有虚有实,宜分晰焉。虚者因久病内伤其脾,实者因饮食停滞于胃。虚则补脾,实则消导,调治合宜,其胀自渐除矣!
虚胀
久病脾虚失运健,或因吐泻暴伤脾,食少即胀精神倦,面黄肌瘦四君宜。
(注)凡小儿久病脾虚,或吐泻暴伤脾气,健运失常,所以饮食不化,食少腹即胀满。现证精神倦怠,面黄肌瘦,此虚胀也。宜用香朴四君子汤治之。
香朴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土炒) 白茯苓 甘草(炙) 香附(制) 浓朴(姜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香朴四君治虚胀,参术甘草共茯苓,香附浓朴宜加入,引姜煎服胀即宁。
实胀
饮食过度内伤胃,停滞腹胀便不通,潮热烦渴形气壮,平胃承气施治灵。
(注)小儿饮食过度,则胃中停滞,以致腹胀,大便不利,身体潮热,心烦口渴,形气壮实,此实胀也。轻者,平胃散主之;重者,小承气汤主之。
加味平胃散南苍术(炒) 浓朴(姜炒) 大腹皮(制) 陈皮 甘草(生) 莱菔子(焙) 山楂 麦芽(炒) 神曲(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加味平胃治实胀,苍术浓朴大腹皮,甘草陈皮莱菔子,山楂麦芽炒神曲。
小承气汤(方见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