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
汤因比从“挑战——应战”的理论出发,对文明的兴衰存亡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他在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批判种族优越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创造文明并非靠人种的优越,也不是由于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人类面临严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晓的应战。虽然汤因比并不认为这是文明起源的惟一因素,但他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应战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汤因比对中国《易经》中的阴阳之说极为欣赏,认为历史就是在一静一动、阴阳交替的过程中前进的。面对挑战,人们起而应战,社会也就由阴变阳,文明即产生于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之中。
作者写道,在早期文明产生过程中,外部自然环境的挑战尚起很大的作用,但第二代文明产生的契机则往往来自内部人为的挑战。原先富有创造性的领袖人物此时正蜕变成靠武力维持统治的孤家寡人。少数统治者死气沉沉不思进取,社会也就从动的阶段陷入静止状态。少数统治者的武力压迫导致无产者的精神觉醒,无产者的脱离运动成为一种有力的应战,社会又由静过渡到动,从而诞生新一代文明。
文明的起源在于成功的应战,文明的生长也不例外。一种文明的诞生表明它已经对最初的挑战作出了有力的应战,但这并不等于说该文明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自然而然地成长。文明的生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使挑战——应战这种单一运动成为循环往复的过程,文明才能顺利成长,反之,文明则可能遭到夭折或僵化的命运。
汤因比指出,文明生长的标志是该文明内在的精神自决,而非外在的物质膨胀。文明生长的进程看似对外部环境的征服,事实上则取决于内在的精神力量。
对外部物质挑战所作的成功的应战尚不足为文明成长的标准;相反,军事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完善往往可能是文明衰退的征兆。他举大量历史事例说明某些文明社会在地理扩张的同时出现了实质的退化。有时技术力量在发展,而文明却静止不动,甚至在衰退;有时技术力量增长不明显,而文明却在前进。可见,衡量文明成长的尺度是挑战——应战的行动从物质水平过渡到精神水平的程度。文明只有在其内部向自身提出种种挑战,并起而应战,才能长盛不衰。
3.文明在空间、时间上的接触
汤因比认为,文明在它的起源、生长和衰落阶段,都可以独立地进行研究;但是到了解体这一最后阶段,文明却不是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对象了。可见,对于不同文明的相遇接触作比较深入的探讨是合乎逻辑的。
汤因比首先研究了近代西方文明和当代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史的近代时期可以从两个事件开始,一件事发生在15世纪刚结束以前,一件事发生在16世纪刚开始以后;第一件事是掌握远洋航海技术,第二件事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共同体的分裂。宗教改革是长期进化中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从13世纪开始,到17世纪时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宗教改革在时间上已超越了目睹哥伦布和达·伽马远洋航海的那一代人。汤因比进一步追溯中世纪时期西方文明同它的两个敌对社会所发生的接触,然后又上溯到古代希腊社会同各方面发生的接触,最后再简要地谈了这一类接触的更早期的情况。
4.西方文明的前景
汤因比认为,西方社会是惟一存在的尚未明显解体的文明。在许多方面,西方文化已遍及于全世界,因此,它的前景就是西方化了的世界的前景。没有理由因为所有其他文明都已经毁灭或正在走向毁灭,就可以假设西方文明也一定要这样。维多利亚式的乐观主义和斯宾格勒式的悲观主义都是没有说服力的。
战争和军国主义是一个社会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迄今为止,西方社会在同这种疾病作斗争中并未成功,但它却在其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废除奴隶制度,民主和教育的发展等。西方社会现在也表现出不祥的预兆,分裂为少数统治者、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不过在对付西方化世界里复杂的内部无产者问题上却取得了某些显著的战绩。
在20世纪的人类社会里,人类有着战争和阶级冲突的问题,有着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问题,有着就业和失业问题,也有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问题。20世纪已经过了中期(作者著书时),我们虽然还不能确知西方文明的发展究竟如何,但有一些迹象显示人类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可能存在,然而目前尚渺不可望。
4.社会评价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名字是与《历史研究》一书连在一起的。这部巨著使他声誉鹊起,名满天下;也使他四面树敌、备受讥评。在西方学术界,有人将《历史研究》视为当代最伟大的史学著作,认为作者真正发现了历史规律,为人类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也有人认为这部书根本算不上什么历史,汤因比玷污了史学的尊严。见仁见智,各执已见,一褒一贬,判若天壤。
《历史研究》一书展示了汤因比的宏观体系,确立了他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作为思辩历史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尽管汤因比的理论不无缺憾,但其中一些精辟的见解仍为后世所采纳而流传。
《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1.作者简介
《全国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1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他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克拉克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他的其他著作有:《1815—1914年的巴尔干各国》、《巴尔干联盟:现代巴尔干统一运动史》、《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世界历史的生命线》等。
2.核心思想
《全球通史》用大量篇幅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历史后指出,由于世界技术革命的步伐超越了社会革命的进程,导致整个世界陷入到空前的危机之中。不仅不发达的第三世界日益落后,穷国和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就连发达的第二世界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问题。1961年赫鲁晓夫就提出,到1980年要使苏联的工业超过美国,但恰恰相反,苏联在当今的尖端技术方面,没有成为领导者,仅仅是一个追随者。它们的工业产量不仅没有超过美国,甚至落到了日本的后面。作为第一世界代表的美国,今天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它已从世界上第一债权国下降为第一债务国,工人失业、农民失去农场、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吸毒、犯罪、少女怀孕、青少年自杀率与日俱增。《全球通史》利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看到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和希望,也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3.内容梗概
《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部。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全新的历史观点和方法,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从全球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生产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以及它们之问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上,全书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至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持对抗局面的形成,前后数十万年,洋洋100多万字。书中涉及的内容,除去政治、人口,还涉及了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以及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本书利用近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占用大量篇幅叙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历史,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1500年以前的世界》共有4编20章的内容,它全面详尽地介绍了从人类起源到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独立发展的历史。
作者以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依据,提出研究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的观点。作者认为在此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在1500年后,随着哥伦布、麦哲伦远航成功,发现新大陆起,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才有了真正的直接的交往。
《世界通史》在分析西方人率先从事海外事业,改变人类生活道路的同时,深入地分析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世界、以阿拉伯为代表的******世界以及非、亚、欧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状况。从而说明了对外扩张的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亚、非等其他世界文明的中心。在分析欧洲扩张的根源时,作用把它归咎于好战的基督教义。在作者看来,基督教义充满了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它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是世界宗教,基督教首领在执行“到世界各地去,将福音传给每一个人”的命令时,采用的是强而有力的方法。西方扩张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的新智力水平。起源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肯定了人类的尊严和创造力。欧洲大陆连续暴发的文艺复兴运动、化学革命、生命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使得当时的欧洲人代表了人类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最新的成果和最先进的水平。在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中迅速发展崛起的欧洲具备了海外扩张的条件。在15世纪末,欧洲仅仅是欧亚大陆4个文明中心中并不重要的一个,可是到了18世纪末期,它就完全控制了外洋航线,形成了遍及全球可以牟取暴利的世界贸易。它征服了南北美洲和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进而又征服了亚洲、非洲等广大地区的国家,形成了全球霸主的地位。
4.社会评价
世界史,自从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以来,就一直被西方垄断着。它的研究对象一直以西方为中心。直至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才得以问世。这部被誉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著作,就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打破了世界史研究领域的“西欧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第一次把世界史的研究对象放在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和地区,它吸取了当代世界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世界历史所作出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作者从全球文明的宏观角度研究历史的观点,使本书成为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本书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广泛用作大学教材,也被誉为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和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论自杀》[法国]杜尔克姆著
社会学里程碑式的经典名著
1.作者简介
埃米尔·杜尔克姆(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界一般把他同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并列,由于他对推动社会学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而被称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
他出生于法国东部一个叫艾皮纳尔的小镇,这是一个与外界有些隔绝的犹太人居住区。他的父母都信奉犹太教,希望他继承父业,成为犹太教的拉比,为此送他进专门的犹太教学校学习。但他后来放弃了这一目标,立志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1879年,21岁的杜尔克姆经过连续两年考试落榜,后来,终于考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不满意,同时十分厌恶那种经院式的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重视这个认真读书的机会,积极参加学校里举行的各种关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辩论,常常成为辩论的中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