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里考第一呢?在一个班里,有人数学特棒,有人语文特棒,有人外语特棒,这是很容易出现的现象。但是 360 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作为父母,千万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更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培养孩子,让他(她)们选择自己的路去走吧!
美菱和她的丈夫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在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们就有意识地训练她的胆略,让她学会独处。年龄渐长,又教她合理支配时间,善于通过学习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她们从不吝啬智力上的投资,出差在外,总要逛逛当地的书店,为孩子挑选一些合适的读物。她们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做饭,教会她如何防范坏人,保护自己,使孩子在远离父母的日子,也同样能生活得游刃有余。在读 4 年级时,她们就送孩子参加了浙大夏令营。又一年暑期,又参加了重庆三峡夏令营活动。正如以往的每一次远行那样,她已习惯于自己收拾行装。在每次的行程中,她和父母并不互通信息,这源于相互间的信任。她成绩优异,有很多机会参加省、市比赛。
虽然她们都很忙,但是她们与女儿的交流从不间断。小学 6 年,她们从未接送过孩子,每天下班后回家见到女儿,美菱总要细细观察女儿,通过她的神色来揣测孩子的在校表现。她爱问的 3 句话是:“今天老师表扬(批评)你了吗?为什么?怎么办?”她细细地审读孩子的作业,但从不愿给孩子直截了当地指出错在哪里,总要她自己去发现,去解决。每天共进晚餐时,全家自由发表意见,谈古论今,谓之“民主餐桌”。饭后,有时全家一起出去散步,边走边聊,这是舒心惬意的事。在女儿五六岁时,她就说过:“和父母聊天很有趣,因为她们对历史、文学懂得那么多。”
她们和孩子是民主平等的。她们让孩子参与家中的事务,一些与其相关的重大决策由她自己来决断。读小学时,她们面临着两种选择:学区内的学校离家有点远,且要穿过许多条马路;如果借读,可供选择的那所学校只有几步之遥。结果,女儿选择了前者。她说:“家里刚买了房,她不能增加父母的负担。”在女儿出错时,她们不会给她讲道理,有时干脆由孩子自己来定夺如何处罚。比如:她们问孩子:“有那么一个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呢?”孩子说:“那就骂吧。”“骂了也没用,怎么办?”“那就打吧。”这个时候,孩子突然醒悟,那个所谓的“坏小孩”就是自己……现在,她们也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有这么一封信,深深触动了她们,使她们反省对孩子是不是过于严厉。那是在一次冲突后,女儿写道:“我是第一次做你们的女儿,我没有经验,正如你们第一次做我的父母一样……”
她们从细节抓起,教会孩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她们不允许孩子剩饭,如果米饭洒在桌子上,必要捡起送入口中;若掉在地上,必须拾起来。偶有一次,女儿不慎将许多米饭洒落在地上,捡拾颇费功夫,她们也并不心慈手软,孩子深刻领教了父母的“铁腕”政策。逢年过节、周末,她们带着女儿到乡下去看望老人,让孩子懂得要“常回家看看”。在上幼儿园时,给女儿换洗衣物,美菱就告诉孩子:“妈妈的手到冬天就生冻疮,洗衣服多有不便。”孩子懂得了体谅母亲,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小学时,女儿就会常常主动地留下来,打扫教室。对此,她们总是给予表扬。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远大的理想,将来能有出息。然而,孩子的理想总是和他(她)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会儿想做面包师、一会儿又想开个花店……其实,孩子的理想是随着他(她)们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所以没有必要对孩子“没出息”的理想而感到紧张,家长可以积极地为孩子的理想出谋划策。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她)们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她)们。因为人生是否成功,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评判者,这个标准在孩子自己心里。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谈论理想,我们问孩子长大后要做什么,并不是想从他(她)们的嘴中得到答案,而只是希望他(她)们思考。尽管他(她)们的目标真的不伟大,但是,他(她)们思考了,并为自己找到了或大或小的理想。这时,他(她)们就会感觉到生活是有目标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不管孩子现在有没有理想,不管孩子的理想是庸俗还是伟大,聪明的家长总有办法把孩子的理想引入正确的价值轨道。
1.要注重周围环境和自身对于孩子理想的影响
有时,周围的环境也会对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平庸、消沉的环境,将很难树立远大的志向。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
如果发现孩子正处于一个消沉的、没有目标的环境中,家长不妨经常带孩子换一个环境,多接触一些有抱负、有目标、积极的人,帮孩子融入到他们中间,从而让孩子也树立远大的抱负。另外,家长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的理想以及实现的情况,在有理想、有目标的家长的带动下,何愁孩子没有远大的理想呢?
2.给孩子一个关于理想的暗示
因为年龄的缘故,没有理想的孩子不在少数。如果孩子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暗示:“当老师可以整天与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在一起”、“当医生会被人们尊为‘白衣天使’”……如果孩子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他(她)自然会把这些定为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当然,也许家长的暗示孩子会不喜欢:“我爱生气,会被不听话的小朋友气死的,才不做老师呢。”这时,家长没有必要让孩子必须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孩子不接受,家长可以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暗示。世界上的行业有很多种,总有一种孩子会喜欢的,而这样得来的理想,孩子更容易接纳。
3.将孩子庸俗的理想变为伟大的理想
并不是每个孩子在一开始就能有伟大的理想,有时,由于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孩子会讲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理想,如做个很有钱的人、做大官等。这时,家长不要认为孩子的理想太过庸俗就对其进行批评。其实,经过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的理想会很快回归到正确的价值轨道上来。当孩子说出他(她)们的理想是做个很有钱的人时,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的理想很现实,便对其大加称赞,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进入价值观的误区,进而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如果家长对孩子稍加引导:“有了钱是为了救助更多的贫困儿童上学是吗?你真有爱心。”这样就会使孩子走出价值观的误区。
此外,家长要特别注重现代媒体(电视、电影、网络……)对孩子理想的误导,一旦发现孩子受某些歪曲价值观的毒害时,家长要及时作出反映,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而不能听之任之。
4.让孩子的理想与现实接轨
有了理想并不等于能够实现理想。有些孩子的理想属于“空想”,光说不练,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讽刺孩子,而要想办法借助外力让孩子把理想落实下来。比如孩子说想当警察,你就带他(她)去参观一下警官学校,让他(她)自己打听一下做警察需要什么条件,这样他(她)就不好再发空论,只好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时他(她)已经明白,如果不干实事,离自己的理想只能越来越远。
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培养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描绘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