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毛泽东在全国第二次统战工作会议期间,就当前的土地改革运动,提出要让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前去参观视察。他说,状元三年一考,土改千年难逢。应该欢迎他们去看。又说,分土地,镇压反革命,发动群众,都是好事。土改一项,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直到孙中山都没有做过,我们才做。(《回忆与研究》第722页)
“我只能演老夫人”
2月,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前往北京谈判。代表团共5人,分两路进京。中央政府同时特别邀请十世班禅到京,共同协商。毛泽东风趣地对周恩来和李维汉说:我不懂藏话,汉话也说得不好,虽不能说相貌丑陋,但也不太招人喜欢,不像二位,一表人才,风度翩翩。我只能演老夫人,偶尔出场,点拨一下,你们是花旦,可以扮红娘。这次西藏的客人,就由你们二位接待,少奇也同意我的意见。一定要在各方面照顾好,让他们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而不要让人家觉得到.了北京,受到了冷落和委屈。(《福建党史月刊》2000年11月期第6页)
游十三陵,说大明皇帝
4月中旬,毛泽东游十三陵。
毛泽东曾在十三陵护林委员会干部王富有陪同下走进长陵门,观看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石碑,再看周围山景,还登上丘顶松柏林间。边走边说话,他说:“这个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敢在北京建都城,敢把自己的陵墓放在这里,不怕蒙古人的铁骑,是个有胆识的人。这个皇帝长住土木行宫,理政练兵,很少在京城金陵办公,不忘戎武,这很不容易了。”一边讲,一边向丘下走,出了宫门,他说:“我们去看嘉靖皇帝陵,那叫什么陵?”王富有答叫永陵。车到永陵村头,在坡下停住了。毛泽东走在前边,上墓城绕一周,看东南远处德陵旁的双锁山峰。看完了周围山景,登上墓顶土丘一边看一边向下走,边走边讲:“永陵是朱厚□皇帝陵,这个皇帝特别迷信,二十载不亲朝政,偏听偏信,重用奸臣严嵩达20年之久。还将清官海瑞下了大牢。这个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才放出海瑞。”看完永陵,他说:“去定陵看看吧。”王富有走在前边,上车后车向定陵开去。定陵大殿已毁,碑楼全部结构俱是石块雕琢建成的,碑刻“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几个大字,毛泽东绕着巨大的墓碑看了一圈说:“这个碑楼不怕火烧吗!”在碑楼旁,毛泽东说:“定陵葬的是万历皇帝,他叫朱翊钧,就是京戏唱《二进宫》的李艳妃抱的小皇帝。他10岁登基,这个人长大了,酒色财气都好,极度奢侈腐败,长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种子,是个无道昏君。他当了48年皇帝,是明朝皇帝年头最长的一个,也是失民心最严重的一个。”
在王富有知道是毛泽东后,他向毛泽东敬礼,并说你刚才在三个陵讲的话,我都听清了,也记住了,对我教育很大,希望你今后再来逛陵。毛泽东面带笑容握着王富有的手说了一声:“再见吧!”(《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05~106页)
常胜将军薛仁贵也吃了败仗
5月,毛泽东在出席《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的第二天晚上会见班禅和阿沛·阿旺晋美。他说:“西藏在历史上很是了不起,你们的军队两次打入长安,唐朝皇帝都慌慌张张地跑了。唐朝有个常胜将军叫薛仁贵,他‘征西’进入东部藏区青海附近后,吃了大败仗。”(《人物》1996年第3期第2页)
毛泽东又说:“藏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历史上,西藏地区的人口曾达到1000万人,现在藏族人民减少到100多万人,这样继续几百年,藏族就会灭绝的。你们希望不希望发展啊?”毛泽东又说:“我们共产党要帮助所有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还要帮助发展人口,对藏族人民也是这样。你们怕什么呢?你们不用担心民族衰亡。”毛泽东还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勉励大家为加强汉、藏族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第221~222页)
“武训的‘义学’,其实是不义之学”
6月,毛泽东在审阅《学习杂志》杨耳(许立群)《评武训和关于武训的宣传》,加写了几段话,指出:武训的中心事业是所谓行乞和办“义学”,其实是一个骗局。武训也许想要为穷孩子办的学堂,但事实只能为有钱人的子弟办学堂,“不可能有真正的穷孩子进他那样的学堂。”武训的“义学”,其实是不义之学,因为办学的钱:一是强要来的:二是放高利贷;三是倚仗官势募捐。(《知情者说》第3辑之7第16~17页)
他还加进这样的内容:“你看,武训装得很像,他懂得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他越装得像,就越能获得些举人进士的欢心,他就越有名声。他已经很富了,还是要行乞。他越行乞,就越有名声,也就越富。武训是一个富有机智和狠心的人,因此他成了‘千古奇丐’,只有那些天真得透项的人们才被他骗过。旧的反动著作家则将武训的骗术有意描写为‘美谈’,武训的‘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这件事,在《清史稿·武训传》中也是大书特书的。”(《毛泽东和中国史学》第326页)
他还对宣扬武训有针对性地加写道:“现在,姑且不说武训办学的方法和结果,单说武训办学的动机,即是说假定他真想要使穷孩子识字,借此以改变穷人们的悲惨地位,这种想法,难道是不正当的吗?我们说,武训自己怎样想是一件事,武训的后人替他宣传又是一件事。武训自己一个人想得不对,是极小的事,没有什么影响。后人替他宣传就不同了,这是借武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要拍成电影,写成著作或论文,向中国人民大肆宣传,这就引起了根本问题了。”(《党的文献》1998年第2期)
重要的是怎样看待武训?
在人民日报社和中央文化部发起组织的武训历史调查团出发前,毛泽东指出这场讨论《武训传》的目的。他说,武训本人是不重要的,他已经死了几十年了,武训办的义学也不重要,它已经几经变迁,现在成了人民的学校。重要的是我们共产党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对武训的改良主义道路,是应该歌颂?还是应该反对?(《文学评论》1979年第4期)
加在《武训历史调查记》的话
《人民日报》自7月23日起,连续5天刊载经毛泽东审改的题为《武训历史调查记》的长篇报告。这篇报告分为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毛泽东改写或加写的段落,有些段落是议论性的。其中,毛泽东指出:“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是地主阶级掌握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有政权,有军队,保护这种生产关系。因而只有地主阶级能够垄断文化,办学校。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阶级是不可能有受教育、学文化的机会的。在封建地主阶级看来,使用简单工具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也没有要使他们受教育、学文化的必要。这是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规律,是唯物史观所指示的法规。”(《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起点》,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对章士钊来信的批句
秋,章士钊给毛泽东信,信中反映了张之洞、段祺瑞等家属的困难情况,并委婉地代他们提出了希望得到照顾的要求。毛泽东读了章士钊的信,在“曩者传谈偶及前清遗老与北洋军阀皆不是人民敌人,政府可能予以照顾”的句旁批道:“因时间已久,人民已淡忘,非谓过去也不是人民的敌人。”在章士钊信的“在派系私斗上虽有失德;却无反革命之举”的句旁批道:“有三一八惨案。”在信中说到段祺瑞“按其征讨复辟、对德宣战以及晚年抗日南下”处,毛泽东批道:“只此节可取”。在信中说到段祺瑞所遗吉兆胡同住宅“所谓经敌人购买一节”,“乞公批交有司彻查,加以了解,能不没收最妙,万一不能亦希别筹照顾方式”处,毛泽东又批道:“此事可商。”(孙琴安《毛泽东与名人》第158页)
“汉高祖刘邦杀人最少”
冬,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二师师长朱光在中南海见到毛泽东。当毛泽东问及部队出过什么问题没有时,朱光说,“我发现几个战士组织投敌,便给处决了。”毛泽东说:“这不好!有了全国政权,这类人可以送去改造,变成好人,还有用嘛。从历史上看,凡是杀人过多的,都没有好结果。汉高祖刘邦杀人最少,汉朝也就维持得较长,这个问题要十分注意才行。”(《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1期第143页)
12月下旬,在公审刘青山、张子善大会召开前。毛泽东双眉间皱成了一个“川”字:我们坚决不做李自成!我不想做李自成,谁想做刘宗敏、牛金星,刘青山、张子善便是前车之鉴。(《知情者说》第2辑之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14页)
“他为什么姓诸葛?”
年底,毛泽东沿津浦铁路南下视察,车到济南,在火车上召见济南市委书记、市长谷牧。他对济南市的工作给予肯定后,接着就话题一转,天南海北,上下古今地谈了起来。毛泽东问:“诸葛亮是哪里人?”谷牧答:“祖上是山东临沂人,后来移居湖北襄阳。”“他为什么姓诸葛?”谷被问住了。毛泽东说:“你读过陈寿的《三国志》吗?《诸葛瑾传》里头有个注,说明孔明的先世本姓葛,原籍诸城,后来移居阳都(即临沂,治所在今沂南县)。当地葛氏是大族,排外性强。孔明的先人因本祖来自诸城,故自姓诸葛,以别于当时葛姓。后代相沿,就姓了诸葛。”(《党史信息报》2002年10月16日)
“你们两个。一寸之差”
据荣高棠回忆,有一次,主席接见青年工作者时,和人家一一握手问候。当走到刘道生和刘导生面前,主席用手指着他们俩说:“你们两个,一寸之差。”大家先是一愣,不知这话怎么讲,主席也忍着笑不吭气。马上有人悟过来,主席原来是指刘道生和刘导生的名字中,只有“道”字和“导”(□)字相差一个“寸”字,大家哄然一笑。主席也跟着笑起来。(《在毛泽东身边》第46页)
“送给你们两句诗”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初,接见由越南归来汇报工作的顾问团团长罗贵波,他说:“我送给你们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百年潮》2002年3期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