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字相系的时光,转瞬便十一年了。在最初的那段稚拙的时年,我莫名地强迫着自己体察世界之时不再停留于浅尝辄止的认知上,于是放纵的野心让那种种纷繁的念想盘踞于我的内心,对世界中的一切,竟有了一份敢于吞吐的气概。遗憾的是,我却不曾经营出浩如烟海的世界,但自己极尽思索捕捉一切之意象,于生活之中,遇事遇物,动辄便是敏锐,动辄便是深刻,便也如愿成就了自己所想的一切深邃的斑斓的意象,获得了无尽短暂却是无限的物质。
而后的日子里,执笔在格子纸上轻轻流下些许文字,并矢志令它们瑰丽夺目,于是,许多人知道了一个少年作者的名字,尽管太多人不甘置心于安谧之中,急于落下对作者及其文字的爱憎,我也因而经历由过去的愤懑不安到后来的无心辩驳这一苦涩的过程。但,我亦因了这些认知让自己欣喜于有更多的人通过文字与我一同成长,生命的存在由此而丰盈壮大,身后那片被称之为名的背景愈发的绚烂多姿。
文学,什么都不是,但又应是一切。由文学带来的光环也好,共鸣也罢,都只不过是其厚重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伟大的作品不会使人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坏,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者更无用,伟大作品的唯一作用是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孤独,而这孤独的最后意义是为了和自己的死亡相遇。”哈罗德·布鲁姆如是说。我,抑或是我们,提笔之时并未觉出那一份沉重,但文学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令人归于虚无之际,令那消逝变得从容、美丽。因而,虔诚的写作,并不为单纯的表达和歌颂,而是为了生命当中那一份份崇高的哀矜与欢愉。
从某种角度上说,文学并非是用来再现我们眼前的表象世界的,也绝非是如实地呈现现实生活中的质量的。所有创作都取决于人之心魂的有力支撑。正如以今日的目光审读昔时之作,定是倍感可笑甚至无颜,但值得人欣喜的是,我们凭洞察与感觉书写下的蝶翅上的细纹以及承载着泪水的大海,是与历练的心术和繁杂的技巧无关的。于是查探过往的笔下世界,爬行在干涩的记忆的土坡上,人们应该都会惊异地窥探到在那若干个铅灰的深冬,不足为念的寒冷带来雪花,某个时刻它们竟被手中之笔幻化成岁月里与某一首歌曲相映衬的无声的寂寞;孤独之际直面在秋野,让人意外地在与麦田的对视之中,成全出微凉的空旷;玫瑰色的黄昏下,如羽的白云顷刻间以苍红定义天空壮美的容颜……
每一个执笔者都因为此而感到幸福,生活在低处的肉体,已然获得了一个行走在高处的灵魂。他们笔下文字予人的滋养,永远趋于平缓细腻,且是在安静中点点成全的。而少年作者执笔在青涩语境中的歌唱,歌唱的是真挚灿烂的主题,由此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也打动了他人,我想,这是弥足珍贵的。
但是,当青涩的语境逐渐转向成熟之时,不少弊病暴露得也是令人注目的。在当下,不少人群所走的道路都显得过于极端。一些人太过于执著在似是而非的麻醉中沉沦,将写作全当文字的排列组合,雷同的心路历程,似曾相识的慨叹被浓缩在一个又一个累赘的辞藻里,他们忘我痴情地投入在那些苍白空洞的句段间,凭一些华丽艰深的字眼,获得自我满足及赞美的快慰,同时,小我世界里经营的所有与外界的一切都没有任何关系,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把一切的细小琐碎都上升到要死要活的高度,以标榜某种程度上的早熟和颓废彰显性灵,想向所有的人袒露他们那种脱离实际的心性,然而这种错误的敏感,这种可笑的善感,往往被他们审视为细腻与多思,以至于太多真正的波折,太多真正的苦难在他们看来反而显得无足轻重,价值观上的扭曲,使得他们无法真正认知人性中的阴暗一面,离世界的现实和博大的幻想自然都越来越遥远了。而另外一些人则是热衷于批判的,较于前者,他们显得张扬不羁,愤世嫉俗,崇尚犀利尖刻,渴望针砭时弊,同时也高歌谩骂,至死不宽容。但热衷于批判的人在实行批判的时候,往往会给人一种笨拙、滑稽之感。当他们架起严肃的姿态,表明个人态度的时候,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却一点点的减少,越来越可笑滑稽。批判的内核是厚道,没有人文的关怀,又何来批判呢?
一代人作品的优劣是任何人都不具资格评说的,看到我的同龄人们所写的这一些作品,尤令自己难吐半字实言用以评价,最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文字在今日甚至是推崇备至的,这样带来的一代人文字上的失落也是无需怀疑的了。我想,纯文学需要的是所有执笔者的坚持,而创作中的真正的爆发力,伟大的史诗结构,怎能从这样的文学环境中生长呢?静心思量时,人们应该会觉得,没有了质朴的洞悉,扎根于大地的心灵,再多的才情亦只能是无源之水,况且那些被称之为天赋和才情的东西,又是谁能够掌控,谁可以定义的呢?当然,不可置否,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与升华已为必然,很多问题将会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少一些自我相欺,少一些文字游戏,多一些脚踏实地的文艺与实感,于人于其笔下的文字,都是有好处的。
写到此,虽仍觉言犹未尽,但灵感渐渐变得薄如蝉翼,写作这么久来,我最热爱的,也即是这份执真诚之心与文字一同行走,相随到终点的感觉……但愿,我,我们,都能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