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东征西讨,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蒙古军队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如何经营这个雄跨欧亚的大帝国,忽必烈及其继承者仍是以"马上"得天下的精神治理这个国家,重武功而轻文治,以至于制度无法上轨道,改革也无法落实。90年后,这个中国史上空前的大帝国被明朝取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蒙古人的插曲》
元代入主中国,经历一百余年,中国自秦汉以来传统的文治政权的意识,始终未接受过去。他们的政治,始终不脱古代贵族封建、武装移植的气味。然而当时一般社会文化、经济的水准,却比春秋时代在贵族封建下的农民,高出百倍。蒙古人的倒退政治,到底不能成功,因此社会变乱百出。
---钱穆·《国史大纲·元代之士人与科举制度》
1.嗜利黩武---覆亡之机
蒙古人的铁骑所向无敌,横扫了欧亚两大洲,好几个大国因之而灭亡,然而这样的穷兵黩武,一定不会久长,它也曾经遭到过损失惨重的败绩,你知道它的对手是哪个国家吗?
南宋末年,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迅速从蒙古草原上崛起。经过成吉思汗和其子窝阔台等几代人的铁血攻伐,先后伐金、灭夏及三次西征欧洲,建立起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这个民族从崛起之初就体现出强烈的嗜血好战本性,占领了辽阔的土地。其境内被征服的民族繁多而庞杂,其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社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但蒙古统治者对这些并不重视,诸王、贵族、千户等入主中原之初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劫掠和横征暴敛,对占领区的漠视,屠杀之残酷,于史罕见。直到忽必烈即位建立元朝后,任用了耶律楚材为相,情况才有所好转,制定了一系列的统治政策,开始意识到要从体制上管理这个国家。然而那种好利黩武的本性还时不时的暴露出来,先后发动了对日本、安南、占城及缅甸的战争,这一系列战争吃力不讨好,超出了尚未完全恢复的社会的承受能力,将盛极一时的大元王朝逐步拖向危险的境地。"百姓罢(疲)于转输,赋役繁重,士卒触瘴疠多死伤者。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元史·安南传》)当年孔子的学生冉求和仲由帮助季孙攻打颛臾,夫子教育他们说:"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可惜元朝的帝王们是根本不关心汉儒们说些什么的,然而正是这些汉儒们信奉的教条却恰恰成了他们日后的预言。
败于"神风"蒙古人占领高丽后,忽必烈分别于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九月和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十二月,三次派使者出使日本,希望其效法高丽马上来归顺臣服,但均因当时掌权的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时宗的坚决回拒而失败。至元十年四月,高丽耽罗岛林衍率众起义,反对高丽王的压迫。忽必烈乘镇压林衍之机,派元军驻高丽统帅忻都、洪茶丘和高丽将军金方庆率军于耽罗岛设招讨司,驻扎镇边军一千七百人,从而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切断了两国间的联系。随后,忽必烈召忻都、金方庆等至元大都(今北京)商讨征日事宜。至元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准备人力及物力,由金方庆负责建造大舰可载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小船300艘,大小舰船共900艘。于正月十五日动工,限期完成。
是年六月,900艘军舰完工,忽必烈令蒙、汉、高丽三族联军共32,300人东征日本。计有蒙汉军20,000人,高丽军12,300人、包括水手6,700人,由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领,八月出发。十月五日逼近对马岛,和当地地头宗马允助国展开激战,由于众寡悬殊,宗马允助国及其嫡子养子共十二人战死,对马守护军全部被歼,六日占领对马岛。十四日傍晚,元军攻入壹岐岛。元军两船约四百人先行登陆,与守护军左卫门尉平经高所率领的百余骑展开激战。部队上陆列好队伍后即立赤旗为标记,经高军战斗不利,退于城内防守。十五日,城破,经高自杀。十六日,元军逼近了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
元军在逼近肥前之后,没有登陆向纵深发展,而是把主力转移向了博多湾。十月十九日,元军舰队对博多湾发动进攻,杀散海滨守军占领今津一带。但占领今津一带之后才发现,地形根本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且距离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所以元军当晚又退回到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二十日晨,元军展开登陆战,一部元军从博多湾西部百道源滨海一带登陆,另一部元军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头一天晚上第一线指挥藤原经资已率领五百骑兵在百道源滨海布阵,但他并没有趁元军登陆半途时截击,而是按日本当时的会战惯例,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形后,方才由主攻部队"鸣镝"表示进攻开始。日军由一名武士单骑搦战,冲在前边,大队骑兵随后冲杀。当日军骑兵部队逼近时,元军鼓声大作,火炮轰鸣,硬弓短矢,杀声震天,百道源战场日军"伏尸如麻",元军很快推进至鹿原。但攻入赤坂的元军遭到了肥后武士菊池二郎武房所率的一百三十骑武士的顽强抵抗,再加上藤原经资的武士部队,按一族一门的战斗组织形式,轮番与占领赤坂的元军进行殊死战斗,战斗意志十分顽强,终于迫使这部分元军后撤回鹿原方向。鹿原及鸟饲一带的元军,继续登陆,扩大占领地面,但遭到了日本北九州各地武士如怡土松浦党、原田一族、日田、栗尾、山田氏等所率的武士部队的顽强抵抗,白刃战打得十分惨烈。但由于他们分队轮番作战,虽然总人数不少,但就每一队而言都较元军为少,因而死伤惨重。这时,另一部分元军从博多湾东部箱崎方向登陆,从背后夹击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本武士。该地守军大友赖泰的武士队伍不得不向东南方向撤退,这使得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二十日,元军与日军激战一整天,近傍晚时候,博多湾箱崎等地先后落入元军之手,日军被迫全线撤退,但元军紧紧咬住不放,随着撤退的日军节节进逼。元军左副帅、作战指挥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从高坡上骑马下来,被日军前线指挥藤原经资射落马下,使进攻的势头受挫。加之天色昏暗,遂停止进攻。日军迅速退往大宰府水城,还没有来得及逃走的老幼妇女,被俘1,500余人。当夜,元军统帅忻都召集军事会议,认为当下元军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战果,但己方统帅受伤,死伤不少,兵疲矢尽。而日本武士十分勇猛顽强,一队队参战的武士难以准确地估计其数字(误以为数倍于元军),于是他决定,全军撤退到船上,明日班师!然而就在忻都决定班师的前一天晚上,博多湾出现了罕见的台风暴雨。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元军第一次东征日本遂宣告结束。元军死亡兵卒达13,500人,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水之役"。
损兵折将的忻都回去之后怎么样向忽必烈交代呢?会被军法处置吗?"文水之役"后,日本镰仓幕府吸取了教训,整顿军备,在博多湾沿岸建造了一条西起今津,东至箱崎,高约五、六尺,厚约一丈,沿自然地形长达二十余公里的石坝。这个石坝在元军第二次进攻的防卫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遣元军进攻日本的目的,在于威吓日本,使其迅速通好,尚无灭日的决心。忻都等元军统帅利用忽必烈的这种想法,以"入其国败之"的战绩上报,巧妙地掩饰了遭风败退的事情,忽必烈信以为真。因此,大赏征日有功将士,同时决定派出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出使日本,以求通好。但没想到的是,九月七日,北条时宗下令将元使杜世忠一行30余人斩首于镰仓龙口,只放逐了四名高丽船员。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这时忽必烈注意到杜世忠等尚无消息。
他任命忻都和洪茶丘为第二次征日的元军统帅,同时命令高丽王再次造舰900艘。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杜世忠被杀的消息传来,忽必烈征日决心始定。
忽必烈命范文虎收集南宋旧部及其他自愿从军者计10万人,战船3500艘,组成江南军,从庆元(今浙江宁波)起航,跨海东征日本。另一方面,命洪茶丘至东北,招募沈阳、开原等地自愿从军者3000人,归洪茶丘统领。忻都仍统领蒙族军。又任命高丽将领金方庆为征东都元帅,统帅高丽军10,000人、水手15,000人,战船900艘,军粮10万石。三军合计近40,000人,组成东路军,取道高丽东征日本。军事部署完成后,忽必烈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召集两路征东军统帅会议,任命宿将阿刺罕为两路军总指挥。会议确定,两路军各自择日出发,于六月十五日至壹岐岛会师。五月三日,元军东路征日军进攻对马岛的世界村(上岛佐贺浦)、大明浦,守岛日军奋勇抵抗,但因众寡悬殊,全部战死。五月二十六日,东路大军进入隐歧岛。忻都自恃有上次战争的经验,且兵力多于上次,尤其是怕江南军抢占首功,因而在没有侦察日军防御措施的情况下,贸然率军自隐歧岛出发,驶向博多湾。元军舰队驶进博多湾才发觉,沿海滩头筑有石坝,登陆战的实施困难很大。忻都派出小股部队,侦察终日,始知志贺岛和能古岛防御薄弱,未筑石坝,遂命令舰队靠近志贺岛下锚。元军第一次攻入博多湾,是以突然袭击得手的,这一次却失掉了袭击的突然性,为日军赢得了整整一天的防御时间。在博多湾南侧半岛的西北角,隔着一泓碧水,竦峙着一座叫做志贺岛的小山。退潮时,露出海滩可以直通陆地。七日晨,由洪茶丘所率元军登陆占领志贺岛,与元海军形成掎角之势,扩大了占领区。八日和九日,元军试图利用退潮从海滩突破,进攻博多守军后路。因此争夺战打得相当激烈,高丽军也投入了进来。九日,日军又发起进攻。在这狭长的滩头阵地,元军不能发挥其所长,恰好适应了日本武士一人一骑的战斗方式,因而元军伤亡很大。据日本史书记载,元军被杀1,000余人。战斗进行到六月十三日,元军未能前进一步。这时正值六月(公历7月)盛夏,长期船上生活和战斗,蔬菜、饮水等的供应困难,使疫病频发,病死者达3,000余人。元军处境不妙,抢占博多湾的计划已不现实。因此,忻都等决定,于六月十五日率军撤离了志贺岛,驶向壹歧岛,与江南军会师。而此时,江南军亦未按时到达指定会师地点。两路军统帅阿刺罕在六月初病死,忽必烈任命阿塔海代替阿刺罕职。由于人事更动,致使范文虎江南军未能按期出发。范文虎于六月初已派出先遣舰队去壹歧与东路军联系,后在先遣舰队已经出发不宜久等的情况下,于原定会师日期后三天的六月十八日才分批开航。此时阿塔海尚未到任,未能参与江南军的指挥工作。范文虎操纵亲信,被推举为两军主帅。江南军在七月底全部进入指定阵地。两路大军会师后,军势大振,本应立即进攻大宰府,但由于各路指挥官内部矛盾重重,洪茶丘与高丽军统帅金方庆仇怨甚深,范文虎又被诸将所轻视,结果意见分歧,指挥难以协调,在海上迟疑了一天,遂导致全军覆没。八月一日,台风袭来,元军船毁人溺,师丧大半。江南军张僖部和也速都儿部,因见天气恶劣,夜里停泊时,命将战舰各去五十步下锚,因而避免了台风袭击时各舰船的互相碰撞,所以损失极小。台风过后,张僖和也速都儿即乘船各处搭救元军将士。江南军总指挥范文虎旗舰破碎沉没,抱船板漂流海上,被张僖救起。脱险的范文虎被台风夺去了斗志,坚持立刻班师回国,第二次征日也告失败。两次东征日本,都败于台风,这使得日本国内掀起了广泛的祭祀"神风"的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欧洲列强入侵之前。第二次东征日本,元军两路大军的损失不一。东路大军损失约7,000余人,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江南军只有张僖和也速都儿部得以全军返还,其余各部均损失惨重,"士卒十丧六七"。忽必烈准备了数年的攻日战争,因用人不当,以致江南大军10万之众,3,500艘战舰,不见一阵,丧师而还。
两次征日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却没有获得一点战果。后来忽必烈还曾有好几次再提征日之事,终因农民起义和大臣反对而作罢,穷兵黩武之损失巨大、之不得人心可见一斑。鞭长莫及蒙哥汗三年(1253年)腊月,忽必烈攻占大理后,留大将兀良哈台镇守。兀良哈台平定云南各部之后,于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节招降安南陈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国王扣留使节,拒绝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军沿红河进攻安南。十二月,大败安南军,一举攻陷安南国都升龙(又名大罗城,今河内),安南国王逃往海岛。次年二月,安南国王传位于其子。至夏,安南新国王派使者晋见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统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许安南保持衣冠典礼风俗等本国旧制。作为回报,安南国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陈奉公等觐见忽必烈,请求三年一贡。忽必烈同意其要求,并予以册封。此后有一段时间,两国使节往来频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应安南国王请求任命讷剌丁为安南达鲁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诏要求安南君长亲自来朝,贵族子弟入质,编制户口,出兵役,交纳赋税,设置各级达鲁花赤。安南国王不接受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还提出取消达鲁花赤的要求。此时,元朝忙于灭宋,无力南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