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海军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骁悍精骑著称于世的蒙古军进入中原和进兵西域,碰到了江河障碍。为了克服江河障碍,开始建造少量小型船只(如筏、革舟等)和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水战。
蒙古灭金后,蒙古军与宋军的作战日趋频繁。宋军依靠水军,控制江淮防线,抵御蒙古军南下。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蒙古军开始着手建立水军。在此前的太宗四年(1232年),信安(今河北霸州以东)的张进率水军降,蒙军才有了水军。2年后,张进战死,这支水军由其子张荣实统领,但实力还不大。蒙古太宗十年(1238年),蒙古军将领解诚在与宋军作战中,夺得宋船千余艘,以功被授水军万户兼都水监使,建立起第一支较大规模的蒙古水军。(《元史·解诚传》)正如近代史学家屠寄所说:“蒙兀(即蒙古)之有水军自诚始。”(《蒙兀儿史记·解汝辑传》)
蒙古水军建立后,在战斗中逐渐成长壮大。先后进行巢湖水战(1238年)、瞿塘水战(1239年)、夔门水战(1240年)、淮水水战(1250年)、马湖江水战(1258年)、黑石峡水战(1259年)等,多数取得胜利,俘获战船少则数十艘、多则数百艘。蒙古宪宗八年(1258年),史天泽指挥的嘉陵江水战,出动战船千余艘,三战三捷,大败宋将吕文德,缴获战船百余艘。可见当时蒙古水军已初具规模,战斗力已日渐增强。
元代水军的大发展,是在忽必烈即汗位以后。蒙灭金后,与南宋接壤对峙,双方的形势大体与以前金宋对峙时相仿。南宋根据当前形势,采取了以汉中保巴蜀,以襄樊保武汉,以两淮卫长江的战略方针,依靠水军优势抵御元军的进攻。文天祥于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曾上书进言:蒙军“未必不朝夕为趋渐之计,然而未能焉,短于舟,疏于水,惧吾有李宝在耳……夫东南之计,莫若舟师,我之胜兀术于金山者以此,我之毙亮于采石者以此。”某种意义上说,金朝之所以未能吞灭南宋,是因为水军力量薄弱。有鉴于此,忽必烈十分重视水军的建设,在他即位当年的七月,任命张荣实为水军万户,统领驻河阴、孟州、滨州、棣州、沧州海口等地的水军1700余人。(《元史·兵志一》)加上水军万户解诚所部1760人,(《元史·兵志·镇戍》)蒙古水军已达3400余人。随后,忽必烈命部将董文炳造战船500艘,训练水兵,又命其他围困襄阳的部队利用战隙教习水战,扩充水军。
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蒙军进围南宋北部重镇襄樊,揭开了大规模攻宋战争的序幕。在分析战争形势时,忽必烈及其武将文臣都认为,“宋之所恃者江,无江则国亦无矣”,(刘敏中:《平宋录》)而要突破宋军江防,非有足够的水军力量不可。当时的监察御史王恽写了《论大作水军事状》,认为“征进舟师固未尚阙,然可大作一军,召募黄河上下等人,并南人归顺者,兼用其力,舡舰,一依宋法,精选大将,使之专习水战。”(《秋润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十六)南宋降将刘整也献策说:“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元史·刘整传》)这些建议,都得到忽必烈的赞同。于是,蒙古水军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刘整等奉命建造战船5000艘,训练水军7万人。三年后,又在汉水流域的兴元(今陕西汉中)、金州(今安康)、洋州(今洋县)和汴梁造船2000艘,编练水军5万余人。第二年,又在汴梁造战船800艘。根据史料统计,当时的元水军,除襄樊前线有刘整和失里伯所部水军16万人左右、战船万余艘外,还有四川也速解儿、按敦、胶州湾蒋德及淄、莱张马哥等部的水军。随着水军实力的发展,忽必烈调整和加强了前线水军的指挥机构,把襄樊前线的蒙古4万户府辟为水军镇抚。
由于元水军的迅速壮大,攻宋战争势如破竹。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陷襄樊。次年九月,元军从襄樊出击。十二月,伯颜率战舰数千艘占领汉口,然后顺流东下,直逼建康。第三年七月,元军阿术率战船数千艘蔽江而下。镇江一战,南宋溃不成军。元水军乘胜出长江口。在长江口收编了渔民武装首领朱清、张碹所部数千人,获海船500艘。然后,元军浮海南下,直捣临安。接着,又进攻闽粤:崖山一战,南宋覆亡。
在四川战场,成都水军万户速哥统领所部,分镇重庆及夔、施、黔、忠、万、云、涪、泸等州,有力地牵制宋军,为配合主战场作战,起了重大作用。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水军在国内的任务,由作战转为镇守要地。长江沿线的鄂州(今武昌),黄州(今湖北黄冈)、江州(今江西九江)、建康、镇江、江阴,以及沿海的华亭(上海淞江)、澉浦、定海、庆元(今浙江宁波)等地,均有水军镇守。
忽必烈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在国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就着手进行海上扩张的准备。为适应海上作战的需要,在福建建立了沿海水军万户府,招募水兵,练习海战。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两次发兵进攻日本。至元十九年(1282年),从海上进攻占城(今越南南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从海上进攻安南(今越南北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跨海南征爪哇。这5次海上用兵,动用了大量兵力,官兵少则5000人,多则14万人;战船少则500艘,多则3400艘。可见元海军实力强大,具有远海作战能力。
但是,这几次渡海作战,都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指挥失误,缺乏后援等原因而遭重大损失,败师而归。从此,元水军便一蹶不振了。
据史料记载,元成宗登位(1294年)以后,元水军的建设和作战活动越来越少。虽然在大德十年(1306年)置昆山、嘉定等水军上万户府,至正十四年(1354年)立镇江水军万户府,次年又设黄河水军万户府,但这些水军只在镇压各地起义军时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且多为义军所败。元代海军由盛到衰,是由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同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一样,要克服长江天堑,消灭对方较强大的水军,非建立一支相应的水军不可。于是,元代海军便在战争中诞生和发展壮大起来。一旦战争结束,元朝统治者便将部分水军转入航运,如张碹、朱清所部水军就承担了将江南的大批粮食和物资北运大都的任务。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将,领囊加歹和万户孙伟请调战船1000艘参加海运。这就必然削弱了水军的力量。
对外扩张的损失,也是元水军力量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仅以第二次攻日战争为例:损失的兵力就多达10万余人,战船4000余艘。
元代后期,政治腐败,统治者内部矛盾激化,诸将混战,北方陆上战事频繁。统治者不仅无心顾及水军的建设,而且常调水军去北方参加陆战,致使水军兵力削弱,缺乏训练,每况愈下,由盛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