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两代的航运事业空前繁荣。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是两大决定因素。内河航运,四通八达。远洋航线,南北呼应,把中国同日本,同南洋、西亚和东非诸国联结起来,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国际交流。
指南针用于航海
唐宋时期,中国航海的重大技术成就有三:一是对海洋潮汐的研究,二是航海图的绘制,三是指南针用于航海。在唐代,对潮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已有科学认识。到宋代,我国已经把对潮汐的研究成果正确运用到航海上,编制出了潮汐表。关于航海图,宋代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流存至今的海图,只有成书于宋末的《海道经》,将《海道经》的图文相互对照便可顺利地航达目的港。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世界上最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也是我国。北宋人朱彧在其著作《萍州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北宋出使高丽的徐兢,在回国后写了一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说,在航行途中,“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萍州可谈》成书于宣和年间。记载的是1099年~1102年的事。徐兢出使高丽,是在宣和五年(1123年)。由此可见,我国在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就已经在海船上普遍使用指南针了。到了南宋又出现了磁罗经,并用这种磁罗经在海上导航。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有“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的记载,针盘就是磁罗经。同时,宋代还发现了磁偏角和罗经自差。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是航海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12世纪末,我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导致新航线的不断开辟,促成了世界航海时代的到来。
远洋航线
唐宋两代,我国造船和航海技术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内河航运十分发达,远洋航线遍及亚非许多国家。唐代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正如《旧唐书·崔融传》所描绘的那样:“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路,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返,昧旦永日。”宋代的内河航运更加发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可资佐证。
唐宋两代的远洋航线有两条:一条是通向南洋、西亚和东非的航线,一条是通向日本的航线。
唐代通向南洋、西亚和东非的航线,史称“广州通海夷道”。唐开元年间,贾耽著有《广州通海夷道》一文,文中记载了这条航线的走向:“广州东南诲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今香港北屯门岛),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海南岛东北角之七洲列岛)。又南二日到象石(海南岛东南岸之独珠山)。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今越南占婆岛),山在环王国(即或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东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今越南归仁以北之燕子岬)。又一日行至门毒国(今越南归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国(今越南芽庄)。又半日行,至奔陀浪州(即宾童龙,“广州通海夷道”航线图今越南藩朗)。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今昆仑岛)。又五日行,到海硖,蕃人谓之质(马六甲海峡),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今马来半岛南端),南岸则佛逝国(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河陵国(今爪哇),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硖,三日至葛葛僧祗国(海峡南部不罗华尔群岛),在佛逝西北隅之别岛,国人多钞暴,乘舶者畏惮之。其北岸则个罗国(今马来半岛西岸之吉打)。个罗西则哥谷罗国(今克拉地峡西南海岸)。又从葛葛僧祗四五日行,至胜邓洲(今苏门答腊岛北部东海岸棉兰之北的日里附近)。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国(即婆鲁师洲,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西海岸大鹿洞附近)。又六日行,至婆国迦蓝洲(今尼科巴群岛)。又北四日行,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其北岸距南天竺(今南印度)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经没来国(即印度西南部之奎隆,”宋代称为故临),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行,经十余小国,至婆罗门(今印度)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提国(今印度孟买以北的巴罗奇)。又十日行;经天竺西境小国五,至提飓国(今印度河口以西,卡拉奇略东),其国有弥兰大河,一曰新头河(今印度河),自北渤崑国(今昆仑山)来,雨流至提国北,入于海(今阿拉伯海)。又自提国西二十日行,经小国二十余,至提罗卢和国(今波斯湾头的阿巴丹附近),一曰罗和异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乌拉国(巴士拉以东之奥波拉),乃大食国(今阿拉伯地区泛称)之弗利刺河(今幼发拉底河),南入于海(今波斯湾),小舟溯流,二日至末罗国(今巴土拉),大食重镇也。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所都缚达城(今巴格达)。自婆罗门南境,从没来国至乌刺国,皆缘海,(今阿拉伯海和波斯湾)东岸行;其(指阿拉伯海)西岸之西,皆大食国。其西最南谓之三兰国(今坦桑尼亚之达累斯萨拉姆)。自三兰国正北二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设国(今也门的席赫尔)。又十日行,经小国六、七,至萨伊瞿和竭国(今阿曼的哈德角),当海(今阿拉伯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经小国六、七至没巽国(今阿曼的苏哈尔)。又西北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拔离河磨难国(今波斯湾内巴林岛的麦纳麦)。又一日行,至乌刺国,与东岸路合。
“广州通海夷道”将东亚、东南亚、南亚、波斯湾联结起来了,其航程之长,航区之广,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少见的。
到了宋代,南航线又有了发展。据《诸蕃志》记载,宋代远洋海船从泉州、广州两港出发,基本上是沿着唐代“通海夷道”的走向到达波斯湾各地,但向西却比唐代海船活动的范围更广,沿着阿拉伯半岛沿岸航行,向西远到红海和非洲东岸。
唐代通往日本的航线共有4条,即北路北线,北路南线,南路南线,南路北线。
1.北路北线(黄海北线)
这条航线基本上是沿袭前代的传统航法,其基本走向是由山东半岛的登州(今蓬莱)出发,经庙岛东北行,横渡渤海湾峡至辽东半岛南端;然后沿黄海北岸东行,过鸭绿江口,转向东南人西朝鲜湾;再循朝鲜半岛西海岸南下,到达朝鲜半岛南端。从这里,或者穿越济州海峡,直航日本九州北部的筑紫大津浦(今博多);或者先沿半岛南岸东航至巨济岛与奎山一带,再经对马横渡朝鲜海峡,抵筑紫大津浦。最后由此东航,经关门海峡入濑户内海,到达日本政治中心奈良附近的难波的三津浦(今大阪市南区三津寺町)。
2.北路南线(黄海南线)
这条航线基本走向是,由登州登县赤山莫邪口(今山东省靖海卫附近)启航,正东渡黄海,直取朝鲜半岛西岸瓮津半岛西端的长山串、白翎岛一带;然后再沿岸南下,驶向日本。其后段航线与北路北线大体相同。
3.南路南线(东海南线)
这条航线是唐代中期开辟的,其走向是:由明州(今浙江宁波)、越州(今浙江绍兴)的沿海港口启航,扬帆东驶,横渡东海,到达日本南方的奄美大岛附近;然后由此逐岛北航,经吐火罗(今宝七岛)、夜久、多祢等,越大隅海峡而至九州西南萨摩(今鹿儿岛县西部海岸),再沿肥后(今熊本、长崎两县西海岸)、肥前(今佐贺县)抵筑紫大津浦;最后入关门海峡,由濑户内海抵达难波的三津浦。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走的就是这条航线。
4.南路北线(东海北线)
由于南路南线到日本要绕一个大圈,航程依然太远,到唐代后期,又开辟了一条直航日本的新航线,这就是南路北线。其基本走向是:从扬州、明州、温州等港口启航,向东偏北横越东海,直抵日本肥前松浦郡的值嘉岛(今平户岛与五岛列岛);再转航驶向筑紫的大津浦和难波。这条航线与南路南线相比,航程最短,中途没有停靠口岸,一路顺风只需10天左右便可到达值嘉岛唐代通日本的主要航线略图。所以被后代一直沿用。宋代通往日本的航线与唐代的南路北线完全相同,但全程航期缩短到了7天左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唐宋两代航海技术精湛先进,不仅远远超出了前代,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这就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繁荣了贸易,也为海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