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用语言说服对方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这样做却也有很多弊端,如让人轻易看破初衷,反而很难达到目的。
说服的有力手段包括很多,然而都要建立在攻心的基础上。只有掌握了对方的心理需求,建立起共同的感情基础,才能一步攻心,成功说服他人。 德国人的理性思维
德国汉堡银行在招聘公关人员时,出了一道非业务能力的判断题:“当国家的利益和银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采取何种策略?”
答案一:“我会坚决站在我们银行的立场上。”(银行认为这样的人会捅娄子。)
答案二:“我作为国家的一员,应该保护国家的利益。”(银行认为这样的人适合在政府部门工作。)
答案三:“当国家利益和银行利益发生矛盾时,我要尽全力淡化矛盾。”(银行认为,这是银行需要的人。)
一家旅馆的老板测试3名男性面试者,问:“假如你无意推开房门,看见女房客正在淋浴,而她看见了你,这时,你应该怎么办?”
第一位应试者说:“说声‘对不起’,然后关门退出。”
第二位应试者说:“说声‘对不起,小姐’,然后关门退出。”
第三位应试者说:“说声‘对不起,先生’,然后关门退出。”
结果,第三位应试者被录取了。
马克思说:“思维是智慧的花朵”。
当年有幸凭借智慧逃出奥斯维辛法西斯集中营的犹太人父子俩,漂泊到美国休斯敦,做铜加工生意。
父亲对儿子讲:“我们现在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了,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时,你应该想大于二。”
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多少?”
儿子答:“35美分。”
“对,”父亲说,“全德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价是35美分,但我们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手,看看价格是不是该改成35美元。”
父亲死后,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用铜做铜鼓、奥运会奖牌,他能把一磅铜加工升值卖到3500美元。他成了麦考尔公司董事长。
1974年美国政府清理翻新“自由女神”像丢弃的废料,公开招标却数月无人应标。他闻讯从法国飞往纽约,实地察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木料等废弃物后,当即签了清理合同。当时许多运输公司对他暗笑,要看他的笑话。而他立即组织人力对废料进行分类,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块、木料加工成底座。两个月后这堆废料竟奇迹般变成350万美元。
充满智慧的思维,使一堆废料的价值翻了100百万倍。
正确的思维方式,不仅能产生有价值的财富,而且产生推动个人成功的动力。说服他人也一样,有时只需转变思维方式。
曲线救国也是救国
一个公司的主管与外商谈判,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他窝了一肚子火,回来对下属说:“你们这些人把事情办成了什么样子!存心和我作对吗?”下属们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中小A猜测主管是冲着她来的,是想炒自己的鱿鱼,于是也大吵大嚷了起来。而小B心想:主管一贯是很和蔼的,今天大光其火,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待主管发完火平静下来后,对主管说:“您的压力很大,能让我们一起承担压力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主管说出了谈判不顺的事,并主动为自己的不理智向大家道歉。
战国时期,赵国的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趁机攻打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向盟友齐国求救,齐国答应出兵支援,但有个条件,就是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做人质要寄人篱下,在那个动荡战乱的年代,人质的性命常常很难保证。所以对于齐国的要求,赵太后断然拒绝。
赵国的大臣们都十分着急,纷纷劝说太后答应齐国的条件。太后非常生气,宣下旨意:“谁再来劝我让长安君去做齐国的人质,我就啐他一脸。”大家一听,都不敢再开口了。
秦国的进攻日益加紧,赵国危在旦夕,老臣触龙看在眼里,十分忧虑,决定冒险再劝一次太后。太后听说后,怒气冲冲地在大殿等他。
触龙故意小步缓慢地走上殿堂,先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走,非常失礼。很久没有来拜见太后您了,担心您的身体,今天特来问候!”
看到触龙老态龙钟的样子,太后不忍苦着脸,跟着感慨道:“我现在进出也要靠车子才行了,我们都老喽!”
“那吃饭还好吗?”触龙很关切地问。
“只能喝些稀粥,整天这么多的烦心事,哪里有胃口啊!”
“我的胃口也不好,但我还坚持散散步,每天走二三里路,增加点食欲。”
“唉,我可做不到。”太后叹了口气,脸色好多了,先前的怒气消失无踪。
这时触龙用恳求的语调说:“太后,老臣有个儿子叫舒祺,排行最小,不成材,但老臣很喜欢他,老臣想请求您让他当一名侍卫,也算为国家出些力。”
“好啊,他几岁啦?”
“15岁,虽然还不大,但我想趁我活着的时候先安排好。”
“哈哈,原来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太后笑了。
“当然,我喜欢这个小儿子比他母亲还多呢!没办法,天下父母心啊。”
太后很开心,谈话的气氛越发缓和了。这时,触龙趁机说:“老臣认为太后疼爱女儿燕后比长安君要多。”
“这怎么可能?”太后睁大了眼睛。
触龙很感慨地说:“父母疼爱儿女,总是替他们做长远的打算。当年你送燕后远嫁外地,她也哭个不停,不愿意远离家乡。出嫁后,您非常想念她,但每次祭祀时总是祈祷她不要回国,要好好当她的王后。这不是替她做长远打算,让她的子孙世代继承王位吗?”
“是啊!”太后点头说。
触龙进一步说:“您想过没有,三代以前,那时赵国的开国重臣现在的子孙还有封侯的吗?”
“没有了。”太后想了一下说。
“是那些封侯人的子孙都不好吗,没有能力吗?不是的。关键是他们没有功劳。没有功绩却享受很高的俸禄,有很高的地位,时间长了就难服众啦。现在你宠爱长安君,可以提高他的地位,赐予他土地与财宝,可你不让他为国立功,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服众呢?所以我认为您没有替长安君长远打算,说您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的爱。”
一席话让赵太后醒悟了,她改变了想法,同意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让他为解决赵国的危机出力。齐国很快出兵,击退了秦军,赵国平安了。
说话攻心能让说服变得更有力,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
情感的力量超乎想象
有个男孩想让母亲为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但他怕被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苦苦哀求或者撒泼耍赖,而是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见过一个只有一条牛仔裤的孩子吗?”
这颇为天真而有略带计谋的问话,一下子打动了母亲。事后这位母亲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再节省一些,也不能太委屈孩子了。”
一位汽车商人带着顾客甲看了很多部车子,顾客总是不满意。一会儿说这不合适,一会儿又说那不好用,一会儿又说价格太高……这时,商人停止了向顾客的推销,决定让他主动购买。
几天后,顾客乙希望把自己的旧车子换辆新的,请商人代卖,这时商人就又打电话给顾客甲,请他过来帮个忙,提些建议。
顾客甲来了后,商人说:“你是个精明的买主,非常懂得车子的价值,你能不能看看这部车,试试它的性能,帮我估算一下别人能出多少钱买这部车。”
顾客甲很高兴,觉得汽车商把自己当做行家了。他非常认真地检查,并进行了试车。然后建议说:“若有人以3000元买的话,应该是划算的”。
“如果按这个价钱卖给你,你是否愿意买呢?”商人适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顾客甲想了一下,很快同意了。
情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决定力量,是我们大部分重要体验和记忆的核心。商界和营销界一直都在利用情感的力量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情感力量用在说服术中,效果往往超乎想象。
成功失败一言中
每当人们到商店里买东西的时候,店员问:“买东西吗?”这句话听起来总是觉得怪怪的。怪的是,人们来店里当然是买东西,而店员这样问,好像自己闯进别人家里似的,又或者自己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是来买东西的。
事实上,有许多小商家或者家族式的商店,担任店员的人都没有经过服务工作的基本培训,因此常常会发生这种不懂得说话的奇怪问法。
不仅如此,还有更加离谱的问法。
有个人来到路边的一家五金商店,想买一些胶带,可是他刚一进门,店主竟然露出疑惑的语气问道:“有什么事吗?”
本来想消费的顾客,一听到这种问法,突然间觉得自己好像走错了地方,不是到了五金商店,而是误入了私人领地。否则,对方怎么会用这种语气询问呢。
于是,那个要买胶带的顾客很不爽地说:“没事,走错地方了。”随后他简单的看了看,就离开了。
既然开了店,有人进来想必大部分都是来买东西的,站在第一线销售人员这时应该用亲切地语气询问:“您需要什么?”或是“需要我帮忙吗?”营造出商业气氛,才不会让人感觉好像闯进了私人的领地,顾客本来想购物的欲望才不会消失不见。销售人员如果不懂得说话的技巧,驱赶客人的遗憾事件可能会时常发生。毕竟,消费者是有情绪的,即使产品再好,这样的说话方式也会把顾客赶走。
除了销售或服务人员,在工作中,如果被上司召唤,也用“有什么事”或“有事吗?”来回答,也必然会让上司很不舒服,那种感觉好像是他占用了员工的私人时间一样。
因此,懂得说话方法的员工,应该以“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来回答上司,这才会让他感觉到你的热情和尊重。
还有,在进行电话拜访时,遇到要找的人不在,接听电话的人也经常会没头没脑地问:“有什么事吗?”
同样的道理,这种问****让打电话的人觉得不知如何是好,好像被人审问一样,说来意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这时,作为接电话的人应该委婉地问:“有什么需要帮转达的?”或是“如果方便的话,跟我说也可以”。
总之,从说服擒拿术的角度来说,“有什么事?”是一句隐含驱赶及很不礼貌的问话,千万不要乱用,否则后果有可能不堪设想。
19世纪中期,已经危机四伏的清王朝又面临着一场重大危机,即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使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晚清政权更加摇摇欲坠。
为了讨好外国侵略者,缓解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清政府决定派兵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大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外国侵略者的催促下,在晚清政府的厚望中,聪明、机智和出色的曾国藩临危受命。1853年,曾国藩创办湘军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湘军建成之后,曾国藩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当然晚清政府也将剿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任务都寄托在了这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上。经过一年左右的集训,湘军正式与太平天国军队正面交锋。
1855年,曾国藩派湘军对太平天国的一支重要起义军进行镇压,结果不但没有镇压住,反而被其围攻。最后湘军大败,损失惨重。
在经过了3年的休整和训练之后,1858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再次对太平天国的另一支起义军进行强力攻击,可是这支看似武器装备落后、军事技能并不专业的起义军在抗击中却表现得相当顽强,尽管曾国藩派出了大量军队加入战斗,可是最后仍然难逃败局。在这次战斗中,许多曾国藩看好的优秀将领都阵亡了,而且整个湘军的军心开始不稳,晚清政府也对这种形势表示十分担忧。此时的曾国藩却坚信自己必定能够打败太平天国起义军,并且向晚清政府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到底。
之后,曾国藩又招募士兵,购买装备,决定再次发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役。虽然在此之后的一些战役中,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曾经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是局面却一直不容乐观,因为这些战役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战役,而且即使取得了胜利,可这胜利却是建立在自己的军队也遭受重创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改变局面,曾国藩决定发动一次大型战役,结果这次战役在1860年展开了。虽然这场战役是由曾国藩大张旗鼓地展开的,可是不久之后,他好不容易创立起来的湘军就彻底失败了,而且在那次战役中,湘军几乎全军覆没。
作为一个败军之将,曾国藩必须要给对自己寄予厚望的晚清政府一个合理的交代,可是在当时看来,屡战屡败的他几乎很难逃脱清政府的惩罚。但是,在曾国藩彻底战败的几个月之后,他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受到了清政府的赏识和重用。而且当时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居然在朝堂之上对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表现大加赞扬,称他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大英雄”。
败军之将为何成为一个大英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在战败之后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描述湘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斗经过:“臣为报效朝廷,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终因……”
将“屡战屡败”的战斗经过描述成“屡败屡战”的英雄气概,仅仅是两个字的位置更换,整个词义就发生了变化,而整件事情也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妙用语言的效果。单从曾国藩的这份聪明机智来看,他就值得慈禧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