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于顽固地拒绝他人说服的人,经常都处于“不”的心理状态之中,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僵硬的表情和姿势。
对付这种人,如果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绝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寻找与对方一致的地方,先让对方赞同你远离主题的意见,从而使之对你的话产生兴趣,而后再想办法将你的主意引入话题,最终求得对方的同意。
换个说法让他点头
中国人自古就有逢年过节互赠礼品以表达感情的习俗。为了表示尊重,带着礼品看望领导或长辈在所难免。走亲访友,表示亲近,可以送礼;有求于人,表示感谢,也可以送礼。走家串户,带点礼物是应该的,也是基本的社交礼节。这些行为与行贿受贿是不能画等号的。
熟人之间送礼,在于了解对方的喜好。但是如果向半生不熟的人送礼,就要有所讲究了。价格过于昂贵,对方会有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感觉;但过于简单,又拿不出手,没有面子,对方也会觉得不受重视。
这就要向我们的先人学习了,孔子发明过一种送礼的方法叫做“转移礼物用途”法。
他有个学生叫原思,在孔子做司寇的时候,原思给他做管家。原思家境贫寒,孔子有意周济,想要在他的俸禄之外再多送“九百粟”。
原思为人正直,认为无功不受禄,这送给自己的“九百粟”不是分内所得,坚决不要。孔子这时说道:“别推辞,就算送给你的乡亲邻里吧!”
这种送礼的方法解除了原思的顾虑,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收下了。如果再拒绝就显得有点不通情理了。由此看来,孔子并不是迂腐古板之人,关键时刻懂得变通。
孔子的这种策略无非是“换个说法”。求人送礼可以如此,在其他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可以套用这个策略。所谓“曲线救国”就是这个道理,最终可以如愿达到自己的目的。
现在非常流行的“概念营销”实际上也是以不同的“说法”来表明相同产品的一种营销方法。比如酒类广告中宣传的“商务酒”“喜庆酒”“谢师酒”等。我们从这些产品里没找到支持宣传说法的依据,但是人们往往图个吉利,很喜欢、很相信这些说法。
什么是说服力?就是给对方一个最合适的理由。换一个说法,开发一个概念,让说话的人轻松自然,让听话的人心领神会,这才是高明的说服术。中外都不例外,换一个说法,是达到目标效果的捷径之一。
有一次,英国著名的诗人拜伦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位盲人身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是路人都好像没看见一样匆匆而过,很长时间,盲人手中乞讨用的破盆子里还没有一角钱。
拜伦走上前去,在盲人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只是换了一个说法,但却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同情心,过路人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有一个小伙子固执地爱上了一个商人的女儿,但姑娘始终拒绝正眼看他,因为他是个古怪可笑的驼子。
这天,小伙子找到姑娘,鼓足勇气问:“你相信姻缘天注定吗?”姑娘盯着天花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后反问他,“你相信吗?”他回答:“我听说,每个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会告诉他,将来要娶的是哪一个女孩。我出生的时候,未来的新娘便已经配给我了。上帝还告诉我,我的新娘是个驼子。我当时向上帝恳求:‘上帝啊,一个驼背的妇女将是个悲剧,求你把驼背赐给我,再将美貌留给我的新娘。’”
这时,姑娘看着面前小伙子的眼睛,被他诚恳的眼神感动得一塌糊涂,姑娘的内心深处被一种潜在的感情搅乱了。姑娘把手伸向驼背小伙子,成了他最挚爱的妻子。
同样是求婚,驼背小伙子的说法显得与众不同,风趣幽默又充满感情,简直让人无法拒绝。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女记者帕兰要采访一位权威人士,打算请他就海洋动物保护问题做15分钟的广播讲话。这位权威人士非常忙,曾经拒绝过很多记者的要求。如果直接提出占用他15分钟时间,他可能会拒绝。
帕兰在电话里是这样说的:“在百忙中打搅您很过意不去,我们想请您就海洋动物保护问题谈谈看法,大概只要3分钟就够了。听说您日常安排极有规律,每天下午4点都走出工作室,到户外散步。如果可能,我想是不是可以在今天下午的这个时候拜访您?”
结果这位权威人士接受了这个要求,采访于下午4点准时开始。当帕兰告别时,时间过去整整20分钟,帕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20分钟的录音编制为15分钟的广播讲话,材料是足够的。
韦森先生是服装设计师,把他设计的服装草图卖给知名的服装设计师或成衣厂商。3年来,他每星期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这个设计师从不拒绝见他,但从没有买他的东西。每次都仔细地看了他带去的草图,很遗憾地说对不起。
多次失败让韦森感到自己推销的方式是否有问题。一次,他带了几张没有完成的草图去见设计师。
“我想请您帮个小忙,这里有几张没有完成的草图,您是否愿意帮助我完成,以符合你们的要求?”
设计师看了看草图,然后说:“你把草图放在这里,几天后来找我。”
3天后,韦森去见设计师,听了他的意见,把草图带回去,按照设计师的意见完成。结果,设计师全部采购了这些样式。
“我一直希望他买我提供的东西,这是不对的。”韦森后来总结说,“他提供了意见,他就是设计人,是他买了他自己设计的东西。”
一位汽车商人带着顾客甲看了很多部车子,顾客总是不满意。一会儿说这不合适,一会儿又说那不好用,一会儿又说价格太高……这时,商人停止了向顾客的推销,决定让他自己主动购买。
几天后,顾客乙希望把自己的旧车子换辆新的,请商人代卖,这时商人就又打电话给顾客甲,请他过来帮个忙,提些建议。
顾客甲来了后,商人说:“您是个精明的买主,非常懂得车子的价值,您能否帮我看看这部车,试试它的性能,帮我估算一下别人能出多少钱买这部车。”
顾客甲很高兴,觉得汽车商都把自己当做行家了,很高兴。他非常认真地检查,并进行了试车,然后建议说:“若有人以3000美元购买的话,应该是划算的”。
“如果按这个价钱卖给您,您是否愿意买呢?”商人适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顾客甲想了一下,很快同意了。
有个男孩想让母亲为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但他怕被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苦苦哀求,或者撒泼耍赖,而是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吗?”
这颇为天真而又略带计谋的问话一下子打动了母亲。事后这位母亲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再节省一些,也不能太委屈孩子了。”
经过精心的准备策划,西蒙·福格来到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求职。
他问:“你们需要一位好编辑吗?”言下之意自己就是好编辑。
“不需要。”拒绝得很干脆。
“那么,好记者呢?”
“不需要。”拒绝得同样干脆。
“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西蒙坚持不懈。
“都不需要。很抱歉,我们现在没有空缺。”明摆着事情要没戏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说着,西蒙从包里拿出一块很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总经理被西蒙新颖、独特的求职方式所打动,破格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25年后,西蒙·福格成为这家报社的总编辑,名扬世界。
当然,换个说法也有的精彩,有的不精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下面先举几个实例,体会一下“换个说法”的精彩之处。
樊哙大家都知道,他出身屠夫,因为立功而封侯。在他年老写回忆录的时候,这一段屠夫的经历难以启齿,不愿意提。这时,他的一个谋士上前献上“换个说法”之计:“少时即常操刀而割,以示宰天下之志。”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这个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然而,在当时的朝野上下听到的却是“太后西狩”的说法。这也算是换个说法吧。
“换个说法”体现了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比如过去说的“落后”,现在称为“后进”;过去说的“失业”,现在称为“待业”;过去说的“减肥”,现在叫“瘦身”……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毋庸置疑,现今的换个说法多了一分精彩。
“待业”虽与“失业”之义相近,但却并不等同。因为,“待”是一种暂时的变化,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人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重新找准位置,确定坐标。
事实上,许多有志有为的待业职工,也确实在“另谋出路”的过程中得以调整,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待业”存在着进取之机,“失业”似有一蹶不振之势。因此,改变一下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换个说法有时也与感情色彩有关。用“瘦身”来代替“减肥”,无非是为了听起来不感到刺耳罢了,尽管词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瘦身”与苗条为伴,“减肥”则与臃肿相随,从感情色彩上来看还是有所差别的。况且,把人说成肥与不肥,总有些不雅。
所以,换个说法还是很好的。
换个说法存在于古往今来和东西南北,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因而它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和时代性。
协调气氛&调节情绪
在说服时,你首先应该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
如果你和颜悦色地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说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说服时不尊重他人,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是要失败的。
毕竟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就连3岁孩童也有他们的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费力地说服而受其支配。
有一位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
这个班的学生躲在阴凉处谁也不肯干活,老师怎么说都不起作用。
后来这个老师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他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
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
老师说:“既然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
学生一听就高兴了。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根雪糕让大家解暑。
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说服,不等太阳落山就开始愉快地劳动了。
说服是艰难的,因为人习惯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于那些自信、自负的人和那些冥顽不化的人,更是如此。
但是说服又是必需的,而且要做到让人心悦诚服,在说服对方时就要寻求技巧。在众多的说服技巧中,讲故事的方式不约而同受到钟爱。
美国的《独立宣言》脍炙人口,它与独立战争一样永载史册,它字字珠玑,广为流传,对推动美国的革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篇文章出于才华横溢的杰弗逊之手,杰弗逊对自己的文笔颇为自负,认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无可挑剔,往往动一字就像割掉他身上的一块肉一样。
富兰克林是起草这个文件的负责人,他是杰弗逊的密友,深知此人的性情,一方面觉得《独立宣言》的草稿必须修改,一方面怕惹起杰弗逊的不愉快,于是他巧妙地给杰弗逊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青年开了一家帽店,他拟了一块招牌,写着“约翰·汤姆森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式礼帽”,还在招牌下面画了一顶帽子。他觉得这块招牌很醒目,扬扬得意地等着朋友们的赞赏。
但是他的朋友们却不以为然,一个人说“帽店”一词与后面的“出售各种礼帽”语义重复,可以删去。
一个朋友认为“制作”一词可以省略,因顾客只要帽子式样称心、价格公道、质量上乘自然会买,至于是谁制作,他们并不关心。再说约翰并非久负盛名的制帽匠,人们更不会注意。
又一个朋友认为“现金”两字纯属多余,一般到商店购物,都是用现金的。
经过几次修改,招牌只剩下“约翰·汤姆森,出售各式礼帽”的字样和那顶礼帽的图案了。
尽管这样,还有一个朋友不满意,他认为帽子绝不会白送,“出售”二字可以删去,还有“各式礼帽”与图案也重复了,可以不要。经过删改,只有“约翰·汤姆森”的名字和那个图案了。
几经修改,招牌变得十分简洁明了,因而也就更加醒目。年轻的帽店店主非常感激朋友们的宝贵意见。
杰弗逊听了这则故事,感觉好稿子是修改出来的,因此广泛听取公众的建议,把《独立宣言》修改得好上加好。
杰弗逊是个才华横溢而又十分自信、自负的人,说服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拟写《独立宣言》是那么重大的事,必须臻于完美,达到力钧千斤、振聋发聩的效果,所以非得说服他反复修改草稿不可。如果不注意运用技巧,方式生硬,就根本不能说服对方,可能会适得其反,即使对方选择妥协,那也是口服心不服。
可贵的是富兰克林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圆满地说服了对方,令人拍案叫绝。
从这层意义上说,《独立宣言》是杰弗逊的杰作,更是富兰克林的成果。
通过讲故事说服别人是一种技巧。富兰克林更是把讲故事说服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中我们可以窥知讲故事说服的种种奥妙。
1.要了解对方,具有针对性
一般来说,讲故事说服是在需要委婉说服,或对方顽固不化时,才加以采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