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聪明且锋芒太露的人一般都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知道自己的才华,且知道因为才华锋芒毕露被杀害的前人的事情,就要学会保护自己,将灾祸消弭在无形之间。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即便不会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会开始进入衰败时期。人生同样如此。当你志得意满之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必将遭人妒忌、招人算计,被人当做靶子,最后落得个体无完肤的悲惨下场。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要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尾巴,掩饰一些才华。
“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自古以来多得数不胜数,锋芒越露最后往往死得越惨。功高盖主自然要惹祸上身。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显得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当然越有能力,越能办事的人,他就越喜欢,越倚重。但一日天下到手,需要的就是集中权力大治天下了。可猛将们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威望与锋芒还在熠熠生辉,这些闪光的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了威胁,所以屡屡有君主在开国初期残杀功臣大将之事,这即所谓的“卸磨杀驴”。其实,“驴”并不是非杀不可的,可如果你“磨”拉得太好,每个人都知道你“磨”拉得好,如今这“磨”不该你“拉”了,如果不杀你,谁知道有朝一日你会不会要抢过去“拉”呢?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等无不如此。
所以,做人做事要学会审时度势,适时地掩盖锋芒以自保。诸葛亮是一代智囊,三国里的神话人物,他的才华几乎遮盖了三国里所有其他人的才能。但熟悉三国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个励精图治、意在天下的明主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自己受到猜忌的,而且刘备也离不开他,需要他为自己献计献策,征讨天下。因此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辅助刘备,打下一片江山。刘备死后,阿斗继位。临死之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废了他,自立为君吧。”诸葛亮吓得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在地上对刘备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辅佐,死而后已?怎么能做出这样不忠之事呢?”说完,不住地磕头。
就算刘备再仁义,也绝不至于愿意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嘴上说让诸葛亮为君,一旦诸葛亮真的表现出有这个意思,流露出得意的姿态,可能马上就会死在刀下了。诸葛亮是真正的有大智慧者,从此,他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的锋芒也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有些老而无用了,其目的无非是免祸防身。这是花开不盛,酒吃半醉,收敛锋芒的做法,是诸葛亮的大智慧。
要知道锋芒太露虽容易取得暂时的成功,却也容易自掘坟墓。当你施展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要做到有才华而不骄,有才而不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战胜人性中骄傲自大的心理,还要克服盲目、冲动的性格,时时注意目前的全局、自己的状态、所处的位置、应有的姿态。还要记住,无论何时,凡事都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每个阶段都能保持“花开一半,酒喝一半”的状态,做到既不会因太过于掩饰自己,以致无人发现自己的才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也不会因锋芒太露而招人陷害。
有道者吉,吉则百福归
【原典】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畏祸愈甚,而祸愈攻之。岂有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宠思辱,必无伤身之患;居安虑危,岂有累己之灾。恐家国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远邪恶之徒,正法治乱,其国必存。
行善者,无行于己;为恶者,必伤其身。正心修身,诚信养德,谓之有道,万事吉昌。
心无善政,身行其恶;不近忠良,亲谗喜佞,谓之无道,必有凶危之患。
为善从政,自然吉庆;为非行恶,必有危亡。祸福无门,人自所召;非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恶。”
【释评】总而言之,有危机感,时时警策自己的人,就平安无事;畏惧国破家亡的,就会积善除恶,福寿常存。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合乎道义,就会吉祥喜庆,否则凶险莫测。有道德的人,无心求福,福报自来;多行不义的人,有心避祸,祸从天降。只要所作所为上合天道,下合人道,自然百福眷顾,吉祥长随。反之,百祸齐攻,百凶绕身。这里并没有神灵主宰,实为自然之理,因果之律。所以说,成败在谋,安危在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只有居安思危,处逸思劳,心存善念,行远恶源,便见大道如砥,无往而不适。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就是在不了解事态之前的以静制动,以洞察先机。无为只是前提,效果是无所不为。如果没有知己知彼的把握,不如无所作为来麻痹对方,借机查清形势。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之所以成为一代霸主,也是采用了无为之策。他执政三年中没有发过政令,也没有治理过国家大事。负责主持军事的右司马见此很着急,他前来规劝楚庄王,他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观察民众的办事原则。你别看它没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去,一旦鸣叫起来必定惊人。”
半年之后,楚庄王亲自听政,废除了十件旧事,兴办了九件新事,诛罚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隐士,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后来国力大盛之时,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大败前来援助郑国的晋国。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国成了中原霸主。
楚庄王在执政之初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策略。不明情况下不如退而以求更进一步。楚庄王的无“为”并不是真的无为,在这段期间内,他正是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一旦决定行动了就绝不允许失败。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就是楚庄王给后人留下的一段传奇。
曹参在齐国担任相国的时候,齐国是拥有七十座城市的大国家。当时刘邦刚打下天下,齐国经历秦末战乱和四年的“楚汉战争”,社会经济一片凋零破败,百姓穷苦,国库空虚,人口锐减。曹参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首要任务就是要让老百姓摆脱战争的苦难,给予休养生息的机会。他清醒地认识到可以从马上得天下却不可以从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但是给他出谋划策的人都各行其说,曹参无法判断。
正在此时,有人推荐擅长研究道家“无为而治”学说的盖公,说他有治国才能。曹参求贤若渴,立即派人用重礼恭敬地把盖公请来。盖公向他建议当前治理齐国应采取清静无为的方法。他认为,只要官府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以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参听后很高兴,让出自己住的地方给盖公住,以便随时为他出谋划策。
在曹参担任齐国相国的九年中,他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制定各项政策,不准官员打扰老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齐国经济很快就得到恢复和发展。动荡的齐国日趋稳定,百姓也过上了太平日子。曹参也得到了百姓的称颂。
无为而治,是糊涂学的智慧,看似无为实则有为。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这是德,也是道的境界。对于那些顺天意,顺其自然的则要有为之。无为是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民间社会可以自由生长,实现自己的均衡发展,但是只有抑制了官吏的权利,无为才有可能实现。面对民生凋敝的齐国,曹参顺其时宜,让官府不扰乱百姓,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就是一种无为。
善于务善,即是远虑
【原典】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王氏曰:“行善从政,必无恶事所侵;远虑深谋,岂有忧心之患。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凶险之患。凡百事务思虑、远行,无恶亲近于身。
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刘先主与关羽、张飞;心契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
【释评】人生在世,立身为本,处世为用。立身要以仁德为根基,处世要以谋略为手段。以仁德为出发点,同时又善用权谋,有了机遇,可保成功;如若时运不至,亦可谋身自保,不至于有什么险恶的事发生。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谋虑的人,就连眼前的忧患也无法避免。俗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许多人都希望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却往往不愿意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甚至在自己富贵时远远地躲开那些穷亲戚、穷朋友,更不要说对偶遇的人有所帮助了。可你要知道,要想有人帮助,必先有帮助别人的美德才行。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事业的成功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达到的。要想在你的创业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帮助,找到得力的助手,就需要你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开阔视野,与社会上的人广泛接触。
与人为亲、与人为善,要尽量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拉一把,而不是把寻求帮助的人关在你的门外。也许仅是一次小小的帮助就能打开陌生人的心灵之锁,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待人要敞开心扉,以诚相见,扶危解难,这也就相当于为自己以后的人生铺路搭桥了。而那些平时就待人冷漠,不爱帮助他人,只知“自扫门前雪”的人,也就相当于给自己与他人之间垒起了一堵墙,在遇到困难时,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呢?
我国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讲的就是一帮侠义之人的故事,而这其中最为仗义疏财、扶危救难的人要数宋江了。在《水浒传》中,宋江有个绰号叫“及时雨”,何为及时雨呢?《水浒传》上这样介绍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上的好汉,一旦有人落难来投奔他,不管是名气大小,地位高低,他都一概接纳,留在家里好酒好菜,整天陪着,就没有觉得厌倦的时候。要是有人想走了,他一定是全力资助,真算得上是个挥金如土的人物。如果有人向他主动借钱,更是没有推脱的时候,而且特别喜欢给人排忧解难,帮忙做个调解什么的。乡亲们也都说他济人贫苦、扶人之危,所以都叫他“及时雨”。他这个名号响遍了山东、河北一带。
宋江豪爽侠义的性格和扶危解难的品德确实难得一见,虽然他也有很多性格弱点,致使连上梁山都三上三下,最后才算成功。但就在这几次上上下下中也无处不表现着他好结交、为人仗义的品格。他前两次虽然没能上成梁山,却成功地结交并动员了许多英雄上了梁山。他人虽未到梁山,名声在梁山上却是最响亮的。这与他平时一贯的仗义和豪爽是分不开的。几乎每个与宋江结交的人都感动于他的真诚和仗义,所以也真心诚意地与他结交,心甘情愿地给他帮忙。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几次被官府所抓,都会有人冒着天大的风险也要去救他的原因了。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梁山众英雄劫法场救宋江的那次。其实宋江如果在第三次上梁山后好好待下去,也就不会发生什么事了,可他偏偏要下山接老父亲,结果又一次被官府抓住了。这一次官府对他的看管和防卫当然就更严格了,直到要处斩之前,都没有丝毫松懈,这也就使梁山好汉们只剩劫法场的选择了。劫法场自然是凶险万分。可梁山的好汉们不顾死活地把宋江从鬼头刀下救了出来,这其中当然与梁山众人的豪侠性格分不开,但宋江平时的“铺路搭桥”绝对起着关键的作用。宋江平时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有几次被救,他在被众英雄救出法场,拥上梁山以后,总算是把心安定下来而且确立了他在梁山的首领地位,并成为大家拥护的对象,成了这个好汉们聚集的江湖窝的大头领。手下都是成名的人物,而且黑白两道,鱼龙混杂,却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无不服从,能做到这样,他靠的就不仅仅是能力了,那仗义豪爽的性格依然是关键中的关键。
当人生处于困境时,若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当是不幸中的万幸。可要想得到这种幸运,在平时的为人中你就必须做到济人贫苦、用人之急。只有平时“铺路搭桥”,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自私自利、道德败坏,只知道“砌墙垒堵”的人,是不会有人为他伸出援助之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