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用使人悦服的方法赞美人,是博得人们好感的好方法。记住,人们所喜欢别人加以赞美的事,便是他们自己觉得没有把握的事。
——卡耐基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不会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
——伊索
赞扬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
——拉罗什夫科
甚至在最好的、最友爱的、最单纯的关系中,阿谀或称赞也是不可少的,正如同要使车轮子转得滑溜,膏油是不可少的。
——列夫·托尔斯泰
欣赏别人是为了自己
欣赏和信任一样,在职场中都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但是,欣赏他人比起信任他人的风险要小得多。一般来说,人们更喜欢和与自己价值观相似,有相同经历及感悟的人相处,并且对于这些人,人们更习惯释出善意,表达欣赏。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而欣赏、赞美与自己类似的人,就是间接地肯定自己。
但在职场中,更多的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英国剑桥大学产业培训研究部的前主任贝尔宾博士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贝尔宾认为一个完美的团队至少需要8种具有不同品质和特色的人,即实干家、协调员、推进者、智多星、外交家、督导员、凝聚者以及完美主义者。
很显然这8种人在个人性格和行为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实干家务实,但略显保守;协调员沉着冷静,但缺乏创意;推进者富于探索,却有急躁冲动的致命弱点;智多星,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睿智非凡,不过却是团队中最不守规矩的狂妄分子;外交家虽然活泼,但只有“3分钟热度”;督导员谨慎、判断力强,却依旧存在缺乏热情的问题;至于凝聚者,善解人意、适应力强是其优势,却经常在团队最需要执行力的时候优柔寡断;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精神为团队第一,但吹毛求疵、过分关注细节的毛病会导致整个团队的焦虑。
在职场中,虽然这8种人不一定全部存在,但“潜伏”在办公室中的同侪们,往往可以归属在这8类人中。由于个性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同事间难免会发生意见相左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引发很多矛盾,此时此刻,如果选择鄙视、暗中拆台等负面方式解决,其结果不是不欢而散就是爆发办公室战争。
面对如此境况,一位西班牙学者的话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也明白成事不易。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
在同事获得上司的认可时,你是否心中产生过酸意?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尤其是在受到赞赏的对象是自己看不惯、看不起的人时。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境中,也要保持足够的冷静,体面地欣赏这一切。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因自己小家子气的行为被别人看低,而欣赏有时候可以为自己增加很多职场筹码。无论是上司还是同事,要想让对方感觉你是一个重要的人,首先就要表示出自己对对方的欣赏,让对方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足够重要的人。正如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卡耐基所说的:“使自己变成重要人物,是每个人的欲望。”
也有人说:“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白痴。请永远不要否定、不要批评、不要讽刺,请相信所有人都重要,请记住佛向心中求。”欧洲的一位教育心理学家用一项研究从理性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心理学家首先在一所大学里做了一次普查,普查的题目是让大学生们选出自己最崇拜的名人。其中,巴尔扎克、毕加索、贝多芬为前3个选项,最后一个选项是“不知道或都不欣赏”。
这所大学一共有200位大学生参与了这次调查,结果有三成学生表示欣赏巴尔扎克,两成学生敬仰贝多芬,而毕加索也得到了一成学生的支持,剩下的四成学生则选择了“不知道或都不欣赏”这一项。
其实,调查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这次调查真正的重头戏都在这位教育心理学家后来的举动中——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在对参与了这次调查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多年后,他汇总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
那些曾经选择欣赏巴尔扎克的学生,多数已经成了各企业中的骨干成员;敬仰贝多芬的学生虽然很多都在生活和工作中遭受了挫折,但多数人还是坚强地站了起来,并且其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至于选择毕加索的学生,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比前两者更为突出,不少人自立门户,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做了老板。而那些选择“不知道或都不欣赏”的学生大多处境堪忧,不是沦为了“上班奴”就是失业在家,很少有人在事业上取得亮眼的成绩。
对于这样的结果,这位教育心理学家在深刻的分析后认为并不难理解。
众所周知,巴尔扎克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他每天工作到很晚,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时间表生活。而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史上是一位才华横溢同时又有着非凡意志力的作曲家,他的经历极为坎坷,贫困的生活、不幸的婚姻、身体的折磨都没有压垮他,最终他还是站在了世界之巅。
享誉后世的画家毕加索也是一个奇才,他在有生之年饱受非议,但时间还是证明了他和他的作品的价值。应该说,这3位都是不朽的艺术家,他们有的勤奋,有的坚定,也有的创意无限,而这些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同时也是那些学生们向往和努力的目标。
这些学生们心中有着欣赏的对象,就如同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向上的动力。
正如那位教育心理学家的调查所揭示的那样,欣赏别人可以起到匡正自己发展之路的作用。
但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所体现,实际上,欣赏别人,于己获利,在很多时候只需较短时间就能看到成效。职场如战场,明有激烈的竞争淘汰制度,暗有钩心斗角的复杂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合作远比倾轧来得实惠,用“欣赏”迎合职场中人的心理需求,既高效又经济,何乐而不为呢?
欣赏的另一面是成功
有一次,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到一家羊肉馆吃饭。席间,羊肉馆的老板走过来和林清玄搭讪,他对林清玄说:“您还认识我吗?”林清玄仔细看了看老板,但实在想不起来,就回答说:“对不起,我不记得了。”
此时,老板突然递给林清玄一张泛黄的报纸,而这份报纸是20年前的旧报纸,上面刊载着林清玄的一篇文章。这是林清玄在这家报社担任记者时写的一篇纪实报道,说的是一个犯案手段高超的小偷接连作案的事情。在这篇报道上,林清玄曾感慨过:“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
老板对林清玄说:“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偷,正是你的这句话将我带上了正途。现在我已经拥有好几家羊肉馆了,在这里我也算得上是颇负盛名的老板了,这一切都要谢谢你。”
在生活中,即使是恶贯满盈的人也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人们愿意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然而,人们在面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时,却时常忘记了这一点。
王琳是一个会计,最近她的工作很不顺利,并因此辞了职。在聚会的时候,她对朋友说:“我原来的工作虽然待遇还不错,但顶头上司经常给我增加工作量,自己却到老板那里邀功请赏,我的老板也是个笨蛋,竟然不知道究竟谁在为他做事,而我原来那几个同事就更不用说了,表面和我很亲密,实际上经常在背后给我拆台,到上司那里打小报告。这份工作我实在做不下去了。”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控诉你感到很熟悉吗?其实,许多人在职场中都有类似的经历,仿佛所有的人在这一刻都在和自己过不去,因此只好选择黯然离去。但离开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答案。有很多人一直在换工作,而换工作的理由最终都会归咎为“这份工作不适合我”,但很多人频繁跳槽的原因根本不在工作本身,而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在职场中的合适位置,更重要的是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
有相关统计资料表明,人际关系与人们的工作成功率和个人幸福度密切相关。在个人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人际关系起到的作用最大。通常来说,一个人成功约有85%取决于人际关系,而个人能力即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经验等只占到了15%。某地区曾对遭解雇的人员做过一个类似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人是因为在职场中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而惨遭淘汰的,因为工作没有达到公司要求的水平被解雇者仅占到一成。
在职场上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人率先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进而才能改变自己的职场命运。
职场人时常会不满自己的顶头上司,认为其无才无德,却占据了高位,具体工作还不是屈居人下的“我”完成的吗?如果没有“我”这样的下属,他怎么可能活得这么逍遥?反观做了很多实际工作的“我”,却是上班比他早,下班比他晚,拿得比他少,做得比他多,因此不平之心油然而生。
也许,这样的上司的确是存在的。但更多时候,是“我”的目光太狭隘了。能者为师,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真理,如果没有独到的地方,又怎么能长期占据高位呢?别总把别人当傻瓜,至少不要将“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的人看成傻瓜。要知道,没有一家现代企业会白白养一个连你都认为是笨蛋的人。总将目光投射在上司的“短板”上,自然也就只能看到丑恶、看到缺点,长此以往,你的职场也就成了暗无天日的黑箱,而你也就成了彻头彻尾的黑箱老鼠——短视而心理阴暗。
缺乏欣赏眼光的人,往往心理都比较阴暗,在处理事情时也习惯用悲观的态度面对。就同事之间的相处来说,很多人处在“职场上正上演暗战”的心理暗示中,总觉得别人不会无缘无故对自己好,因此对同事时刻保持戒备,自然也就不会用欣赏的态度来理性地思考别人的长处了。对个人能力一般的人而言,这样做的弊端自不用说。即使是才高八斗的天才,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很难有所发展。21世纪的职场氛围是讲求协作精神的,在这样一个大刮“合作风”的场合中,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无疑会成为悲壮的绝响,因为没有一家企业会为了一个人而抛弃整个公司的人员架构。应该说,缺乏欣赏和心理阴暗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而它们的结合只会诞下一个“孩子”——失败。
职场人对一类人的“交好运”常愤愤不平,即学历不高、能力不突出的人。很多人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学历比某人高、能力比某人强,他却总比“我”升得快呢?其实,这当中的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学历不高、能力不突出,所以他更愿意将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欣赏别人的成功之处。
在21世纪,团队已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场概念,学习型团队更是时常被提及,要想成为一个学习型团队中的优秀成员,“欣赏的眼光”是最基本的配备。
获得欣赏的前提是付出
韩国的一家大公司,在某天深夜遭遇小偷偷窃,公司的清洁工人与小偷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最终使公司免于损失。事发之后,清洁工得到了公司的赞赏和奖励。有些员工对清洁工做出此种英勇行为的动机表示怀疑,就去问这名清洁工:“你为什么会在那么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清洁工却回答说:“每次总经理从我身边走过时,总会对我说一句话,而这句话就是:‘你把地扫得真干净’。”
要想得到别人的欣赏,首先要有所付出。其实,不论是清洁工还是这家公司,都是因为先付出了自己的诚意,才博得了对方的“欣赏”。就清洁工来说,如果不是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就不会获得总经理的赏识。同样,如果他没有与小偷搏斗保护公司利益,也不会获得赞誉和奖励。而这家公司也是如此,试想如果员工每一次的付出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是否还会有人愿意在公司出现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呢?
欣赏是双向的,在职场中,尤其是在一个团队中,懂得欣赏别人是最基本的法则。在职场中,你想让别人怎样对待你,就要如何去对待别人。虽然并非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但没有付出则一定不会有回报,欣赏即是如此。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玫琳凯·艾施就是一个非常重视欣赏别人同时从别人那里博得欣赏的人,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认可”与“赞美”是两种必须借由他人而获得的情感满足,从他人那里获得某种东西,首先就是要戒除孤芳自赏的情结,诚心地欣赏别人,并展示自己。
陆璐是一个工作能力强而才华横溢的女人,她目前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工作。上司很欣赏陆璐,但她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孤芳自赏。由于平日里陆璐自视甚高,因此在公司中没有什么朋友,但陆璐对此不以为意,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强一样可以保持在公司中的地位以及在业界的声誉。
然而,好景不长,最近公司刚来了一位新同事——南希。南希的策划能力丝毫不逊色于陆璐,而且她为人谦和,与上司、同事的关系都很好。渐渐地,陆璐觉得上司没有以前那么器重她了,而且还经常将她和南希作对比。陆璐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一直觉得自己才是最棒的,南希只不过是因为会拍马屁才得到了上司的重用。
不久后,上司将陆璐和南希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交给了她们一项重要的策划任务,而这个任务需要两人合力完成。两人接受了这份工作后,南希经常与上司交换意见,还时常与公司同事交流意见。但陆璐还是像以前一样,孤军奋战、闭门造车。到了向上司交差的时候,南希得到了赞赏,而陆璐被上司狠狠地批了一顿。
事后,陆璐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向上司递交了辞呈。但上司并没有批准,而是对她说:“你看过《红楼梦》吧?”陆璐听了上司的话,一时间还不明白上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点了点头。“《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才高八斗的才女,但最终却郁郁而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只因为她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上司看了看陆璐若有所思的表情,继续说:“21世纪的职场是一个讲求合作的地方,在这里,孤芳自赏只是一种孤独而脆弱的美丽,只有懂得欣赏别人,博采众长、集各家之能,才称得上是至高的职场智慧。”
很多职场人每天都在抱怨自己“壮志难酬”“老板不懂欣赏”,然而又有多少人曾经诚心诚意地欣赏过别人、展示了自己可以令别人欣赏的才能呢?在21世纪的职场中,欣赏别人和让人欣赏是紧密相连的。欣赏是一种开放的胸怀,只有你先向别人放开怀抱,别人才有可能走进你的世界,也向你伸出双臂。
通常来说,在职场中博得别人的欣赏是要讲求一些技巧的。例如“时刻保持微笑”“对事不对人”“坚持在别人的身上找出优点”“多用‘我们’而不是‘我’做主语”都可以让别人有受到尊重、被欣赏的感受,同时也为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增加筹码。
当然,有时候,即使真心付出了欣赏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此时人们应该明确一点: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既然你可以选择欣赏对方,对方自然可以选择无视你。博得所有人的喜欢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职场中,做到让多数人满意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最好不要将所有的责任与过错都纳于己身,因为这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无望的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