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类宝宝长期处在这种被控制的环境下可能会变得比较逆反,不会轻易屈服于家长的控制,导致家长的控制行为一再升级。这类宝宝敢于与家长的行为模式对抗,会变得比较任性,难以管教。同时,他还会认可家长的这种行事模式,变成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这类宝宝小的时候比较自我,难以融入小伙伴的群体,脾气比较急,攻击性比较强,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成人后不太懂得顾忌他人的感受,不管在哪里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总喜欢指手画脚,很容易得罪或伤害别人,人际关系常常出现问题。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带有明显的控制宝宝的倾向,比如强硬的命令、斥责、体罚等。并且,我们的很多控制行为往往以“爱”的名义来实施,因此,它很容易蒙蔽我们的心灵,导致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行为有什么不恰当之处。
要防止我们以“爱”的名义控制宝宝,就要认清那些被巧妙伪装的控制行为的真面目。试着捡拾一下我们的一言一行,看看我们的控制行为是否也会以如下的方式巧妙地伪装出现呢?
伪装1:我不想让你受伤
家长的一些控制行为伪装得比较巧妙,常常以“我是担心你受伤”的形式出现。例如,宝宝看见茶几上放着一只玻璃杯,这个装了温开水的玻璃杯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扑过去,把玻璃杯拿起来要喝水。妈妈走过去:“你会把玻璃杯打碎的,妈妈帮你!”然后妈妈把杯子从宝宝的手里接过来,宝宝可能反抗,而妈妈害怕玻璃杯碎裂而伤到宝宝,可能就会呵斥宝宝,最终强行从宝宝手里抢走玻璃杯。这类行为披着“爱”的美丽衣裳,却残忍地剥夺了宝宝自我发展的权利。
伪装2:一切都是为你好
有时候,家长的控制行为会以“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形式出现。因为如此,就算宝宝因此受了心灵的“伤”,家长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解脱的理由。例如,到了睡觉时间,宝宝一直都在闹,就是不肯上床睡觉。当指令失效的时候,家长就可能怒目圆睁,斥责宝宝,甚至在他的小屁股上拍几下以儆效尤,逼迫他早点入睡。毕竟,这是为了让他睡眠充足,有个更健康的体魄呀!当然,“一切都是为你好”还包括大量十分武断的行为。这些行为以“爱”的名义操控着宝宝,让宝宝的自我感觉在我们的呵斥甚至体罚中逐渐瓦解。
伪装3:我来帮你
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友善的行为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背后隐含了另外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最典型的事例是,宝宝在某个阶段,一般是2岁左右,会有非常强烈的想要自己来做事情的欲望。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帮助他,比如宝宝非要自己系鞋带,但他就是系不上,做家长的难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免不了很迫切地扑过去:“宝宝,你不会系,我来帮你吧!”我们或许根本就不会相信,如此好心的一句话,竟然会在无意识中将宝宝的自我价值感给贬低了。
伪装4:你再……我就……
按理说,家长对宝宝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不过偏偏有些家长喜欢以“你再……我就不爱你了”这样的说法来控制宝宝。替代的控制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你再……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警察叔叔就要来抓你了”“你再……大灰狼就来吃你了!”“你再……我就不给你买冰淇淋!”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他会以为家长是认真的,于是,为了防止“就”后面连着可怕的事件发生,宝宝就勉强变得乖巧了。不过,这种“狼来了”的控制模式很快就会随着宝宝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失去作用,于是,控制者不得不提高控制的强度来要挟宝宝。这样的方式会让宝宝养成讲条件的习惯,或者总是压制着自己,来刻意逢迎家长,又或者导致宝宝无视家长的权威,让家长彻底威信扫地。
除了上述的4种伪装模式外,可能还有很多其他伪装的控制模式。只要我们尝试通过以下的模式跟宝宝交流,控制就会消除。
1。给宝宝更多探索的空间
宝宝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潜能,很多我们怀疑他掌握不了的东西,只要他有着强烈的兴趣,他都可以通过自我探索以及模仿他人的行为等途径掌握。同时,宝宝也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他做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把握一个安全的度。因此,一旦遇见他想要去尝试某个事物,在保护他不受伤的前提下,最好给他尝试的权利。如果担心他受伤,可以将一些避免宝宝受伤的技巧通过演示传递给他,以便他模仿。
2。某些原则可以适当有些弹性
我们需要给宝宝设定各种各样的规则,但是有些规则不能过于死板。比如睡眠、吃饭、玩耍等,如果宝宝当时根本就不困,或者不饿,或者恰巧处在食欲低迷时期,或者玩某个东西玩得正十分专注,我们非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改变他,效果自然就不会好。不妨给我们的原则稍微加点弹性的成分,比如,允许他睡眠的时间略有调整,不要强迫他进食,给他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然后结束他正在进行的活动等。
3。选择替代的非控制语言模式
可以考虑用别的语言模式来替代“你再……我就……”等控制性的语言模式。在用语言阻止宝宝的某些行为之前,一定要先理解他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要求,宝宝就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想法了。比如,宝宝一身脏兮兮的,你想给他洗澡,而他非要没完没了地看动画片。此时,我们不妨这样跟他说:“你特别想现在坐在这里看动画片,这个动画片多好看啊。来,我们试试洗澡的时候能不能听到动画片的声音好不好?”宝宝通常都很好奇,也许立刻就去实施了。
4。帮助宝宝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在帮助宝宝的时候,度的把握很重要。如果宝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做不好某个事情,我们过去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搞定了,宝宝就会觉得自己有一种无用感。所以在帮助他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我们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贬低宝宝的能力,同时我们的行为也要适当有所“收敛”。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个难度比较大的事情分成很多步骤,很巧妙地将一些比较容易的步骤分配给宝宝来做,让他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同时他也会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所有的步骤,变得很能干。
单亲家庭让孩子受伤更深
作者:佚名
来自离异家庭的8岁男孩小洋(化名),在父亲的安排之下,在家中上起了私塾,而他的母亲却因此起诉到法院,要求改变孩子的抚养权,由她尽快把孩子送进学校读书。
由于这起案件由私塾教育和学校教育之争引发,它不仅在北京属于第一例,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引起了高度关注。我们相信法官能够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依照法律做出公正的判决。但面对这一典型抚养权纠纷案件,笔者要说的是,夫妻打架别拿孩子当“枪头”。
国人在彻底摆脱了封建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之后,成年男女之间的结婚与离婚,别人无权说三道四。然而,当你的婚姻扩大了社会关系之后,特别是已经给社会带来了新生命之后,那么,婚姻解体就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了,因为孩子的出世使夫妻对社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子女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并不意味着有了子女就不能离婚,而是说夫妻做出的每一个关于婚姻的决定都必须充分考虑和照顾到子女的健康成长。
而事实上,夫妻之间的婚姻纠纷往往忽视这一点。不少夫妻离婚时或离婚后,经常拿子女来惩罚对方,或者向孩子灌输仇视对方的思想观念,或者拒绝对方探视子女,或者为孩子的抚养权“打”得不可开交,或者以孩子的名义向对方索要更多的财物,总之都把孩子当成夫妻打架的“枪头”。
谁都知道,夫妻离婚的原因往往是说不清楚的,甚至更多情况下是不能也不愿意说清楚。争夺子女抚养权也是一样,虽然表面上都说为了孩子好,但其背后的目的和意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让人忧虑的是,在爱的名义下挑起的抚养权争夺战,不论其目的为何,却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无辜的孩子。这种情况在众多的离婚纠纷中屡见不鲜。
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多少都有人格缺陷症状,而且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占有很大比例。这要求已经离异的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尽最大努力确保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而不能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让孩子承受更大更深的伤害。
溺爱是滋生心理疾患的温床
作者:****
这是笔者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个真实案例。我把它整理出来,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家长改善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早恋”酿成苦果
依兰(化名)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一定的文学天赋。从小学开始,她就有作品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依兰的母亲是个高龄产妇,依兰是母亲早产生下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中的老二。依兰自幼体弱多病,曾多次因严重疾病而住院治疗。这个身体纤弱而心理又相对早熟的女孩,在初三升学考试最紧张的关键时期,与一个上大学二年级的男生发生了一段恋情。受到情感干扰的依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中考过后,原本有希望上重点高中的她只取得了勉强能上高中的分数。
“失落”生成偏执
依兰来到一所私立高中就读。第一次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就令老师暗自吃惊:这个孩子很不错,为什么中考却失利了呢?在这所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氛围也不太好的学校中,依兰感到十分懊悔,悔不该当初因“早恋”影响了学习成绩,不能够到学习环境更好的学校去学习。随着心中懊悔的不断升级,依兰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开始以烦躁、耍脾气、摔东西、离家出走、沉迷于网吧等方式自暴自弃。父亲试图以强硬的训斥来改善女儿的偏执行为,而本来烦躁的依兰面对父亲激烈的言词时,选择了逆反的极端方式——“轻生”。
“轻生”博得溺爱
依兰的“轻生”举动犹如重量级的炮弹,彻底摧垮了父母管教孩子的底线。母亲对依兰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变,开始对依兰战战兢兢、百依百顺。母亲的这种态度,把依兰惯性般地推向了语无伦次、喜怒无常、厌世轻生的病态心理当中无法自拔。一有不如意,依兰就以轻生吓唬家里人。于是,妈妈带依兰到一家正规的大医院,经心理医生确诊为“抑郁症”,并对依兰采取了药物调治的治疗方案。
“溺爱”引发心疾
看着依兰原本病弱的身躯被心疾折磨得更加憔悴的身影,妈妈的心如刀绞般疼痛。此时的妈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掌推着一样,亲子之情的疼爱,被她演绎成了更扭曲的“溺爱”。
首先,妈妈为了满足依兰上重点高中学习的心愿,从本不富裕的家中拿出24000元钱,将依兰送到了本市一所重点高中借读。然后,为了避免依兰与父亲的对立,将依兰的姐姐交给丈夫带,自己只身带依兰在借读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
后来,妈妈干脆舍弃了原本事业有成的工作,24小时不错眼珠地关注着依兰的表情。看到依兰稍不顺心,妈妈马上赔礼道歉;只要依兰稍一耍脾气,妈妈立即好言哄劝;在物质上,妈妈尽量买好吃的、好玩的给依兰以慰藉。想知道妈妈对依兰的溺爱有多么严重,仅举出两例就可以窥豹一斑。
一次,依兰因吃肯德基过多而呕吐,于是她大声地对母亲叫喊:“看我吃那么多,你也不拦着我!”还有一次,依兰因上课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她二话不说,打电话把妈妈叫到学校,逼着妈妈到教务处办退学。见妈妈稍一犹豫,依兰就发疯似的向学校外跑去,直吓得老师和保安人员目瞪口呆。
被逼到退学的边缘
“溺爱”不但没有扭转依兰偏执人格下的抑郁症,反而平添了大女儿对妈妈过分关注妹妹的不满和丈夫的埋怨,使整个家庭气氛危机四伏,一触即发。妈妈被依兰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轻生”举动逼迫无奈,忧愁地来到学校教务处办退学手续。
心病还需“心药”治
依兰的妈妈来到学校教务处办退学手续时,恰逢笔者(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也到这里办事。经教务主任介绍,妈妈决定带依兰接受我的心理疏导。
笔者首先采用学校在“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活动”中自主研发创编的、积极乐观、激扬生命活力的“健心操”,为依兰母女减压、舒缓,平静其压抑、失望、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然后,进一步以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指导依兰愉悦情绪,提升人体潜能,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提高学习效能,促进身心健全发展,一步一个台阶地将依兰带出了抑郁网的束缚。并通过依兰,引导其全家从埋怨、对立、僵持的家庭气氛中走出来。妈妈恢复了喜爱的工作;姐姐踏上了考取高级美术学院的自学之路;爸爸因情绪不良引发的身体不适也出现了好转。
依兰说:“心理老师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我,唤起了我心中固有的积极力量,鼓励我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心理问题,激励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争取获得良好的生活。”可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孩子自己的心结还需自己解。
心理疾患之所以医治困难,就因为其具有顽固的反复性,依兰的好转并不代表她就能够避免反复,继续帮助她应对心理疾患的反复,是心理疏导调适后期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老师与学生及家长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