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佚名
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错误地认为,对1岁的孩子疼爱都来不及,教育是以后的事。所以他们永远不生气,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满足,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也不管教,结果他们会发现,孩子不满足的地方越来越多。有位母亲诉说,儿子的车可以从屋里排成队直到屋外,还一个劲儿要买车,还不能跟原有的一个样。
任性的孩子,正是在家长这种无原则的依从、溺爱之下培养出来的。也许你工作很忙,总觉得对孩子照顾不周;也许你的孩子生来体弱或有缺陷,但这些都不是你的过错,也不必感到内疚,如果用溺爱来补偿,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放肆,直到不可收拾。在孩子不听话或撒野的时候,只要妈妈一板脸,孩子马上就会安静下来,但如果你因为感到内疚,觉得欠孩子太多,而总不愿批评孩子,百般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应该拿的,成人给他拿了;不应该得到的,成人给他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成人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却不能理解你为什么不满足他,就会跟你大哭大闹。
对于任性的孩子,父母及时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你必须用自己的行为让他懂得什么是不应该的。对于他无理的要求,你干脆回绝。他若哭闹,你可以用“冷一冷”的办法,不理睬他。在进行教育时,态度要保持一致,若平时孩子要求玩收音机,你不给,可有时心情高兴时,看着他玩也不制止;或者父亲不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母亲给买了。这样,孩子就不能明白什么是他不能干的,不应该要的,究竟该听谁的话。这时,父母还有什么理由责怪孩子不听话呢?
还有,父母必须明白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任性。今天,你给孩子梳头,她拿起梳子说:“不,我自己来。”而你认为她瞎胡闹,一定坚持自己给她梳。于是她叫起来,哭起来,也许还从你手里夺过梳子。这也是任性吗?不,孩子想自己梳头的愿望是正当、合理的,为什么不让她自己干呢?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实在办不到,也应讲清道理,这是防止孩子任性的好办法。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作者:馨菲
许多父母、老师打来电话或登门面谈,哭诉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什么事!”听了这话,我的心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尝一下剩下的虾。
“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眼含泪水。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
谁知女儿听了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厉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
一个贫困大学生回家找父母要零花钱,父母说:“咱家哪有富余的钱,你上学的钱还是和别人借的。”孩子不领情地说:“你没钱干吗要生我?”
广州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儿子。儿子成了大款的孩子,上了贵族学校。妈妈想儿子,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受到这样的惩罚?怎么十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里,它会马上本能地跳出来逃跑;可是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杯里,在水杯下放上酒精炉,点燃后慢慢加热,青蛙在杯中待得很舒服,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温度,最后被活活煮死,却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这其中的道理正如专家所说:“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反抗,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点。”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大姐曾经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谅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情感的折磨与痛苦,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父母身上。
是疼爱还是溺爱
作者:江南
众多媒体报道的一条娱乐新闻成为近期热点。疯狂的贫困女歌迷杨丽娟上周日终于赴港参加了刘德华的歌友会,一如所愿见到了刘德华,而其父在第二天凌晨跳海自杀。去年杨丽娟的疯狂追星行为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当时的报道指出她为追刘德华导致倾家荡产,逼其父卖肾换钱……
谁看了这条新闻心里都不会好受。看见杨丽娟的老父老母深深的爱女之心,看见杨丽娟父亲那慈祥可亲的照片,心里真的很难过。那么好的父亲,那么充满爱意的家庭,可是杨丽娟不但不珍惜,反而对父母粗暴无礼。
他们一家三口租住一套房子,杨丽娟住最大间,父母住最小间;杨丽娟还曾当着记者的面扔掉父母递过来的碗!这样不孝之女,让人看了怎会心里不寒?
据说,杨丽娟从16岁就开始不上学、不工作,一门心思地加入“华仔”追星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父母的舐犊之心也许是天生的,是没有办法妥协的,但千不该万不该放纵子女一直如此生活,乃至“养虎为患”。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最终酿成这样的苦果,杨丽娟的父母不能说一点儿过错都没有。
杨丽娟一家的悲剧,是典型溺爱的事例。杨父身为一位退休教师,对自己的女儿却没能够教育好,我认为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悲哀。杨丽娟事件之所以轰动一时,成为社会公众瞩目的焦点,说明这件事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血泪教训,不得不叫人深思啊!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拼杀到进入社会,诚然离不开父母的佑护和支持,但父母自觉培养孩子自立、孩子同时从内心深处体谅父母的不易却是必须的。
父母的每一项支持,都并非是孩子停止努力的借口,尤其不能成为孩子花天酒地、挥霍人生的资本,而应该作为取得更大进步的动力。
写到这里,我更加钦佩《旅游资讯》周刊的专栏作者尹书君。她和杨丽娟属于一个年龄段,表现出的精神境界却是迥异的。尹书君新婚不久就被疯狂的逆行轿车撞成高位截瘫,终生要与床为伴,但她咬紧牙与病魔展开殊死对决,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了社会;看她在一期“生之力量”专栏含泪写就的特殊家书《让女儿在病床上为娘祈福》,撼人心魄的孝心可昭日月。
尹书君因一场车祸再度成为母亲怀里的“婴儿”,但她懂得感恩,知道自强,并写出大量感悟生命的文字,真不愧是“让邢台为之动容”的“十大好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在这里不想过多指责杨丽娟的父母,父母永远是伟大的、无私的。
希望与杨丽娟类似的人常常扪心自问,向“折翅天使”尹书君学习感恩和自强。最后我还想善意地提醒父母,不要放纵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多为自己的人生考虑一些。
溺爱是害的教育
作者:佚名
家长是孩子的设计师。孩子的大脑像一张白纸,家长在这张白纸上描绘的一点一线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我在网上看见一则信息: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只要一碰到街上卖东西的就缠着母亲买,如果不买就大哭大叫。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收废品的老大爷,非要母亲买几斤废品,无奈之下,母亲只好买了几斤废品……
父母一味地依从,尽力地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养成了这样的坏脾气,该买的你买,不该买的也买吗?今天他让买的东西你买得起,你给他买,明天他让你买的东西买不起怎么办?
“买就买吧,反正不是什么大事。”可是,今天他让你买,你依从了他,他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让你再买别的东西。
记得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儿子。他对待自己儿子的方法和上面的信息中说的没有两样。这个朋友对自己的儿子非常溺爱。朋友喜欢喝酒,每天都要喝点,在儿子才两岁时,朋友喝酒的时候总是要倒点酒给孩子喝。朋友爱自己的孩子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的孩子要什么他都办到,还有孩子的洗脸水、洗脚水都是父母打的,一直打到上初一。
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与他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还是固执地保留这样的看法,说:“现在谁家不是一个孩子,不像你我生活的时候了,孩子要什么就买点,我有这个能力啊!”我只好淡淡一笑,说:“爱孩子,老母鸡都会。可是过度的爱就是溺爱啊!”
朋友又反对地说:“你们文化人就是爱多疑,每个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
听了他的话,我不置可否地说:“如果你的儿子要月亮、星星,你办得到吗?”
朋友还是笑了笑说:“我儿子不会这样要求的。”
我正色地说:“如果你有一天满足不了儿子的要求,那怎么办啊?”
朋友还是固执地说:“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