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心中妄念,心境自会澄明
有一次,寺庙的小和尚看见菜地里非常萧条,便对慧海禅师说:“师父,往菜地上撒点儿高粱种子吧!” 慧海禅师平静地说:“徒弟,为何要急于一时呢?何时有空,再下山买些高粱种子回来。一切要随时,不要急躁。”
小和尚疑惑地看着慧海禅师,说:“师父,为什么要随时呢?”
慧海禅师微微一笑,说:“你看土地还未松土呢!如何种地呀!做事不可强求,要顺其自然,静待时机到来。”
小和尚等了很久,慧海禅师才把高粱种子递给他,说:“快去种上吧!撒在地上,我还等着吃你的高粱米呢!”
小和尚一路唱着歌来到菜地,赶紧抓一把高粱种子撒在地上,等待着发芽。半夜时分,下起了大雨,小和尚因雨下得很大,心里很担心,无法入睡。
次日早上,他慌忙地来到菜地察看,果然高粱种子不见了。于是,他跑到禅房,心里很不是滋味地说:“师父,菜地上的种子都没了,这该怎么办呀?”
慧海禅师不慌不忙地说:“没事,种子只是去别的地方生活了。一切随缘吧!”
没过多久,小和尚看见有几棵小苗已经破土而出。原来还有部分种子没被水冲走,在这里安家落地了。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父,菜地里的种子发芽了。”
慧海禅师点点头说:“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一切还是随缘。”
佛曰:“世间一切事物,皆有缘而来,该去的就随风而去吧!”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寓意是,世间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强求的,一切顺其自然吧!若世人都能像慧海禅师那样凡事随缘,就会少了很多的烦恼,反而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所以,做事只要做自己该做的,剩下的一切随缘,凡事顺其自然。若自己已经尽力了,依旧改变不了什么,那么不要再抱怨了,一切随缘吧!
古时,有位富人在自家门口竖起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本人有一块土地,将送给全然满足的人。”
一位员外看见了这个告示牌,心想:“这块地归我该多好,这样我就更富裕了,先捷足先登吧!”于是,他乔装成一位农民后对富人说:“我是个老实的务农人,需要这块地种粮食,填饱家人的肚子。”
富人看着员外乔装的样子,便说:“你真的满足只有这块地吗?”
员外说:“很满足了,这块地对我来说太重要了,真的太重要了。”
富人说:“好吧!那你现在跟我来,我想知道你会种地吗?”
员外一听,傻傻地不知说什么,便硬着头皮说:“好的。”于是两人来到后山。
富人看着员外的样子,根本就不是务农之人,便摇摇头对他说:“何必呢!人只要有口饭吃就应该知足,为何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员外一听,满脸通红地说:“您如何知道我不是务农之人?”
富人说:“务农之人,对土地的渴望表现于脸上的幸福之笑,而你是贪婪之笑。”
员外很惭愧地说:“看来不是我的,终究不是我的,我为何还要强求呢?”
世人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些人不停地追求财富,殊不知人生在世,这些东西都是过眼云烟,是带不走的。人要学会放下,一切都顺其自然,随缘自在,不要因为有过多的幻想、贪图的欲望,而丢失了自我。
与其排斥,不如试着去接受
佛语有云:“与其排斥已成的事实,不如试着去接受它。”
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荒废的寺院,在寺院的废墟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既已成为现实,只能如此,别无他择!”的确如此,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命运中总是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如果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当然是最好的,但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它带给我们的常常是可怕的灾难。
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就会让灾难主宰我们的心灵,那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阳光,变成一片黑暗。正如一位哲人所云:“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能够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实:年龄的增长,绝症的万般病苦,灾难的不期而至……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也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做的是进行自我调整,坦然地接受这个事实。一味地排斥和抗拒现实,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还有可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坍塌。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和适应它。接受现实,是改造现实的前提。
相对来说,有些人不喜欢接受现实,他们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抱怨自己运气不佳,他们觉得自己永远要比现实中的自己更好、更优秀。在他们眼中,现实总是不好的,他们总可以为自己找到失败的理由。
相反,有些人是容易且乐于接受现实的,因为现实在他们的眼中,本来就是充满艰辛和困难的,他们不会对现实抱有过分的要求,他们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所以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精力耗费在毫无价值的抱怨上,而是积极地积蓄力量,寻找改变现实的方法。
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院,传说寺院里有一口特别灵验的水井,井里的水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残疾人,一跛一跌地来到这座小镇,镇上的居民带着同情的口吻问道:“可怜的人,你是不是打算祈求寺院的方丈施舍井水医治你那条残腿啊?”
残疾人转过身对镇上的居民说:“我不是祈求他医治我的残腿,而是请求他帮助我,教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为已经失去的东西懊悔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最重要的是接受现实,为以后的生活做好计划、铺好路。
英国有句谚语说:“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在这句貌似简单、平常的话里,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牛奶已经打翻,再哭泣也没有用,还不如振作起来,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在结婚10年后才生了一个男孩,男孩自然成了夫妻二人的掌上明珠。
在男孩两岁生日那天,丈夫应朋友邀请要出门一趟。临行之前,他看到桌上放着一个打开的药瓶,但是他由于要赶时间,只是嘱咐妻子赶快把药瓶收好,然后就匆匆出去了。当时,妻子正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所以很快就忘了丈夫的叮嘱。
小男孩看到桌子上的药瓶,觉得很好奇,又被药水的颜色所吸引,于是拿起来全都吃了。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后,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她急忙抱起孩子去找医生,可是由于男孩服药过量,医生也无力回天了。妻子悔恨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丈夫。
丈夫回来后,得知噩耗悲痛欲绝,他看了看儿子的尸体,然后用抚慰的眼神望着妻子说:“亲爱的,我爱你!”
这位丈夫可谓一名智者。他并没有被情绪控制而责怪妻子,而是强忍住心中的悲痛,安抚妻子。因为他知道,儿子的死已经成为事实,再吵、再骂、再责怪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还会惹来更多的伤心。妻子已经非常难过了,自己又怎么能在她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呢?不幸已经发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事实。
忧虑并不可怕,最坏的情况更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一切,不妨应用一下万灵的公式,逐步地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问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第二,勇敢地接受这种最坏的情况;第三,尽力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接受事实不是消极保守,而是更积极地出发;接受事实,不是灰心绝望,而是充满无限的希望;接受事实,不是失败,而是一条步向成功之路;接受事实,不是回避退缩,而是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接受事实,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重整旗鼓,乐观进取!总而言之,面对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与其排斥和抵抗,不如试着去接受它,进而想办法改变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
佛说:“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生与死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热点话题,因为每个人都很关心生死之事,但未必每个人都能领悟生死、看透生死。
每个人的诞生都是一种偶然:一个卵子和数亿个精子中的一个巧遇相结合,便产生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无比伟大和来之不易的,所以,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不热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者是偶然,逝去是必然。与出生时的偶然相比,生命的终结则是一种必然,这个必然的结果未免显得有些苍凉和凄苦。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地活着、用心地活着。
弟子问禅师:“师父,请您谈一谈有关生死的事吧。”
禅师问:“你死过吗?”
弟子说:“我正因为没有死过,所以才向师父请教。”
禅师说:“人只有亲自死一回,才能真正了解生死之事。”
弟子问:“难道非要亲自死一回,才能真正领悟到吗?”
禅师说:“生死之事,说它深奥,是因为即使写上万卷之书,也很难解释清楚;说它浅显,是因为只需一句话即可以说清楚,那就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生死之事,其实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忧虑和担心,该发生的必然会发生,想阻挡也阻挡不了;不该发生的必然不会发生,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不需有压力,也不必太过介怀。
辛弃疾的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道破了生死的玄机,也反映了一个客观真理。它是对生命的一种清醒的认识和一种豁达的胸襟。如果说“来”是偶然的,那么“去”就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过度、不强求;随也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
死亡对人类来说,的确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以普通人的智慧而言,是无法超脱死亡的烦恼和困局的。然而,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自然界一种正常的新陈代谢现象,就像白天和黑夜交替一样普通、频繁、无休无止。不管人是否能坦然面对死亡,每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开始,其实就是在一步步走向死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的保障。
人类虽然拥有生命,生命却不能永恒。所以,面对死亡,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在自由自在中生活,一切一如既往。佛法中讲究生命的流转交替是无始无终的,人类既然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就像自然有春夏秋冬、白昼黑夜一样,人类有生老病死,旧的逝去,新的又来,死死生生,生生死死,互相生成,只要透悟了这个道理,对生死也就不会觉得可怕了,因为生死就像我们搬家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很久以前,在罗阅祗城里有一个梵志。一天,他看到有父子二人正在田地里耕种。忽然,儿子心脏病发作,倒地身亡了。然而,父亲不但没有管儿子,反而连头也没抬一下,继续干着手里的活儿。梵志觉得十分惊奇,便走上前去询问原因。
那位父亲反问道:“你从哪里来?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目的啊?”梵志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的人都很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这里求学修道。”接着,梵志再次问道:“你儿子旧病发作,你怎么一点儿都不难过,反而接着干你的活儿呢?”
那位父亲说:“人的生老病死和世间万物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自然规律,忧愁啼哭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什么都不想干了,那跟死人又有什么两样呢?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你如果要进城,路过我家时,麻烦替我带个口信给我的家人,说儿子已经死了,不必准备他的饭菜了。”
梵志进城以后,来到耕种者的家门前,见到了他的妻子,便说道:“你儿子已经死了,他父亲让我给你捎个话,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个妇人听后,平静地说:“人生就像住旅店一样,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地来,死是赤条条地去,任何人都不可能违反这一规律。”
只有了解了生命的本质和永恒的真理,才能无所畏惧,才不会为任何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才能在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中笑谈生死、超越生死。看淡生死是走向自在人生的第一步,看透生死就能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看透了生死本质的人,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悲观,不会惊骇,顺其自然,处之泰然。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的一生,犹如太仓之粒米,犹如灼目之电光,犹如悬崖之朽木,犹如逝海之一波。人类无力控制自己的生命,更无法阻挡死亡的来临。既然生命如此短促,如此来去无常,我们就应该把握好有限的生命,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它散发出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的真正价值。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生亦自然,死亦自然,生死不过是自然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罢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随”字,生,就随它来;死,就随它去!看淡生死,生死随缘,才能更好地享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