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就在老板辛辛苦苦地忙活时,有些员工则动不动就“炒”老板。心气儿不顺了就辞职,在老板这儿学到知识,长了本事,便开始整天想如何才能“少干活,所拿钱;不干活,也拿钱”。这还是轻的,碰到野蛮点的,便拿菜刀、绑炸药去老板家“耍横”。在职场中,这山望着那山高,翅膀硬了任意飞的情况非常常见。
有个业务人员在一家公司干了半年,和他的公司有签定的各项工作合约,按照规定他也拿到了相应的销售提成。
可是,就在他拿下一个大客户时,突然向老板递上了一份辞职报告。老板非常惊讶:“我该给的钱一分钱没少,说话是算数的啊,为什么会辞职呢?”
当老板问他为啥要离开公司时,这位业务人员回答:“我通过半年来独立的操作市场,我已经学到了丰富的销售与市场的管理经验。现在有一家我认为非常好的公司,要我去做经理。因为那个公司非常有前程,而且薪金也比现在高,所以我选择辞职。”
一个对公司业务流程非常熟悉的业务人员离开对公司来说是个损失,可怕的是他手头有一批忠实可靠的客户也随他一起加入了对手的竞争行列。对此,估计所有的老板都会伤心。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闹到后来,很多公司都不愿意培养新人,情愿挖人。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走南闯北的酸甜苦辣,为了销售公司的产品付出多少牺牲,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每一个老板估计也不会无视这些。然而,“养兵千日”,真正到了用“兵”时,“兵”都跑光了。
其实,每一个企业的老板都离不开员工,员工也离不开老板,这是相辅相成的,要彼此信任才互相靠得住,否则自己都不想多付出,都想靠对方,又怎么靠得住呢?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员工与老板,谁离开谁都不能单独成立。
作为一个有前途、有理想的人,请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把老板和员工作为两大阶级对立起来。“老板剥削员工”的思想是错误的,“老板养活员工”的观念也是错误的,老板与员工之间应该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老板不是救世主,更不是保姆;而员工不是奴隶,更不是木偶。老板和员工不过是两种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已,而且这种角色和分工是自愿选择的。看看那些富豪们的履历就知道,没有几个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会当老板的,他们也是从员工走过来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非常简单,员工出劳力,老板出资本,资源整合,齐心协力,共同创造财富,获得价值。
在现代社会,员工与老板的角色转换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今天还是员工,明天就自立门户也当上了老板;今天还是老板,一夜之间破产了,你就是员工。若是没有彼此共生,实现多赢,那么老板与员工都不会得到想要的。
老板不赚钱,就是犯罪
身在职场,估计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埋怨。在公司,对老板,对工作,少不了会有些嘀咕,尤其是一些刚入职场不久的新人。职场新人,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总想少出点力气、多得点钱;高高兴兴地上班,马马乎乎地干活,轻轻松松地领钱。因此常会埋怨钱少活多,对于老板充满埋怨,认为老板占了便宜,赚了自己的钱。若是你是一个职场旧人,还如此这般,那就太不明智了,也显得不够专业。
有人一直执着地认为,老板赚钱,就是剥削员工的结果。事实上,这是错误的看法。老板投入资金与精力,获得收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公司只为一个目的而存在:那就是赚钱。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家不赚钱就是犯罪。”
谈到企业责任问题,过去理解企业不赚钱就是犯罪,企业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现在人类的精神物质文明到了更高层面,要是还是延续以前的理念,企业走不向未来,效益第一已经过时,这是“术”的考虑。真正想做大做强、做百年企业就必须从“道”的层面去考虑,一定要让社会美好,企业必须讲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把产品做好、给消费者提供好的价值和服务就是其中之一的表现。
归根到底老板是看利润的,老板不赚钱就是犯罪,企业不赚钱就得死。开源节流、获取利润是企业的基本生存法则。“利润至上”是每个公司的推动力,是公司存在、发展乃至服务社会的根本。因此,老板的想法与责任就是尽力帮助公司赚钱。老板也希望,所有员工的头脑中也有这样的概念,这样才能让公司真正的壮大。
无论国有、民营,只要是企业,它的终极目标就是盈利、实现预期的经营效益;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企业不赢利、老板不赚钱,只能浪费国家和社会资源,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只有赢利,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员工才能得到生活保障与人生发展的需要条件。
由此可见,作为企业的一员,为公司获取利润,推动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只要有了替公司赚钱的责任感,自然付诸行动,才能让自己得到稳定的收入保障。
在一家业绩卓著的金融机构,老板召开会议表扬了一个职员,因为有一天,老板看到这个员工把打印过一面的纸张保存起来,利用背面打印材料。
这个行动让老板很感动,他解释道:“要是公司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可以使公司减少支出。这样的话,相对地使利润增加,为公司赢得更多的成长空间。因此,我要表扬他,并让其他的员工向他学习。”
当一个员工懂得为公司设想时,必定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如果公司得到了大发展,员工的发展前途自不必说了。水涨自然船高,如果公司发达了,员工的薪水提升以及成长空间也自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很显然,公司仅仅依靠老板是不行的,没有员工的付出与努力,公司要想发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而若是老板不赚钱,他也不会向公司投资,那么公司也不会发展。也就是说,老板要赚钱,员工要领工资以及获得成长,都离不开公司的发展。可见,老板与员工是同一条船上的人。
在船上,每个人都获得自己的利益,为此,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老板要承担起投资的风险,以及管理企业的职责,还要给员工们发工资,给职员提供发挥才智、施展能力的平台。而员工呢,则需要努力付出,认真工作,施展自己的才能,推动公司的发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还应该对公司充满责任感。学会与老板一起为公司努力付出,为公司着想,这样做并不会造成员工的损失,而会创造共同的利益。
在一个工厂的入口处,有一支生了锈的大铁钉被丢弃在那里。员工们从旁边进进出出,于是,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形:
第一种员工视若无睹,抬脚横跨而过;
第二种员工看到铁钉,心想别人会捡起来,不用自己多事,于是改道而行;
第三种员工则认为自己现在太忙,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等办完事后再来处理那根铁钉;
第四种员工则认为铁钉很危险,便抱着谨慎小心、事不宜迟的态度,马上弯腰捡起并妥善处置。
真正优秀的员工就是第四种员工,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够为公司、为团队付出,也只有这样的员工才会得到更多的机会。第一种员工是混日子型员工,主要表现是得过且过,完全没有危机意识;第二种员工是自私型员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第三种员工则是消极推乱型的人,凡事能拖即拖,且找出一堆借口来搪塞。至于第四种员工正是公司需要的员工,是真正能够与老板风雨同舟的人,既有“问题意识”、“危机意识”,又有“责任意识”、“时间意识”,他们具有解放的思想与远大的目光,而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微利。
老板是要挣钱的,企业是必须赢利的,不挣钱的老板不是好老板,如果让你去跟随一名不挣钱的老板,估计你也不愿意。企业没有赢利,就没有发展;企业没有发展,员工也就失去了成长空间。若是老板赚不到钱,其投资也就失去了意义。试想一下,如果投资没有收益,哪个老板愿意投资呢?人同此心,当你有一天成为老板,你也需要赚钱。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一个优秀的人才,绝不会埋怨老板赚钱,更不会无视公司的发展,相反,他们理解老板的心理,也明白公司与自身成长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明白,只有老板赚钱了,公司发展了,作为员工的才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才能得到更丰厚的薪水。
学会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
在同事相处之时,难免会有冲突。有的是利益的,也有的是情感的,无论何种冲突,对工作都是不利的。
事实上,很多时候引发冲突往往是一些小事。在职场上,存在着这样一些人,喜欢争强好胜。对于工作来说,这原本是件好事,事事争先有利于工作的更快完成,也有利于竞争环境的活跃。然而,就怕有时候,这种争强好胜演变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性与动作无意识。
阿文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平日里工作十分卖力,一旦投入工作就把自己的一些私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他刚刚走进办公室,同事们突然拿出蛋糕,大喊“生日快乐!”正在阿文发愣的时候,同事小琪忽然说:“你是不是早就知道我们要给你过生日?”
阿文开心地说:“我不知道,这太突然了。”
小琪一瞥他,说道:“少来了,你肯定早就知道。”
阿文心想:“明明没有的事,为甚非要强加到我头上?”一想到这,就辩解起来。结果,两个人就这个问题扯了半天。
于是,办公室里的战火就这样莫名其妙被挑了起来。一时之间,眼看好好地过生日的开心劲儿就将烟消云散。
阿文心想:“我没错,但是我这又是何必呢?”阿文很快意识到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回想起小琪说话的习惯,知道她争强好胜的性格,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
于是,阿文主动地说:“我们别吵了,其实我早知道了,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小琪一听,自然不好意思继续争辩,不过还是说了一句:“早承认不就没事了。”阿文只是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后来,再碰到类似的情况,阿文只是说一句“我不觉得”,既不妄图说服别人,也不希望被他人控制想法,这样轻松地回避了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