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龚自珍《秋心》(其一)
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北方的女真族在东北建立了大金王朝,史称后金;20年后于崇祯九年(1636)改国号为清。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很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遂以北京为国都,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历程。大致用了40多年的时间,平复了反清的武装斗争,迎来了“康乾盛世”——康熙(1662~1722)首尾61年、乾隆(1736~1795)首尾60年。在这期间,朝廷组织了大批人力来进行书籍的整理编纂工作。康熙年间,编了《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等。乾隆时规模更大,编纂了《四库全书》、《续通典》、《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文献通考》等等。这些文献资料,都是卷帙浩瀚的巨著,其编纂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时的目的:一是想借机笼络收罗人才,点缀太平盛世;二是想将有才华的读书人引到故纸堆里,无暇过问政治;三是通过整理古籍,销毁一些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资料。当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有着积极的贡献,至今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最后一个繁荣期,大体上承袭了明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和戏剧方面,诗文仍然在衰落,但词却有了一定的复兴。下面想作一个提要式的简述。
清代小说
清代小说在明代小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康乾时期达到了全面繁荣。这时期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一共有150部左右,其中康熙年间产生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乾隆年间产生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一起将中国古代小说推进到了最高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因为沈天佑老师有专题讲授,我们就不多讲了。
这里只补充提一点,就是《红楼梦》中写了很多诗词,这些诗词不但是小说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刻划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且本身也都是上乘的艺术佳作。以往的小说中往往也有诗词,但绝大多数是一些与刻划小说人物关系不大的陈词滥调,诸如:“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等等,而《红楼梦》中的诗词,或者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蒙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短,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或者与人物的性格紧密结合,如贾宝玉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林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葬花词》等。特别是《葬花词》写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花喻人,花人一体,情景交融,对于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全书主题思想的深化,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更多的诗词本身就是十分优美的艺术品,如《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像这样精美的诗词,在《红楼梦》中俯拾即是。这些都是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才华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可以说曹雪芹不仅是卓越的小说家,而且也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
清代小说中,英雄传奇方面出现了陈忱的《水浒后传》,和钱采、金丰在各种“说岳”故事基础上加工集大成的《说岳全传》,还有关于“说唐”故事的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无名氏的《说唐演义全传》,以及一些成就不太高的《说唐后传》、《反唐演义》等等。
此外,清中叶嘉庆年间产生了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100回,影响较大。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成就,就是在妇女问题上表现了比较开明进步的倾向。主张开女学,开女试,让女子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这方面还有屠绅的《蟫史》、李百川的《绿野仙踪》等等。
因为《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不重复讲了,所以我们这里主要讲一下伟大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他的早年生活在康熙后期,中年生活在雍正年间(1723~1735),晚年生活在乾隆前期。“家本豪华,性耽挥霍”,又“不习治生”,不几年家产荡尽,“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弟子戒”。艰难玉成,在穷愁潦倒的生活中,寄居金陵秦淮,坚持创作,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30多万字的《儒林外史》。有朋友写诗慨赞道:“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一般认为是通过对儒林群丑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1981年在安徽全椒召开的纪念吴敬梓诞辰280周年的研讨会上,又有几种新观点。诸如:有认为是前所未有的“一部描摹世相的社会小说”,有认为是一部伟大的以公心讽刺之书,还有认为是封建末世的儒林画卷,甚至有人认为写的是“儒林痛史”,而不是“儒林丑史。”其实,《儒林外史》笔墨重点还是写儒林的,有严厉的批判,有沉痛的讽刺,也有正面的颂扬。当然在描写中也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我们就不讲了,主要讲一下它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而其文又慽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鲁迅先生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之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评价可谓高矣。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讽刺艺术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使讽刺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小说中所讽刺的儒林群丑的种种恶劣行径,所描写的官场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都源自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概括和集中。“读之乃觉身世应酬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二是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寓主观爱憎于客观冷静的摹写物象之中,“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
三是把自相矛盾的事物或者完全相反的言行,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由此揭露人物的本质,收到“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的讽刺效果(如范进居母丧时吃大虾圆子的情节)。
四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夸张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使得讽刺的效果格外的强烈(如对于贪婪吝啬的守财奴严监生临死前让人拨去灯芯的描写)。
清代词
词,萌芽于南朝梁陈到隋代初唐时期,形成于盛唐中唐时期,成熟于晚唐五代时期,繁荣于两宋时期,衰变于元代明代,而复兴于清代。清代词坛复兴繁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是创作繁荣,作家多,流派多,作品多,这方面下面专门分析。
第二是对前人词集的整理编纂和印刷发行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朱彝尊的《词综》、王鹏运的《四印斋汇刻词》、江标的《灵鹣阁汇刻宋元名家词》、吴昌绶的《双照楼影刊宋元词》等,一直到朱祖谋的《彊村丛书》。这方面的工作对于词的普及和推动词的创作热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是词学研究方面比前人更加深入。研究词的格律方面的著作,以及词话著作、词论著作、论词绝句等,都出现了不少。如赵执信的《声调谱》、万树的《词律》等;徐轨的《词苑丛谈》专辑词坛故实,采录颇丰;张宗橚的《词林纪事》,搜集了唐宋金元词坛422个词人的故事,征引丰富;还有彭孙遹的《词藻》、毛奇龄的《西河词话》、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一直到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对前代的词的研究,带有总结性的,相当深入,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一笔丰富的遗产。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词的创作方面的成就。清代词坛上有以下流派:
1.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朱彝尊(1629~1709)词推崇南宋姜白石、张炎,以至于形成了“数十年来,浙西填词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的局面。浙西词以朱彝尊为首,另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号称“浙西六家”。浙西词影响甚大,为浙西词推波助澜、用力甚勤的是厉鹗。
2.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宜兴,秦汉时置阳羡县,故将他为首的词派称之为阳羡词派。他的词作极为丰富,用过416种词调,写过1629首词,陈廷焯称他“填词之富,古今无两”。陈维崧词的风格以豪放为主,往往取景阔大,笔墨淋漓;感情奔放,一泻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