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优秀现实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是有历史史实根据的。这次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宣和年间(1119~1125),历史著作中有零星记载,比较简略,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宋江等36人揭竿而起、横行中原、锐不可挡的壮烈事迹,却带有强烈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意识和浓厚的英雄传奇色彩,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绘画、说书、戏曲等领域里,都有十分丰富生动的描绘。如画家兼作家的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描绘了36人的画像。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记载的当时说书题目中,已经有“石头孙立”、“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单篇故事。元代还出现了《大宋宣和遗事》,其内容为《水浒传》的基本框架结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元人杂剧中有关“水浒”的剧目就有二十几个,保留下来的有《李逵负荆》等。施耐庵正是在史实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水浒传》这部“千古卓绝的英雄史诗”!
《水浒传》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的严酷现实,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在梁山泊聚义厅的杏黄旗上写着“替天行道”四个大字,那么行的是什么“天道”呢?老子《道德经》的第77章曰:“天之道犹张弓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替天行的就是这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劫富济贫”,就是稍晚于宋江的南宋初期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所号召天下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天理”。《水浒传》中的英雄正是按照这种精神劫富济贫、抑强扶弱的。
《水浒传》描写的内容是农民起义,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很少有的;而且以前的作品往往停留在对黑暗的揭露上,停留在对被压迫者不幸命运的同情上。而《水浒传》却既有对反面的揭露,又有对正面的赞颂;既有对下层民众不幸命运的同情,更有对下层英雄反抗斗争的歌颂;这就充分体现了作家进步的思想倾向和美好的美学理想。凡是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是要在揭露黑暗的同时,有对光明的肯定和歌颂;在否定一种腐朽东西的同时,能积极地肯定另一种进步的东西。——《水浒传》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水浒传》艺术创作上的成就,我们就谈两点:
1. 情节曲折生动,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水浒传》在情节的选择和组织上,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并不过多地着眼日常生活琐事而是紧紧地扣住起义斗争的主题,组织了一系列富有强烈的故事性、戏剧性、传奇性的典型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等等(因为篇幅所限,就不展开一一分析了)。
《水浒传》中的这些情节描写,总是为揭示人物性格服务。在紧张复杂的情节的逐步展开中,来刻划和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及其发展。作者常常是围绕着某一个中心人物的出场和行动,精心地安排一组组相互关联的情节;而每一个情节,都可以看作是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史;当主要情节完毕了的时候,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就活泼泼地站立起来了。譬如,为了塑造武松的形象,作者集中了十回的篇幅,连续描写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情节,随着这些情节的展开、连续和完成,一个正气凛凛、胆气巍巍的大丈夫形象,就立体式地立在了我们的面前。
2. 人物形象深刻典型,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发展变化。
如果说《三国演义》写的是英雄造时势,那么,《水浒传》写的则是时势造英雄;是当时的现实社会土壤产生和造就了一大批英雄。对于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水浒传》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划各自的性格。在具体手法上,人们常说的有:在矛盾斗争的激流中刻划人物性格,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各自性格,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展示人物个性等,这些都不说了,我们在这里只想谈两点:
一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水浒传》中写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雅士书生,富豪将吏,猎户渔人,屠儿刽子,三教九流,形形色色,应有尽有。作者紧扣人物的身份,写出了性格的多样。不但宋江、吴用、卢俊义、柴进等人与阮氏三雄、石秀、花荣等人个性各不相同,即便是性格大致相近的人,在大致相同的事件中,也能写出各自个性上的差异来。如第3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52回写李逵拳打殷天锡,第28回写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三场拳斗,都表现了三个英雄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可贵品质,但打的过程中展示出的三个人的个性,却迥然不同。鲁智深是不小心失手打死了对方,他粗中有细,因他是提辖,在社会上混过,知道打死人的严重后果,所以一边假意说对方装死,一边慢慢走开,待转过墙角,便一溜烟跑回住处,卷起铺盖,逃之夭夭。李逵莽撞,只图痛快;武松有意卖弄逞强,待到对方告饶,正好满足了他的自傲心理,便住手了。试想,如果殷天锡告饶,李逵是绝对不好饶他的,反而更要把他打死;而且在李逵雨点般的拳头下,殷天锡连告饶的空隙也没有。而当郑屠向鲁智深告饶时,鲁智深说:“咄!你这个破落户,若是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何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说罢又是一拳,将其毙命。这三个人都很粗鲁,但又各不相同。武松说自己是“粗人”,是想炫耀,是故作谦虚(你看他杀嫂前的准备工作,调查何九,让众乡邻作证等,何等精细,何等周密)。鲁智深说自己鲁莽,完全是一种自豪的口吻,特显了坦率的性格。而李逵却压根儿不承认自己粗鲁,这种不承认,正可以看出他淳朴、憨厚,显得天真无邪,妩媚可爱;如果换在别人身上,则显得矫揉造作,自欺欺人了。
至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物既写出其好的一面,也写了其缺点的一面,《水浒传》中没有“高大全”式的英雄。他们既是不平凡的英雄,又是可亲可爱的普通人,因而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只有真实才有力量,只有真实的人物形象,才能感动人。不真实的形象,永远不会激动人心,或者说不会永远激动人心!
二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刻划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人物形象固定化、一成不变。曹操一出场就是奸雄,到最后还是奸雄;诸葛亮一出场就是智慧的化身,最后仍然是智多星;关云长一开始就是义薄云天,最后还是义气的化身;而《水浒传》则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写出了人物形象的演进和变化,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林冲的性格变化。
林冲原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家庭美满,地位显赫,压根儿就没有想到造反。当高衙内调戏他的爱妻时,他怒不可遏,抓起对方,正要下拳,一看是自己上司的干儿子,便停在空中,没有打下。爱妻遭人调戏,对于一个男子汉来说,这可是奇耻大辱,身怀十八般武艺的林冲,居然咽下了这口气。遭到暗算,发配沧州,野猪林差一点送了性命,但他仍然抱着挣扎着回来的想法,希望能东山再起。但是他内心的愤懑之情,却暗暗积蓄;直到火烧草料场,一切退路都被堵死,面对着仇人陆虞侯,一声断喝:“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挺枪刺下,这时候在他面前只剩下“逼上梁山”一条路了。随着情节的一步步推进,林冲的性格一步步变化,最后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合情合理地完成了英雄性格的转变。
《水浒传》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表现在:一,在题材内容上是正面描写和歌颂下层的农民起义,在形式上是用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古典小说的******。二,下层的劳动人民成了长篇小说中描写的主体人物,成了被肯定、被歌颂的正面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功德无量的。三,在创作方法上,既表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又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在古典小说创作领域里,是第一次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很好结合起来创作出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
《西游记》
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明代小说沉寂了150年左右,直到嘉靖(1522~1566)和万历(1573~1620)年间,吴承恩创作了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宝库,其巨大的、独特的贡献,在小说发展领域里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西游记》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文学,攀登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它所描写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从唐代开始,在民间流传了七百多年,正是一代一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为吴承恩的最后加工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文人知识分子在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功绩,也是不可抹煞的。
《西游记》主要讲两点:一是神话英雄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二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1. 神话英雄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任何伟大的小说,都一定会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正如我们读完《三国演义》,绝不会忘记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艺术形象;读完《红楼梦》,绝不会忘记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艺术形象;读过《西游记》的人,没有一个人会忘记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的。《西游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神话英雄形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杰出的智慧、美好的愿望和进步的社会理想。
《西游记》全书100回,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到第7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主要描写孙悟空的出生、学本领和反抗神权统治的斗争,直到被压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从第8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到第13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主要描写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缘起。第三部分,从第14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到第100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主要描写西天取经过程中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上降妖伏怪、经磨历劫,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孙悟空首先是一个勇于追求,渴望自由,敢于反抗的勇敢的叛逆者。他一出世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石破天惊,惊动了玉皇大帝,预示着对神权的挑战和对天国的叛逆。他大闹龙宫,夺取了“如意金箍棒”,武装了自己;又大闹冥府,勾掉了生死簿上全部猴类名字,“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他根本不把天国和最高统治者放在眼里,不承认任何权威,以英雄般的自豪,傲视一切的胆略,喊出了“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豪言壮语,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造反宣言,气壮山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西游记》中最富有光采的篇章。作者以全部的艺术才华与创作热情,讴歌了孙悟空大胆叛逆的精神,寄寓了古代劳动人民力求挣脱锁链、争取自由、反抗压迫的强烈愿望和美好理想。
如果说前七回是孙悟空一个光彩的小传,主要写他对天国玉皇的大胆叛逆;那么,后面的87回则可以看作是孙悟空建功立业的一部有声有色的战斗史,主要写他对下界种种恶势力的无畏战斗。取经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面对白骨精、蜘蛛精、铁扇公主、牛魔王、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妖魔鬼怪,孙悟空总是以一个邪恶势力的铲除者的身份出现,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哪怕是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昂扬迎战。他既不像唐僧那样软弱胆小,一遇困难或妖魔,就两眼流泪,浑身发抖;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动不动就要分行李“散伙”;孙悟空从不灰心失望,从不畏难退缩,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战斗到底,直到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