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灿烂的时期。从420年到581年,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我先不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非常灿烂。我说过一个观点,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灿烂的时期,第一个是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第二个就是南北朝时期。天下不统一,有不统一的坏处;天下不统一,也会带来一些好处。在战国时期,思想非常活跃,非常自由。南北朝也是这样一个时期,是学术思想上非常自由的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方面,像诗歌呀,像散文呀,像骈文呀,像文学理论呀,艺术上像雕塑呀等等,这些在南北朝都很杰出。像敦煌莫高窟也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另外,南北朝有顾恺之的绘画,有王羲之的书法。总之是文学艺术非常繁荣的时期。
从总体上说,南北朝的诗歌并不十分突出,但是民歌非常突出,是开得非常鲜艳的一朵花朵。南北朝的民歌,由于地理位置不一样,产生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在南方,水土肥沃,山川秀美,这样文学比较多情,比较轻柔。在北方,气候比较干燥,土地比较贫瘠,这样文学比较粗犷,比较豪放。南朝民歌在内容方面,主要是男女爱情的歌唱;在形式上主要是五言短诗。像歌颂男女爱情的:“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写得非常美好。又比如说,一女子不愿意男子离开,男的乘船要走,女子就唱歌:“愿得篙橹折,教郎到头还。”然后男的就唱“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来回应,意思是如果这只篙橹折了,就另找一只好的,总之还是要为公事离去。又例如,女子被抛弃了,失恋的悲痛:“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语。”这是民歌中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利用汉字的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情感,这是中国汉字独有的表现形式。音同字不同,意思更不同,巧妙地把谐音字关联起来。在这两句诗歌中,哪个字是谐音双关呢?石阙就是碑,就是那个“碑”字。表面上的意思是,口含石碑说不出话来,但实际上,是满含着悲愤,悲痛,说不出话来。在南朝民歌中,这种谐音双关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委婉含蓄,曲折蕴藉,而不是那种一泻无余的方式。后来唐朝文人袭用这种谐音双关语,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当中的“丝”就是谐音双关,是相思的“思”。又如男女双方断绝了恋爱关系,可是还藕断丝连,还想着他,就这样唱:“雨中蜘蛛还结网,无晴仍有暗中丝。”表明了在“无晴”即无情的日子里,仍在暗暗地思念。这里,“情”和“丝”都是谐音双关词。
南朝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就是《西洲曲》,这首诗比较长,不好讲,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春夏秋冬四季时的恋情,是南朝最长的一首诗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北朝诗歌,则有北方的生活,北方的豪情。比如有一首民歌写北方人喜欢骏马,喜欢宝刀: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就是说,他对宝刀的喜爱,超过喜爱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北方人除了对北方生活的描写,还有对北方风景的描写。譬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的“见”是表现的“现”,不是看“见”,“见牛羊”不是“望见牛羊”。“见牛羊”是怎么样呢?你看,风吹草低,牛羊就露出来。这是非常好的诗歌,在座的都会背,也应该教会儿孙们背诵下来。
在北朝民歌中还有一首很出名的长诗,就是《木兰诗》。木兰代父从军,其故事就不说了。诗歌有三段,第一段写木兰经过思想斗争,决定替父从军。第二段写戎马生涯。第三段写凯旋,说木兰顺利地回来了。这首诗歌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详略得当,“详”和“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表现木兰为了国家,勇敢地承担起重担,而且功成不受赏,有了功劳,要回家乡。诗歌主要是歌颂这种高尚品德,而不是歌颂木兰的英雄行为,力气多么大,杀敌多么厉害,不是歌颂武力。
诗歌是逐段地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说木兰织布时在想着,不能让我未成年的弟弟到前方去打仗,而我又没有哥哥,父亲又老了,因此木兰决意替父出征。于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样,诗歌就写木兰到前方去了。为什么这样写呢?是要表现我们的女英雄,为了国家,为了父母,勇挑重担这种高尚的情操。木兰打了十年仗,但只用了六句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打仗,只用了六句,三十个字,这是高度概括。在这里面,没有写木兰怎样怎样勇敢,怎样怎样杀敌,力气多么大,枪法怎么精,因为这不是诗歌主要要表现的。木兰回来后,和父母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过着平常的生活。“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说,我什么也不要,让我回家就行了。回到家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回到家以后,脱掉战袍,穿上女儿装。木兰出来时,伙伴们都不认识她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往下我就不细讲了。大家请记住,写东西的时候,如果是主题需要的,要详写。用中国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泼墨如云”;如果不是主题需要的,就是“惜墨如金”。详者是“泼墨如云”,略者则“惜墨如金”。这在艺术上是非常高明的。
北方人比较豪健,所以北方民歌比较明朗、刚健,不是那样委婉、含蓄,没有一首是谐音双关的。譬如说,同样是表现爱情,女的年龄大了,还没有结婚,有点儿着急了,这时怎么办呢?她说:“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让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看,同是表现男女约会的,女方先到,等男方不至,南北方的表现方式很不一样。北方民歌是这样说:“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到了南方,女子这样说:“约郎约到月上时,月上山来弗见渠。亦不知是奴处山低月上得早,亦不知是郎处山高月上得迟。”古时候的人没有手表,不能说几点几分,在中关村的拐角处见面。那时只能以月亮上升的高低来约定时间,就是说当月亮出山的时候,咱们在什么地方见面。当月亮都上山了,女子还没见到男子到来,女子在嘀咕,是不是因为我们家这里的山低,月亮出得早,我来早了;是不是因为他家那里的山高,他还在家等着月亮上山才来,这样他就来晚了。读这样的诗歌,让人感到多舒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朝的民歌无论风格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不一样。在内容上,南朝民歌比较单纯,主要是男女爱情;而北朝民歌内容比较丰富。在形式上,南朝民歌主要是四句五言,而北朝却很不同。这对中国后来诗歌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国古代民歌的第一高潮,就是《诗经》的“国风”,第二高潮就是南北朝的民歌,第三高潮是明代的民歌,它是明代文学中的一绝。南北朝民歌就简单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