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这些“相关知识”,在活动中,她做在副驾驶位置上,与这位豪车爱好者相谈甚欢,竟能脱口说出这台车的缸内直喷技术、排气量、最大功率及扭矩等发动机核心数据以及和竞争对手的优劣比较等,俨然一副业内人士的从容,甚至对内饰也有一番独到见解,包括包围式真皮电动座椅和音响遥控等配置,令其朋友刮目相看。此后两人关系突飞猛进,很快成了知己,当然这位客户的存款也渐渐全部搬到了我们银行。
活动当中,一些细节需要我们考虑,比如亲子类的活动要注意安全。一家银行曾组织过一次儿童钓鱼活动,地点选在了行里的理财室,因为在那里有一个约20平方米的鱼池。活动中,家长和孩子都很开心,他们绕着场地快乐地奔跑着,不断驱赶着鱼群向有诱饵的方向游动。两个小时很快地过去了,但就在活动将要圆满结束的时候,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脚下一滑,掉进了鱼池里。虽然水深不足半米,但由于是深秋天气较冷,再加上她不会游泳,突如其来的惊吓,使得小女孩面色煞白大哭不已,妈妈见状十分心疼,将责任全部推给银行,投诉其没有在现场放置安全标识或围栏,造成她女儿落水,不仅一气之下关了账户,还坚决要求赔偿。一个不留神,得罪了这个客户不说,还搞砸了整场活动。
在安排活动时间方面,切忌将活动放在临近午餐或晚餐的时候,除非有用餐计划,没有人能在饿肚子的情况下专心听你在讲什么,并且心里会很不爽。
在一个服务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社会,客户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感觉。不久前陪朋友参加一个较高规格的论坛,出来后她一路抱怨,我说好像讲得也没那么差吧,终于她说了实话,本以为主办方在结束后会发一个小礼包,却两手空空而归。我有点好奇,她却笑我OUT了,说现在上档次的论坛都送纪念品的,小到矿泉水,大到苹果的I-Touch,可以说五花八门。
原来,日趋成熟的客户对所要参加的活动,往往抱有很具体的预期。这当中,不仅包括对活动主题的评价,也包括小礼品赠送之类的诸多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到,都会给他们造成错觉,从而影响到他对整个活动的看法。
活动中: 有心就有收获
这个环节是拉开业绩差距的关键。一些主管冲到活动现场,不知该管什么,转了两圈后,漫不经心地和同事聊几句,有意无意地拿张宣传单瞄一眼,不超过30分钟便离开了。周一上班时,他发觉员工拿回来的客户名单仅有三五个,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除了不咸不淡地说几句下次继续努力的话,便不在提了,时而心里还暗暗地想:搞了半天也没啥效果,下次不玩了。
两位员工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在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7年前一个橙黄橘绿、秋意盎然的午后,某跨国外资银行在上海久光百货驻点宣传,地处核心商圈静安寺的这家商场,历来是各家银行争相抢夺的地盘,谁能够在这里宣传展示,谁就把握了接触到浦西富裕阶层的渠道先机。这天,排班的两名同事靠在现场的展台内侧无所事事,他们已经坚持了2个小时,竟不见有人前来咨询。百无聊赖之余,干脆坐在展位上打起了扑克。不知过了多久,一名穿着讲究的老外在他们面前停下来,用很地道的中文问:“请问你们有哪些理财服务?”其中一名同事答“有一款6%的产品”(连“预期收益”四个字都没说)。另一个同事头也没抬地说道“我们有很多产品,你可以拿宣传页去看看”,说完继续盯着手里的牌,他完全没意识到,此刻,他的人生棋牌正在悄悄地陷入危机。
“哦,那名片能给我一张吗?”老外接着问。
“在桌子上盒子里,您自己拿一下吧。”那位同事回应。
前后一分钟不到,这位老外就默默离去了。第二周一早,这两名同事所属支行的行长刚迈进办公室,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一拿起听筒,便听到上海分行的一把手震耳欲聋的咆哮。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没人会想到,原来当天在久光百货出现的那位老外正是这家银行的CEO,周末恰巧去那买东西,路过展台才知道自己的银行当天有活动,顺便上前一问就发生了以上的对话。这位大佬当时已非常光火,但没有立即爆发,回到银行后便发了封措辞严厉的邮件给零售业务总监和分行行长。这下搞大了,很快这两名同事便遭到了辞退,该支行的行长也收到了警告信。
如果说上例只是极端事件,那么,销售队伍里有许多在活动中打酱油式的员工,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把这些人亲切地称呼为“老中医”,正是他们,屡屡阳奉阴违混淆视听,容易让一些主管上当,以为活动效果不好就是合作方不给力或是预算有限的问题。
其实他们错了。
建成于1955年的上海会展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一座设计精巧,造型讲究的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举办过无数次各行业大规模展会,其中一次旅游博览会令我印象最为深刻。那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百余家旅行社的参与,更是引来大批相关行业的商家布展,目标直指前来参观的大批个人客户。
银行早早就在现场搭了一个6平方米左右的展台,其他宣传物料也提前一天运抵现场。由于规模较大,我们每半天分别派出3名同事参加活动。我到达会场大概是下午2点,正巧碰上换班的时间,新的3位同事仅到了一人。简单寒暄后,我就走开,去转其他的展台了。大约2点30分,我透过走廊,瞄到有一位同事仍没到。大约临近3点时,最后那个人风尘仆仆地跑来,见到我后解释说“身体有点不舒服,不好意思”,我看了他一眼,没多说话便又去转。半个小时后,绕了一圈回来,只见一人站在离展位约10米的地方与客户攀谈,另两名同事齐刷刷地站在展台后,等待着客户上前咨询。我说自己准备走了,叮嘱他们继续好好干,便转身离去,找了一个拐角处躲了起来,静静地观察接下来发生的事。
展台后那两人中的一人显然如释重负,坐了下来。另一人继续保持站立姿势,和坐下去的那位有说有笑,来客户咨询时,回答一下问题。在我观察的20分钟里面,一共只有2个客户停下来询问,而且其中一位显然是因为找不到出口,同事在给他指路。
亮点是站在附近的那位,他明显处于亢奋状态,双脚一直在移动,头像雷达般转来转去,一刻不停地搜索着潜在客户。以他所在处为圆心,10米为半径的区域被他一网打尽,在这个范围内从他身边经过的只要穿着比较讲究,步态比较稳健的,几乎无一遗漏地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他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可以在同一个客户说话时,余光还能留意到其他路过的人,并把这些人逐渐聚集在一起听他讲,并快速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记下他们的电话。一些远处的人因为好奇,看到这边围了几个人,便也过来凑热闹。
活动结束后的统计中,两个站在展台后等客户的“幕后工作者”一人获取了2个潜在客户,另一人3个。而那位“雷达哥”一个人竟拿到了51个客户电话,等于前两个人一起参加10次活动,效率差距之大令人乍舌。
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在活动后分别与这3位同事交谈,不出所料,前两个人几乎像商量过一样,抱怨活动不好。当我问到哪里不好时,他们说“咨询的很少,好像没什么人对我们感兴趣,可能是旅游这个主题和银行关系不大的原因吧”。他俩的说法和感受,与“雷达哥”截然相反,后者感觉活动相当不错,并且,他有把握在接下来的一周中从这51个人中先挖掘出2~3人来开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众口一词的抱怨,也不要迷信自己未经实际调查的自以为是。在没有真正用力挤过一块海绵时,不要为里面有没有水的争论而浪费时间。所以,主管在活动现场,首先应该观察的,就是员工是否在疯狂营销,这体现在他们的眼神、步态、语言甚至呼吸等各个方面。
说到语言,不少人以为有较好的“营销话述”就可以应付,但在活动中应使用的语言是“活动话述”,不同于日常与客户交流所用的语言。很多人以为产品知识丰富就可以无往而不胜,陶醉于这些知识,把握不好度,在活动中花了很多时间与客户分享自己的博学,享受聊天带来的愉悦,却不知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流逝。
新客户拓展类的活动其实与客户创造了第一次面访的机会,目的是尽快获得客户的电话,达成下次碰面的初步意向,有什么话约在公司细讲。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讲了一堆软弱无力、可有可无的废话。当高手已经讲出“您联系方式还没留,写这里就可以了,我们有后续抽奖,中了给你电话”,并顺势递笔到客户手边时,那些人还在弱弱地说“您有兴趣吗?有的话可以留个电话”,结果必然门可罗雀,生意怎能不清淡。差异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们没有学会高效率办事的思路,因此讲不出高效率的语言。
在维护老客户的活动中,一些同事认为自己不一定需要出席,反正客户已经是自己的了,时间地点告诉他,由其自己去体验吧。如果我回答不对,你会想到什么?你以为我要说“这样会降低客户感受”对不对?只对了一小半,还有一个重要“红利”在后面。具体的事例,我们在下节中细讲。
活动后: 好戏在后头
好比激战之后打扫战场,活动完毕,第一件事当然是清理现场,带走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并将其他物品放回原位,特别是在与第三方合作的情况下,举手之劳的好习惯会给对方留下难忘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