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上的投资还只是开始,在野心勃勃的发展目标的驱使之下,他们还广纳贤才,根据许多高级猎头的回忆:“只要懂英语、在知名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做过,只要敢开价,狮王的人事部门就敢要!”他们还将管理总部搬到上海,租了当时最贵的写字楼,员工的待遇也是让其他公司的人羡慕嫉妒恨:“每天上海的星级宾馆的高级包间里面,10桌起码有8桌是狮王的员工在消费!”“公司开年会都是到澳大利亚,中层管理人员都一起坐飞机越洋飞行不说,会议期间打高尔夫、网球都成了标准配置!”在上海市场,狮王隆重推出自己的战略高档品牌——世好啤酒(Steinlager),并且迅速占领了上海高档啤酒市场。几年以后,形成了与百威、喜力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借着外企啤酒高档的形象,世好很快销售到了全国其他的大中城市,成为高档啤酒里的一匹黑马。
在资本市场狮王也是大刀阔斧,他们全资收购了位于江苏无锡的太湖水啤酒公司,将生意的版图迅速扩张到了苏南富庶的地区。
然而,事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就在投入巨资建立的啤酒厂竣工投产之际,市场的竞争之激烈、变化之迅速还是让天真烂漫的澳大利亚人看傻了眼!
百威不计成本的进攻和三得利的坚固防守,使得狮王在上海告急!由于来自常州天目湖啤酒的顽强阻击,无锡市场的北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三得利啤酒还迅速地进犯苏州、无锡市场。
销量没有达到预期,狮王的财务状况迅速亮起了红灯,不得不向投资者再次要钱以维持昂贵的日常运营,投资者这时才隐隐感觉大事不妙:“你们当初描绘的美好前景还历历在目,怎么这么快就变得举步维艰?”
于是,狮王中国的管理层不得不痛定思痛,撤回大部分的澳大利亚籍和英国籍高层管理人员,只保留一位英国籍的老外负责生产质量管理及工厂运营,还保留一位澳大利亚籍、财务出身的老外负责商务运营,除了市场营销部门由于品牌运作的需要还留有少量老外之外,其他全部本地化!
这样一来,由于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加上本地人员更熟悉中国市场的运作,市场的运作反而渐渐有所起色。到2003年初,狮王中国建立高端品牌立足上海市场,辐射苏南及全国大中城市;中档市场立足苏南,拓展常州、南京市场的生意格局,实现了现金流的收支平衡(Cash Breakeven)!为了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业绩,公司还特意邀请中层管理以上的员工到马来西亚召开年会以示庆祝!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际上、国内各大啤酒巨头来势汹汹的兼并,狮王啤酒也被日本麒麟集团全资收购。由于日本人在中国的啤酒市场也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资本,因此,虽然被收购,狮王公司无论是在澳洲本土还是中国市场的管理层都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只是在召开股东会议的时候,会挤进一堆黑压压穿着西服的日本投资人。同时,狮王中国也开始生产和销售日本的麒麟啤酒,在啤酒的品质管理方面,日本人跟德国人高度一致,坚决不允许本地化。因此,即便狮王中国也引进了麒麟品牌,但是对于公司生意的帮助还是杯水车薪。加上中国本地市场竞争的升级,狮王中国的生意又进入了下降的快车道!
在国际、国内啤酒大亨们的威逼利诱之下,狮王中国被迅速地出售。由于考虑到三得利在日本的竞争地位,麒麟的股东不希望出售给三得利,因此,几次三番的较量之后,英特布鲁和华润雪花就成了最终PK的两个买家。
刚刚开始,狮王中国的商务老大还信心满满,认为买家应该是英特布鲁无疑,因为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英特布鲁的实力和影响力更胜一筹,因此他对中国的管理团队说:“不用担心!你们的工作是有保障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最终的买家却居然是国内的啤酒老大——华润雪花!当这位商务老大得知该结果之后,不禁老泪纵横!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他在中国的日子的结束,当然啦,他后来回到澳大利亚之后,由于其在中国市场的商务管理经历,当上了狮王啤酒澳大利亚的老大(Managing Director)。他的确可以算是善良友好的澳大利亚人民的代表,对员工也是非常尊重和关爱,过年过节还给员工送礼物。当公司最后被卖掉的时候,他也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中国的员工争取最大的利益。记得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在上海外滩3号吃散伙饭的时候,他端上啤酒,真诚地感谢狮王中国管理层的辛勤工作,还很内疚地问大家狮王的这份工作是否是迄今为止最困难的工作。当然大伙也没有欺骗他,告诉他这份工作虽然困难,但是因为有这么好的老板与股东,已经很好了。
后面通过关键人物了解这笔收购的真正内幕,才知道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虽然英特布鲁和华润雪花出价都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当时华润雪花刚刚把哈尔滨啤酒转手高价卖给了百威的母公司,手中握有大量现金,加上其国企本质、外企头面的优势,就决定了华润雪花在支付条款上的优势——可以提前支付90%的交易款项!而英特布鲁虽然已经是世界老大的啤酒企业,但是上市公司的身份决定了只能按照市场规则出牌——签订协议后30%,开始交接后40%,交接完成之后40%的付款条件。更不凑巧的是,狮王澳大利亚的CEO将于2004年9月底退休!于是,于公于私,这个可恨的红鼻头的爱尔兰老头就顺理成章地把狮王中国的业务卖给了华润!
中国业务出售的消息一经公布,狮王澳大利亚的股票一度上了涨停板!
第三节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那些退出啤酒江湖的人物们
根据我们在序言里面的定义,所谓江湖人物者:由于有极高的天赋和运气,坐拥最高江湖地位,从而掌握大量资源,可以制定江湖规则,同时在江湖规则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甚至武力进行干涉,以维护其规则的绝对性与权威性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在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圈子,真正成为人物的人并不多,如不同动物种群里头的兽王,主动退出的不常见,因此,一旦被更强大的后来者打败赶走,其下场往往也相当凄惨。
啤酒江湖的人物指的是在啤酒行业里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人,由于啤酒行业的特殊性,啤酒江湖的人物们通常是各领风骚十几年。在一定时期呼风唤雨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离开战场,有被动离场者,也少有主动离场之人。通常与其他江湖不一样,在啤酒江湖混过的人物,通常积累了大量资源与人脉,因此,他们并不会由于退出啤酒江湖而真正隐退,往往是转战另外一个更大、更凶险的江湖。下面,我们分别以几个有代表性的啤酒江湖人物为例,讲述他们的江湖传说,看看他们的啤酒人生是如何精彩演绎的。
一、完美男人与成功逃顶的投资高手
在浙江西部的一个地方,由于地处四省交界处,因此,该地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连绵战火的洗礼之下,该地的人民也是颇有性格。相隔不到30公里的区域就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有的人崇尚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吃喝玩乐成为他们的生活主题;而与之相隔几片田地的另一群人却与之完全相反,他们享受挣钱的乐趣。
X君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企业家,并且是属于后者的性格,他为人十分低调,除了一台用于谈生意的奔驰400可以显示其有财力,其他完全看不出他有超过5亿的身家;江湖上的那些坏习惯他一样都不沾,除了应酬需要,偶尔喝喝自己品牌的啤酒。他的员工这样评价他:“他每天就是想着赚钱的事!”所以说,把他称为完美男人应该是没有争议的,说实话,我们还是从内心里很敬佩这样的人。
由于历史原因,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只是后来事业有成之后读了浙大的MBA。他是做技术出身,曾经在工厂里面负责电工工作,据说是他们家有一位上过清华的小弟到了加拿大,对比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很敏锐地发现了中国的商机,于是建议他和他当时还在政府从政的哥哥下海经商。经过周密的筹划和一系列的动作,他们很快把握了当时国企改革的机会,通过管理层持股,对原有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有效的改制,成功地实现了产权的有效变更。
他所选择的就是他们熟悉的国光啤酒厂。
有了这样的基础,一方面他开始运用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和管理天赋进行企业现代化管理改革,打破以前的大锅饭制度,实行浮动工资制度,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狠抓成本控制,用他的话说“发扬拧湿毛巾的精神!”很快,企业开始实现盈利,但是当时的市场上还有来自另外3家规模相当的本地啤酒厂的竞争,虽然是局部的竞争,但是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可小视。因为中国人民价格竞争的天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大家规模和品牌影响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降价是竞争取胜的关键。然而通过价格竞争所获得的胜利毕竟是暂时的,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大家都不赚钱!另外一方面,他开始发挥自己的资本运作能力,开始了地区范围内的兼并与收购,对当地政府而言,企业亏损也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因此,如果有人能够对分散的市场进行整合,政府自然也坐观其成;不然的话,企业亏损导致工人失业、失业工人影响社会安定,这种情形可是太糟糕了。
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当地银行也开了绿灯,乘着政策的东风,他边打边收,最后,整个地区的4家啤酒厂都归为其旗下,总体的产销规模接近10万吨。品牌主要以国光、吾得万、钱江源为主,产品规格达到300个以上,市场也开始向浙江东部和江西、福建扩张。
除了资本的运作之外,兼并与收购之后的关键环节——企业的整合也非常重要,他依靠自身管理队伍、吸收被兼并企业管理骨干,通过让高级管理层持股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管理队伍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扩大了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另外,他也发挥了自己善于用人的天赋,他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在不影响自身大的利益和大局的前提下,对下面每个管理成员的一些缺点也保持容忍的态度。对于当初在关键时刻帮助过他的某银行高管的小舅子,明明知道他在做生意上没有什么天赋,还是给足机会让他施展身手,即使被他搞得亏损,只要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还是给予了非常大度的包容。对于其他一起打拼过的人员,哪怕是来自被兼并企业的员工,他也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如果说要找他在用人方面的短处,那可能就是对新人的培养不够,他的团队成员普遍大龄,知识结构也比较狭窄,从而导致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
在资本与人才的支撑下,他的事业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啤酒的生意红火。同时他还开始投资生物化工、变压器、房地产等领域,建立了自己的集团化企业。
到了2005年,善于审时度势的他发现,啤酒江湖水太深,已经不是他这样的人物可以继续自在驰骋的市场了。另外,一个触动他的痛处是:由于工厂设备老化、管理能力有限,产品质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甚至到了被CCTV曝光的境地!于是他又开始发挥自己的资本运作能力,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买家,由于已经到了年产10万吨的规模,加上啤酒行业的整合还是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于是,通过温州同行业的渠道,最终选定了英博啤酒集团作为合适的买家。出价虽然不高,仅仅八千万而已,并且几乎是全部出售,包括生产设备、品牌及员工(工厂所属土地除外),但是老练世故的他提出了其他的附加条件,比如他必须作为第一大股东存在,英博集团必须协助他进行4个老厂的搬迁并且在当地建立一个20万吨的新啤酒厂等对他非常有利的条款。
由于出价不高,加上英博集团在浙江有发展壮大并且打通江西市场的企图,于是这笔交易于2006年9月顺利完成。
在他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下,新成立的合资公司虽然股东结构非常复杂,名义上有9个股东,但大家的合作却非常愉快。他充分利用年轻的总经理的激情与职业化技能,并且要求他的管理层大力支持新任总经理的工作。新任总经理由于是标准的职业经理人,因此也非常注意与他的沟通,同时由于他具有非常好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所以两人的合作非常成功,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成功地完成了3家旧厂的搬迁和1家年产20万吨规模的新啤酒厂的建设。市场方面,在保持生意规模增长的前提下,还成功地完成了品牌的整合与升级换代,与英博集团的管理的接轨也进行得比较顺利,为后面进一步融入英博大家庭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现在,他开始以杭州作为公司的管理总部,全面发展自己的其他核心业务,甚至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关系优势,在澳大利亚购买了红酒厂,在国内开发自己的红酒市场。当他发现国内乳品行业的机会之后,也决定利用澳大利亚的奶源优势,推出自己的进口奶粉产品。
总之,他成功地在啤酒江湖功成身退之后,并没有停下开拓的步伐,依旧保持着自己旺盛的战斗力,带领自己的一帮旧部,昂首阔步地向更大的梦想和目标迈进!用百威英博挑剔的前亚太区总裁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贴切:“他是我所见到的中国人里面难能可贵的具有真正企业家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