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起义军也铸过不少铜钱。刘福通、韩林儿领导的义军于1355年建都亳州,改元龙凤,铸有龙凤通宝;徐寿辉领导的义军于1351年建元治平,后来被他的部属陈友谅篡位。陈友谅先后铸有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和大义通宝,形制都不算好。占据江淮地区的张士诚于1354年建元天佑,铸有天佑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1年开始铸行大中通宝,1368年建元洪武后,又铸大中、洪武通宝五等钱,五等钱的重量依次从一钱到一两。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明王朝大力推行大明宝钞,铜钱禁止流通,铸钱也自然停止了。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永乐通宝铜钱,这种钱因故随铸随销,现在仅有一枚缺角三钱永乐存世。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宣德通宝,这种钱比较厚重,版别简单,很少混杂质量低劣的私铸钱。宣德通宝中有一种的“德”字中省去一横,属珍稀品。
弘治通宝的铸期和铸量情况都与宣德通宝相近,今不赘述。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是否铸过铜钱至今还悬而未决。
自嘉靖年起,铸钱量开始回升。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铸嘉靖通宝,仍采用洪武五等钱制。南京博物馆藏有一枚嘉靖通宝当十雕母大钱,铜色又黄又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铜雕母钱。所谓雕母钱指铸钱前先用铜、锡、铅、牙、木等材料雕成的第一枚钱币样品,又称祖钱、雕祖。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铸有隆庆通宝,这种钱铸量不多,但铸工精良,钱体厚重,钱文大方端正。
万历年间,铸钱权限下放,各地纷纷私铸铜钱,铜钱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而且铜钱的面文也由传统的楷书向不标准的仿宋体发展,钱文的书法艺术呈衰落趋势。
明熹宗(公元1621年)即位后铸有泰昌通宝,数量很少,版别却不少。其中有一种“泰”字左方少一点的叫做心泰泰昌,非常少见。
天启年间,全国的铸炉达156座之多,因而,天启钱的数量大,版别多。天启小平钱的背文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类是背有星、月、日及横划等标记;一类是纪重钱;还有一类背有户、工、新、镇等文字。天启时也铸有当二和当十钱,这种钱较小平钱要少得多。
崇祯时所铸钱也比较复杂。崇祯小平钱按背文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背有星、月、日、圈星等标记;第二类背有天干;第三类为纪重钱;第四类背有各种文字,多纪局名与地名。崇祯当二钱可分大小二型,大型的应属初铸品,背有星纹、二和监工等字;小型的与小平钱大小轻重相近,背有工二、局二、户二等字,其中大型户二钱极其罕见。
崇祯死后,在南方各地成立的各个南明政权也纷纷开炉铸钱。福王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铸有弘光通宝;浙江的鲁王政权铸有大明通宝;福建的唐王政权铸有隆武通宝;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
明末农民起义军也铸有一些铜钱。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铸有永昌钱;张献忠在四川的政权铸有欠顺通宝小平钱,后来还铸有西王赏功大钱。张献忠的后代还铸有兴朝通宝,这种钱存世不少。
清代钱币
清代的钱币铸量大、种类多。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关外建国,铸有汉文天命通宝及满文天命汗钱两种。这以后的皇太极铸有满文聪汗之钱背十一两大钱,面文的读法依次为左、上、下、右。背文左十、右一两。
入关后清王朝第一代皇帝顺治铸有顺治通宝。小平钱版别很多,有人将它们分作五类,这主要是根据背文的不同所分的类。
康熙在位61年,康熙通宝的铸量非常大,但类别却不如顺治的多,基本上只有背满文宝泉、宝源及背满汉文纪局名钱二类。后一类总共有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巩等二十一局,因为巩字局的钱极少,一般人如果把前二十局的钱收集全后就称全套了。另外,康熙宝泉局小平钱中有一种“熙”字左侧少一竖的称为罗汉钱,有关它的来历的传说非常多。背有左右“大清”二字及背龙纹的康熙钱铸量较少,有人推测是康熙六十大寿时所制的钱。康熙宝源局还铸有当十型大钱,存世奇少。
雍正钱的铸量少于康熙钱,并且背文一律采用满文纪局,存世有宝泉、宝源、宝浙、宝武、宝济、宝昌、宝苏、宝巩、宝河、宝云、宝南、宝晋、宝黔等十余种。
乾隆在位六十年(公元1736-1795),铜钱铸量极大,背文也用满文纪局,总共有宝泉、宝源、宝真、宝陕、宝福、宝浙、宝苏、宝武、宝昌、宝桂、宝广、宝云、宝南、宝川、宝晋、宝济、宝黔、宝台、宝伊、乌什、叶尔羌、阿克苏、喀什、库车等24局,其中宝台局和新疆各局铸量较少,另外其他各局的一些特殊品也较少。如宝福局有一种乾隆钱,背为满汉文福字或满文宝、汉文福字;再比如,阿克苏局有一种乾隆钱背有三角星或“九”字。
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铸钱质量继乾隆之后逐年下降。当时钱局有19局,大都是沿用乾隆时的旧局。
道光时的铸钱局与嘉庆时基本相同,仅比嘉庆时多出库车、宝新二局。道光通宝的质量和面文都非常差。
咸丰各省局大量铸钱,因而这时所铸钱种类多、版别杂,约在千种以上,集币爱好者对这一时代的钱表现出极大兴趣。我国货币文字自明代中叶以后已不再讲究书体雅俗,到咸丰时异军突起,钱文很多出自书法家的手笔,端庄俊逸。咸丰宝泉局铸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九种面值。宝源局咸丰钱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七种面值。宝直局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五种面值。宝蓟局有五种面值与宝直局相同,这一局铸钱较少。宝济局有小平、当十、当五十、当百四种面值。宝巩局有七种面值,与宝源局相同,其中当五百和当千的钱非常少。宝陕局有小平、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六种面值,当五百和当千二种是红铜铸成的,存世不多,凡是发现有黄铜铸的,都是伪品。宝河局的情况与宝陕局基本相同,只有小平铜钱很少见。宝德局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五种面值。宝川局有小平、当十、当五十、当百四种面值。宝武局五种面值与宝德局相同。宝东局有小平、当十两种面值,当十钱较少。宝黔局与宝东局相同。宝云局有小平、当十、当五十这么三种面值,当五十钱没有正式发行。宝桂与宝昌局的三种面值与宝云局相同。宝南局有小平和当五十两种面值,当五十的只见到过样钱、母钱,当时没有正式铸行。宝晋局有小平、当十两种面值。宝台、宝广局只见到有小平。宝漳局只见到有部颁样钱。宝福局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六种面值,铸量大、版别多。宝浙局铸有小平、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百七种面值。宝苏局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百七种面值,1984年在江苏省江阴县发现一枚特大型咸丰重宝,直径达22厘米,背满文宝苏二字,是我国最大的一枚钱。宝伊局有小平、当四、当十、当五十、当百五种面值。阿克苏局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五种面值。库车局有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四种面值。叶尔羌局有当十、当五十、当百三种面值,与喀什克尔局相同。宝迪局有当四、当八、当十、当八十四种面值。新疆各局的大钱都不多见,最高面额到百为止,凡见到当五百、当千的新疆咸丰钱都可定为伪品。
咸丰帝死后,曾一度改元祺祥(公元1861年),因而有少量祺祥钱传世。后来,西太后发动政变,改元同治,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铜钱铸量锐减。同治通宝除宝云、宝苏、宝浙、宝桂、宝州、宝昌、宝巩、宝泉外,其他局的制品少见。
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机制银铜币开始出现,方孔圆钱逐渐走向衰落,但光绪钱的种类、版别以及钱文的书法艺术都超过了康熙、乾隆盛世,这可谓回光返照。
少数民族货币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员的祖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历代民族经济发展和交流中,产生的用本民族的文字,或与汉文合璧铸造的货币,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是极罕见的珍稀品种。
这里所说的民族货币,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自己铸造,仅在本地区及其附近流通的货币。有的民族原铸有本民族文字的货币,后来深入腹地建立政权,又发行流通范围很广的货币,如契丹族的辽、党项族的西夏、蒙古族的元和女真族的金、后金和清,他们先后铸造的货币,便在叙述各朝代货币时,作一并介绍,不再在本章赘述。
少数民族的历史货币,流通范围有限,发行量不会很大,一般的铸造时间不长,而距今又年代久远,实物很少,而且多缺乏文字记载,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再则,古代民族文字和各民族现用文字距离很远,有的甚至成了死文字,非有深厚的古代民族文字和多种外文功底,才能问津。这里只能借用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作概括、简单的介绍。
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方便了西域各族与中原的连系。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部疆域的管理。在中西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上,不少古代民族铸造货币,以便与中亚、中原两方面的交换。西域地区的古代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种。
于阗汉文钱
于阗(今和田),是丝绸之路南道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政权。东汉明帝时,于阗广德王兼并了葱岭以东的13个小国,和鄯善一起,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二大势力。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古于阗遗址,先后出土了7枚长方孔的圆形钱币(6枚在英国大英博物馆,1枚藏斯德哥尔摩人类文化学博物馆)。钱文为汉文篆写的“于元”二字,于阗元钱的意思,重量在1.75克3.9克之间,个别一枚最小,重1.2克。
这7枚古于阗钱,被认为是铸于东汉时期古于阗的铜币。钱文用汉字,表明中原和于阗的关系极端紧密。
汉怯二体钱(和田马钱)
圆形无孔,一面是篆书汉文,另一面的中间是一匹马或一峰骆驼,周围一圈怯卢文,故称汉怯二体钱。因钱上有马(或骆驼),又多出土于和田(古于阗)一带,故俗称和田马钱。从旅顺博物馆收藏的11枚和田马钱看,钱分二级,一级直径1.7~2.2厘米,重2.08~5.13克,多数在3~4克之间。正面的中间一匹马,周围的文字是怯卢文,译成中文为“大王矩伽罗(王族姓氏)某(王的名字)王中之王”。背面是汉文“六铢钱”三字。
另一级的直径2.4厘米,重14.14克。面上图、文与上边的一样,背面中间一图形,四周为汉文“铜钱重廿四铢”。
和田马钱系用打压法制成。对铸行时间,中外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夏鼎先生认为,应在公元73年班超征服于阗后,至于阗停止使用怯卢文的三世纪末。马雍先生认为于阗发行汉法二体钱应在公元175年于阗王安国攻破拘弥,国势大振以后。
汉怯二体钱,从公元1874年被发现,到公元1925年出了352枚,只有12枚在中国的博物馆收藏,其他的分散在英国、印度和前苏联。公元1989年新疆安迪尔又出土了一枚,世界现存二体钱的总数成了353枚,我国目前已有13枚,可见甚珍贵。
汉龟二体钱
公元1928年以来,在新疆以库车为中心的地区,不断发现一种红铜方孔圆形小钱。公元1986年更在一个高台下的陶水管里,出土了一万多枚。研究者按其特点,把这些钱分作三大类:
一类钱面穿右“五”穿左“铢”,上个下O。有内外廓。直径1.8~2厘米,重1.6克2克。
第二类数量最多,面∈O,背五铢。有的面背都有内外廓,有的背无内廓。直径1.32厘米,重0.9~2.1克。
第三类面(∈O,光背。直径0.5~0.6厘米,重1.1克。
据辨认,面文是龟兹文,∈是50,O是个重量单位,50个O和汉文五铢相等,那么1个0就相当于中原的一。这是龟兹文和汉文一起铸于钱币上的五铢钱,称龟兹五铢,也称为汉龟二体钱。是公元三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古龟兹国的法定货币。龟兹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古老邦国,汉龟二体钱是龟兹与中原文化、经济交流的产物。和丝绸之路南道的汉亻去二体钱,南北相映成趣。
回鹘文铜钱和黑汗朝钱
回鹘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目前所见最早的回鹘钱,方孔圆形,直径2.3厘米。下面是回鹘文“有名望的、神圣的天可汗”,背文是“奉王命颁行”。
9世纪中叶,回鹘迁至高昌(今吐鲁番),以北庭为夏都,北庭即发现这枚铜钱的吉木萨尔。这枚钱币的铸造,流通时间,大概应该在9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上半纪。
高昌回鹘后期的铜币,在上海、天津各有一枚,直径2厘米,重2.3克。形式和上述的完全一样,只是背无文。
《宋史》中记载的黑汗朝钱币,圆形无孔,两面有打压阿拉伯文科斐体文字。正面意为“除了安拉别无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使者”,背面意为“寻求安拉保护者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有的背文是:‘苏莱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已见到的数据,这种钱的直径2.20~3.30厘米,重2.60~7.95克。这些钱出土的数量很多,范围包括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不少地方。专家们对这些钱的铸造者是谁,意见不一,但总的不超出11世纪。可汗用桃花石为号,突厥语桃花石是唐人子的意思。桃花石可汗即中国人王。
成吉思汗征服中亚以后,把次子察合台封于此。疆域包括今焉耆往西至伊犁河流域,博尔塔拉地区。汗国铸行的货币,有金、银、铜三种。银币是当地大量流通的传统货币。新疆年近年出土的察合台汗国银币,数量很大。公元1983.年博尔塔拉附近出土了34枚察合台银币,用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两面有阿拉伯文,正面意思是“除了安拉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背面为“布拉特城造此银币”。布拉特城在今博乐市境。
银币直径1.9~2.1厘米,重1.47~1.62克。形式是中亚一带的传统形式和制法。
钱作椭圆形,一头尖,故俗称桃仁钱。长径1.7~1.8厘米,短径约1.5厘米,厚0.4~0.5厘米,重6.3~8.2克。两面都有文字,有两种,一种面文是厄鲁特蒙古文“策妄”(策妄·阿喇布坦),一种面文是察台文“噶尔丹策零”,都是准噶尔汗的名字。背文为“叶尔羌铸造”。
据研究,这些钱铸于公元1700~1760年,铸地叶尔羌(今莎车)。是我国厄鲁特蒙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建立的准噶尔汗国的货币。
钱圆形方孔,直径2.3~2.4厘米。两面均有察台台文钱文,面文:“赛伊德哈孜热西丁汗”,背文“京城库车制造”。有的铸有回文纪年,标明是回历1281年(1864.7~1865.6)。公元1867年阿古柏攻克库车,杀死热西丁。
新疆境内的银币称天罡,始于阿古柏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