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问题最好是以确凿而又典型的事实作为根据,用正确而又充分的道理加以说明。这样做了,理论文章才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令人信服,使人接受。因此,我们要大量地占有材料,细致地加以选择。在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事实的针对性,鲜明性,充分性,要有多方面的材料,要用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的事实。这一方面,《给“溜”派人物画个像》(刊1977年12月29日军报)这篇文章,很有可取之处。“溜”派人物大致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文章列举了这种人物的六条“溜”状:一是故作镇静,给自己脸上贴金;二是装出一肚子委屈,一付可怜相;三是光摇头,不松口,死不认帐;四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戏法全在一个“变”字上;五是八方推诿,打太极拳;六是抛出别人,为自己“垫背”。文章运用这些概括性的事实,都很有典型性。比如,对证笔迹时,“溜”派人物故作惊讶地抵赖:“这是我写的吗?”读之如闻如其声,这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篇文章之所以收到这样的效果,就在于舍弃了“溜”派人物的一些无关紧要的表现,着重运用了最能反映这种人物的本质特征的事实。讲道理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把深刻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结合起来。既注意运用辩证逻辑,又注意运用形式逻辑,力求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说清问题。
分析问题要纵阐发,横论证。一个问题,从纵的方面把它分为几个阶段,从横的方面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角度,这样容易分析得细致深透。所谓“纵阐发”,就是联系所论问题的历史根源、产生背景、现实作用等等。例如,我们论述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性,可以回顾毛主席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贯教导,回顾我们党在作风方面的优良传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况,联系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以加深读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所谓“横论证”,有两种情况,一是构成这个问题应该包括哪些部分,一是说明这个问题可以选择哪些角度。比如分析下苦功学习的问题,这就可以从学习内容上必须读马列和毛主席的原着,在学习态度上必须持之以恒,在学习方法上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这三方面逐一论述。根据问题的内在联系分成几个部分,各个局部都讲透了,合起来问题的总体就讲清楚了。与这种写法不同,有的文章并不把问题分切开来,而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论证同一个问题。《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岂容篡改》(刊1976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的文章,运用的就是这一种方法。这篇文章,从所谓“没有文化”、“有觉悟”、“劳动者”等几个方面,痛快淋漓地驳斥了张春桥篡改毛主席教育方针的“宁要”、“不要”的谬论。围绕中心目标,几面开火,说明这种反动观点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都是荒唐透顶的。上面讲到的“横论证”的两种写法,在一篇具体文章里,采用哪一种为宜,要看内容而定。
全面分析问题之后,文章应该收束起来,简明扼要地做个结论,以加深读者的印象。结论既要恰当地概括正文的内容,又要在正文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结尾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总述论题,把全文的内容小结一下,使论题更加明确;另一种是发展论题,由认识讲到行动,或由眼前讲到长远,或由个别讲到普遍,对论题作进一步的引伸和扩大;还有一种是强调论题,用抒发感情、解释含意、描绘形象等手法,使论题更加突出、鲜明、有力。结尾是分析问题的最终结果,和全文要呼应为一体,它的写法应从具体文章的整个结构来作安排,不应作划一的规定。
以上着重谈的是评论文章如何“提出论点”和“分析问题”。这两点,是写好评论文章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要求,比如要有文采,适当运用形象思维,这也是理论文章力争达到的。天下文章千千万万,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写评论文章的一些基本要求还是要掌握的。下面列举几篇有代表性新闻评论的例文供参考。
《福建日报》社论
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
今天本报又公布了两个重要案件。坏人受到揭露处理,这很好。
有些问题群众看得很清楚,干部也有很多议论,问题的性质已经非常明白,但是就是处理不下去。而且长期处理不下去。为什么?
一是自己屁股有屎;二是派性作怪;三是软弱无能。
还有什么?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主要是这三条。
你这个单位的问题长期处理不下去,是什么原因,算哪一条,不妨想一想。
(作者项南原载1982年2月7日《福建日报》)
小评论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汪道衍
某县有个分房小组负责人,在分房会议上振振有词地讲:这次分房的原则是县委常委定的。分新房,就要交旧房,先交旧房钥匙,才能领取新房钥匙,等等。他的话还未讲完,人们就窃窃私议起来:“他自己没交旧房就住了新房,说一套做一套咋能服人啊!”原来,这位干部不但未交旧房,还在外单位又占了一套,加上县委分的一套,一家六口人就占了三套房。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可以见到: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结果就会导致“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场面。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叫台下做到的,台上的人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当他在台上讲的时候,就不仅难以制止台下讲他,而且有损于党的原则的严肃性。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
(原载1982年10月19日《四川日报》)
一事一议
每个座位都应是“爱心专座”
周运华
《襄樊日报》10月10日刊登了一名退休老人来信:该老人经常乘坐公交车接送孙子。在乘车过程中发现,不少公交车刚进站点,一些人就拼命往车上挤,去抢占座位。在车上,你就是站在“老弱病残孕专座”旁,也很少有年轻人主动让出座位。记者对读者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观察,发现多趟公交车存在着“爱心专座”被年轻乘客坐满的现象。
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当公交车进站时,乘客蜂拥上车,特别是年轻人抢坐“爱心专座”现象,造成一些老年人等(包括老幼病残孕)成为弱势者而站着。
在国外,“老弱病残孕”的座位是受法律保护的。德国法律规定:老弱病残孕乘坐公交车享有优先权。公交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座位是“老弱病残孕保留座”。这些座位即使空着,站着的青壮年一般也不去坐;即便坐了,一旦看到有老弱病残孕上车,必须赶紧起立让座。
在中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主动给老年人让座理所当然,社会更需要多对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加以关爱。
文明的城市需要文明的市民,文明的市民需要有文明的素质。其实,公交车上每一个座位应是“爱心专座”。尊重他人、体贴他人,不妨先从让座开始。
(转载2007年10月11日《襄樊日报》民生新闻版)
新华短评
不能简单地“一费”了之
新华社记者邱红杰丛峰朱建军
从去年秋季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推行的“一费制”收费办法,执行以来遇到的问题,受到在京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他们提出,“一费制”只是改革的开始,要真正把文件好事情办好,不能简单地“一费”了之,后面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改革到了今天,触及到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政策都难以再像过去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项改革方案的出台,往往意味着一个漫长曲折过程的开始。用代表委员们的话说,“现在改革啃的都是硬骨头!”
就拿“一费制”来说,它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收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收费总额,然后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主要目的是规范管理,减轻负担,治理乱收费,确保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但在实践中,不少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冒出了卷子费、课外读本费、饮水费,甚至还有改卷费、发电费、校牌费。有的地方把教学大纲规定的语文、数学等内容办成了收费兴趣班。有的地方把学校该办的事推给家长,指定作业本让家长去买。好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就这样走了样。
这些问题的出现,绝非只是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根源在体制。对“一费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仍要靠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建立起新的体制,形成新的机制,才能真正达到“一费”改革的初衷。
(新华社北京2005年3月11日电)
国际时评
美国人活在枪口下
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枪支最多的国家,几乎是人均一支,每年发生的枪杀事件达到100多万起。美国一次统计的结果让人震惊:自1996年以来,美国遭枪杀的人数高达34040人。
那么,美国人何以滥用枪械呢?首先,携带枪支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1796年,美国宪法明文规定:“人民有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枪支管理制法》,但各州还是各干各的。法律专家认为,这是美国频发枪杀案的根源。
其次,一些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对枪杀案的屡屡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全国枪械协会有多达300万个会员,一直在想尽办法阻挠国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
专家指出,在美国,要彻底消除“全民皆兵”的现状是不现实的。枪支泛滥,惨案不断仍将是美国社会见怪不怪的现象。
(2005年3月17日《襄樊晚报》综合)
4、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是人们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所写的心得、体会和感受。它是人们学习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文体,基本上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认真读懂原文,抓住一篇文章的中心和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写好一篇读后感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在写作过程中,紧扣原文中心,密切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与社会实际,着力写读了某一篇文章以后自己的感受,所受到的启迪,所引起的联想。这就要求作者围绕原文的精神实质,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出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方面,并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出真情实感,说出心里话。
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常常是采用论说文的三段式:开头——交代所读之文,概括原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正文——紧扣原文中心,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结尾——总结全文,扣上论点。
其开头方法,常见的有二种:
一是先引用格言、谚语等,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起所读之文,落到原文中心上。这种方法,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中心,领会文章的基本精神。例如:一九八0届高考语文作文答卷《读“画蛋”有感》(见1980年8月24日《光明日报》,作者:王延风)的开头: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这个开头,作者紧扣原文,把自己读《画蛋》所感,归纳概括成一句成语:“名师出高徒”,并把其分解为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二者缺一不可,最后用“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一句,落到所读之文上。这样,在文章一开头,就把这篇读后感的鲜明中心思想,即文章的总观点,简要扼要地提了出来,为正文说“感”,提供了充分的基础。这种开头方法,直截了当,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心,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
二是先交代所读之文,概括其原文内容,揭示题旨,然后引出了自己的感想。例如:马国征同志写的读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科学的春天》一文后,所写的体会文章《异想天开与实事求是》(见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阅读文选》高中部分),就是用的这种开头方法:
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科学的春天》,象一阵和煦的春风,打开了人们的心扉,启迪了人们的智慧,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同时也成为这位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给我们留下的一篇宝贵遗言。
“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这是多么精辟、深刻的理解,多么发人深思啊!
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不正是每一个革命青年也应具有的风格吗?
这篇读后感在一开头,就先交代了所读之文《科学的春天》,并在紧扣原文中心,用抒情笔调赞美原文发表的意义之后,引用郭老文章的语句,用反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鲜明的论题:“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正是每一个革命青年应该具有的风格。这样开头,不仅交代清楚,而且点明了题旨,增强了立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读后感正文的主要任务是:扣紧原文中心,联系实际(个人思想实际,或社会实际),对自己的感受展开有理有据的阐述。其主要写法,一般有二:
一是联系实际,列举典型事例,采用多方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体会。例如:前文提到的《异想天开与实事求是》一文,正文部分,在引用郭老的原文,总说“异想天开”、“幻想”在人类认识发展上的伟大意义之后,列举了屈原的《天问》,柳宗元的《天对》,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白居易的“上穷碧落下黄泉”,“排空驭气奔如电”,辛稼轩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等瑰丽奇特的诗篇中,所表露出来的电火行空,上天入海、宇宙航行,登临月球的许多憧憬,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的大量典型事例,证明了郭老的观点是无可置疑的。接着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异想天开和实事求是的对立统一关系,指明了解放思想冲破种种传统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敢于做我们的前人所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敢于攀登前人所没有攀登上的高峰之路,紧紧扣住了“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正是每个革命青年应该具有的风格的观点。
二是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列举具体事例,采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自己的感想加以阐述。例如:前面提到的《读“画蛋”有感》一文,在开头提出了总观点之后,于正文部分里,在先说了由于教之有方与学之不怠二者相结合,使达·芬奇后日成功之后,紧接着笔者联系自己学拉小提琴的具体实际,说明教之有方,随之从反面列举自己不愿拉空弦,一烦之下,一弓挑断了琴弦,不再学了的具体事例,说学小提琴因懈怠而没有成功。然后又从正面列举坚持写札记注意打好基础,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得出:有方+不怠=成功,而有方+懈怠=失败的公式,充分说明了“名师出高徒”的基本原因: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的总观点。
读后感的结尾,同一般的立论文章一样,常常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一、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这种方法,在于加强文章的号召力,激励读者奋发向上。例如:《异想天开与实事求是》一文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