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或沿岸带是海与陆地的相遇处,是每日潮水的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自然条件苛刻,常经受巨浪猛烈拍击,温度变化剧烈。这里生活着具有牢固吸附力和强的保护身体结构的动物,如海葵、藤壶、螺、石鳖、帽贝、双壳类、蟹类、棘皮动物,以及有吸盘的鳜虎鱼等。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潮间带的港湾或海滩上的一种特殊常绿林。那里风浪较平静,淤泥深厚,分布着相当丰富的动物种类,有多种甲壳动物如虾和蟹、软体动物、鱼类、海蛙、海蛇、多种水禽、鼠类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而奇特的生态系统。珊瑚礁也是沿岸带中的一种特殊环境,主要是由石珊瑚类的珊瑚骸骨形成,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海域,这里光线充足,食物和氧气丰富,还有众多的避敌藏身之所,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大多营固着生活。在其间自由游泳的类群主要是体色绚丽的珊瑚礁鱼类。
浅海带是由潮间带以远的但不超过200米等深线的海域,占海洋总面积的7.5%。这里由于光照、营养、氧气等生活条件充足,浮游生物生长旺盛,是海龟、海蛇、多种鲸类以及大多数海洋鱼类的理想居所,并因此成为大多数世界渔场的集中地。
远洋带是浅海带以外的海域,占海洋总面积的90%,绝大部分是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栖息地,水压巨大,终年黑暗,水温接近0℃,氧气和食物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苛刻。无脊椎动物的海绵动物、棘皮动物在这一区域占优势,还有一些特殊鱼类生存其间。
二、陆地景观
(一)茂密的森林
地球上森林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0%,那里是野生动物的家园,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寒带森林等类型。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典型的是在中美、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河流域,亚洲的马来半岛、南沙群岛等地。热带雨林地区没有四季变化,常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几乎天天都在下雨。在这种又湿又热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枝叶阔大,一年到头总有植物开花结果,因此成了各种野生动物的乐园。
热带雨林里的动物种类之多、类型之杂,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带都无法相比的。各种飞禽走兽包罗万象,有鹦鹉、蜂鸟、太阳鸟、吸血蝙蝠、孔雀,有大猩猩、树袋熊、食蚁兽、美洲豹、非洲象、亚洲象,还有鬣蜥、变色龙、大蟒和两栖类的树蛙、雨蛙、飞蛙等等,此外在地面上还活跃着大量的热带昆虫。热带雨林中动物的生命活动异常旺盛,不像高纬度地带的动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们一年到头都在活动,都在繁殖,没有冬眠与夏眠,也很少会有季节性迁移现象。
(贴士)
在雨林里,大多数动物不是在森林的地面上活动,而是在那些被树叶覆盖的地方活动,这样被树叶覆盖的地方,我们称为“伞盖”。“伞盖”可以距地面30米,由雨林树木层层叠叠的树枝和树叶组成。
温带森林地带生长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森林中耸立着高大的树木,富有灌木和林间空地,还有天然的野果,是野生动物理想的居所。温带森林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只有在夏季时树木才呈现出一片鲜绿,枝叶交织成荫,成为动物良好的藏身之所。一到冬季,则枝枯叶落,光秃透亮,林中一下子就变得寂静无声了。
温带森林地带的动物种类没有热带森林那样繁盛、加之生存环境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因此动物的生命活动也相应地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夏季动物种类比冬季要丰富得多,各种动物数量变化也很显著。许多动物种类,尤其是鸟类在冬季都要离开此地。而其他一些种类的动物,例如蝙蝠、刺猬、獾和熊等则会开始冬眠。
寒带森林主要以针叶林为主。针叶林是地球上占据面积最大的森林,分布在阔叶林的北端和内地大陆性气候较强的地方,呈带状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针叶林的北界就是森林的北界。针叶林里主要生长着常绿的针叶树木,如松树、杉树等树种,它们的叶子像针一样,在球果里结籽。这里的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湿润短暂。这里活跃着很多鸟类,如雷鸟、柳莺、杜鹃等,还有各种松鸡、熊等。到了冬季,森林被积雪覆盖,常可看见松鼠和狐狸在雪地里蹿来蹿去。
(二)辽阔的草原
草原是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从欧亚大陆黑海沿岸向东经中亚、蒙古至我国内蒙古和黄河中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草原带,北美洲中部、南美洲南部和非洲南部也有草原分布。
草原地带的气候介于荒漠和夏绿阔叶林地带的气候之间,夏季比较温暖,冬季比较寒冷,四季分明,季节更替频繁而鲜明。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多暴雨,所以高大的森林树木常遭暴雨袭击,无法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而低矮的草本植物则相当发达。
野马性情凶悍,人们很难接近它们。它们常常几十、上百只聚在一起,在草原上边吃边走。野马特别能喝水,早上和傍晚的时候,总是成群地到固定的水源去饮水。
狞猫生活在干燥炎热的非洲、中东和西南亚。它们的腿比较长,皮毛上没有斑点,耳朵尖上为黑色,并且耳朵可以自由转动。它们的胡须有着灵敏的触觉,对夜间的行走有所帮助。狞猫是捕鸟的高手,它们的反应很快,能够捕到低空飞行的小鸟。
草原犬鼠在草原上建造了大量的土墩,这就是它们的“房子”。每一所房子都带有卧室、浴室和育婴室,家家都有地下隧道相通,组成一个草原上的犬鼠城市。这座城市大约生活着4亿“居民”。
(三)干旱的荒漠
地球上的荒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沙漠地表覆盖着一层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厚厚的细沙,强大的风力不断地吹蚀地面,使沙漠地区的地貌发生急剧的变化。气候干燥是沙漠地区的特点,由于地表缺乏植被和水分,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夏季午间地面温度可高达60℃以上,夜间则下降到10℃以下。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除有不少沙漠动物在此繁衍生息之外,还有一些耐旱的半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此顽强地生存。
沙漠地带的动物,无论在种类上或是数量上,都较其他地区贫乏,并且都是一些适应荒漠环境的特殊种类。它们大多具有极强的耐旱能力,属于适应缺水环境的广适性类型。
沙漠地区的鸟类,如沙鸡、沙百灵、波斑鸠、漠莺和沙雀等,只在黎明或日落后的几个小时里活动,其他时候则躲在凉爽有阴影的地方避暑。这里的鸟类大多是留鸟,因为冬季少雪,比较容易找到食物。
各种地下穴居小兽——沙鼠、旱獭等是荒漠地带的主要“居民”。适应荒漠环境的大型有蹄类动物有野骆驼、野驴和野马,但数量不多,它们都能忍饥耐渴,适于长途旅行。这里的食肉类动物主要有沙狐、沙猫和羊猞猁等。此外,爬行类中的沙蜥、麻蜥和响尾蛇等在这里也很活跃。
角响尾蛇生活在沙漠中那些被风吹过的松沙地区。它靠一种奇特的横向伸缩的方式穿越沙漠,在寻找栖身之处或猎物时行动迅速。当角响尾蛇从沙地上穿过时,会留下其独有的一行行踪迹。
(四)陡峻的高山
高山环境的特点是地形陡峻、气压偏低、气温较低、雨水充足、天气变化无常,因此,植物生长期短,并且大都比较矮小,或在地面匍匐生长。高山的周围都是山谷,生活在高山上的动物,早已适应了高海拔、低气压的生活环境。当然,它们也适应了寒冷的气候,学会了一些御寒的方法。生活于高原山区地带的动物,都具有灵活敏捷的攀缘技术。
美洲有一种生活在高海拔地带的爬行动物,叫做滑喉蜥。滑喉蜥生活在洞穴里和灌木丛中,它可以自由出没于海拔2500米的高原地带。当它的体温下降至2.5℃时,还有足够的力量行走,但走得特别慢。等太阳一出来,它身体的颜色会立刻变暗,这样可以吸收最多的热量。等到它的体温达到20℃,就可以开始捕捉昆虫了。
高山上也有鸟类,分布于欧洲和亚洲高山地区的黄嘴鸦(与乌鸦是同类),生活于海拔8200米的高峰上,它会飞进登山运动员的帐篷里去寻找食物。最令人钦佩的是它们高超的飞行技巧,它们能从几百米的高处垂直落下,直到最后一刻才展开翅膀。
在青藏高原海拔6100米的山区常会看到牦牛,这是陆地上生活地点海拔最高的哺乳动物。那里的气温可低至零下40℃,为了抵抗寒冷,牦牛又密又长的毛下还长出了一层绒毛。西藏人驯化了牦牛,把它作为运载工具,因此,它被称为“高原之舟”。
秃鹫是大型猛禽,鹰科鸟类,栖息于高山裸岩上,多单独活动,主要以鸟兽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
(五)极地和冰原
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寒冷都是永恒的主题。漫长的极夜,狂暴的风雪,滴水成冰的极度寒冷,挑战着所有生物的生存极限。然而,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仍有不少不畏严寒的动物顽强地生存着。南极是一块孤立的陆地,地面上覆盖着平均深达2300米的冰块,除企鹅之外,陆地上的其他动物都无法在南极上生存。北极则是一片海洋,海面覆盖着厚达几米的浮冰。最北的地方是一块北极苔原,那里生活着好几十种陆地动物,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极地寒冷的气候。
企鹅是南极的代表,它是一种鸟类,但不会飞。企鹅长着一种特殊的羽毛,就像一件做工精细的“羽绒服”,即使气温下降到零下90℃,也不会使它失去保暖作用。而且,这件“羽绒服”还不怕水泡,企鹅在刺骨的海水里游泳时,也不会湿透。企鹅能在南极悠然自得地生活,并且不断地生儿育女,真可以说是个奇迹。
在加拿大、格陵兰岛等地分布的麝牛,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草动物。最大的麝牛长达2.45米,重300千克。爱斯基摩人称这种麝牛为“大胡子”。通常是20只左右的麝牛一起生活,它们永远也不会离开北极苔原,哪怕是在北极最寒冷的冬天,也是如此。那里的地衣、小草和小树木是它们仅有的食粮。
北极白熊是极地又一种耐寒动物,这种食肉性兽类,成年累月在海岸边猎取海豹为食。白熊能抵抗零下57℃的严寒,只有在天气极坏的情况下,或者是产仔时,才会躲进雪洞里去。
(贴士)
极地有永久冻土和短暂的夏季,仅生长地衣、苔藓和矮小灌木,动物种类贫乏。北极地带只有少数几种哺乳类,如驯鹿、北极狐、雪兔等,大陆冰原的边缘,有北极熊、海豹等。
(第四节)动物的地理分布
动物的种或其他分类类群,最初是从一个地点发生,然后由发生地点逐渐向四周扩展分布。由于陆地本身的地理特征阻隔,导致各种动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并不平均,相互相对隔离的不同大陆之间,野生动物的组成结构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世界陆地动物区系
陆地动物由于地理及其气候屏障而彼此隔开,分界明显。根据陆地脊椎动物的分布,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可划分为6个界,即古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东洋界、新热带界和澳洲界。无脊椎动物区系划分与上述区系划分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