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汉武帝时朝中重臣。他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公元前129,车骑将军卫青首次出征,率万骑出上谷郡击匈奴,直捣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龙城,取得胜利,汉武帝加封他为关内侯。元和二年春,卫青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卫青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卫青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卫青又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这一战给匈奴以沉重打击。漠北大战后卫青再未出征。
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在将士中威信很高,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死后,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霍去病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这首《少年行》道出了汉代战将霍去病的光辉历程。霍去病也是西汉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一生四次领兵出塞攻打匈奴,战场上勇猛无比。在军事指挥上,霍去病堪称一位军事天才,往往凭借战场上的直觉随机应变指挥战斗,闪电式行动更使他百战百胜,成为名扬后世的一代名将。霍去病对匈奴的胜利,在世界史上产生了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匈奴被汉军赶到欧洲,只得去进攻日耳曼人,日耳曼人被赶到多瑙河东岸,于是去进攻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是刘邦的孙子,汉武帝的叔叔。他生性好读书鼓琴,幕下有很多名人雅士,淮南因此成为当时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中国古代名著《淮南子》就是刘安和他的门客合力编撰而成的。刘安崇尚道教思想,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但刘安又不拘泥于此,他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刘安还礼贤下士,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他整理的淮南国泰民安,一派升平的气象。由于汉武帝奉行独尊儒术,刘安奉行的道家思想就受到排斥。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侵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李延年
李延年(?—约前90)是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县),曾担任乐府的协律都尉。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李延年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以“太监”名义在宫内管犬,其“性知音,善歌舞”,是著名的阉人歌唱家,颇受武帝器重,被封为乐府协律督尉。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他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品有《佳人曲》,还有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调,作为仪仗使用的军乐。
李广利
李广利是汉代音乐家李延年的弟弟,汉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就这样靠着裙带关系走上仕途。不久,李夫人病逝,汉武帝痛心不已,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好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便接踵而来。因李夫人只是侍妾,其兄弟最多能拜为将军,无功不能封侯。于是汉武帝就派李广利西征大宛夺取汗血宝马,盼望他能立功沙场,得以封侯,地位更尊贵。李广利第一次征讨大宛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归来时顺利带回了汗血宝马,被封为海西侯。公元前90年,匈奴大举进攻汉朝边境,汉武帝命李广利率大军出击匈奴。战争初期,李广利大败匈奴兵,汉军直追匈奴兵到范夫人城。这时候李广利的亲家刘屈髦获罪,李广利的妻儿们逮捕囚禁。当时局势动乱,李广利投降匈奴,因在匈奴极为富贵,被匈奴人卫律陷害身亡。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也以其坚贞不屈的气节名垂青史。和其他外交使节不同的是,苏武的经历充满了悲壮和苦难,这也正是他得以上榜的原因。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100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逼迫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匈奴人劝降不成,就把他独自一人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19年之久,始终守志不屈。公元前81年,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单于终于放回了苏武。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鸿雁传书的典故就来自苏武的事迹。
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和孔安国学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个地方,都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新复兴了被扼杀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在后世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影响很大。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出适合中国历史的官方哲学,对巩固汉代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狂人东方朔
东方朔(约前161—前87年)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为孤儿,有兄嫂抚养成人。汉武帝连续大规模征召贤能,东方朔应诏至长安上书自荐,优美的文采赢得汉武帝的赞赏,后被拜为太中大夫。后因小遗殿上,被免为庶人。东方朔多年伺封汉武帝左右,是汉武帝的“弄臣”,嫚嘲诙谐,调笑娱人,被武帝左右的侍臣称为“狂人”。他的滑稽狂放,诙谐多能,应对敏捷,也深得汉武帝欢心。东方朔不甘居俳优地位和“弄臣”处境,也曾多次直谏皇帝,他汰奢扰民,谏淫乱非礼和谏徇情废法等,受到后世的好评。在文学艺术方面,东方朔是一个多产而知名的作家,《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是他重要代表的作品。
后来居上
西汉武帝时期,有位名叫汲黯的人,他为人刚直,敢讲真话,为人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把一个郡治理得仅仅有条,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专管地方官吏的任免。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仁义之政,没等汉武帝说完话,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实行仁政,又是何苦呢?”一句话让汉武帝颜面大失,脸色大变,当时就宣布退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提心吊胆,害怕他因此得祸,汉武帝回宫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也未免太直了。从那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得到提升。以前比他职位低的人都当上了丞相、士大夫,他还在原地没有动。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就像码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听出来汲黯是在发牢骚,就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真是越来越离谱了!”
朱买臣羞妻
朱买臣早年贫困,以伐薪为生之余不忘发奋读书,经常“负薪高歌”。被当地的崔老相中,成为崔家上门女婿。崔老死去后,朱买臣仍一如既往伐薪、读书,年过40家里仍一贫如洗,妻子忍无可忍与他离异。后来朱买臣受到京城权贵严助的帮助,得到汉武帝的重用,拜为中大夫。朱买臣任会稽太守时,衣锦还乡。看到前妻和其丈夫在路边修路,就令夫妇二人坐上自己的官车,至会稽太守吃喝享受。前妻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月后上吊自杀。朱买臣给前妻丈夫钱,让他安葬了崔氏。之后一一报答了过去对自己有恩的人。后来朱买臣与朝中的张汤相互倾轧,结果张汤自杀,朱买臣被诛。
季布一诺千金
汉初大将季布为人正直又很讲信义。当时有位叫曹丘生的人,他专爱结交权贵。季布很瞧不起他,偶尔在朋友面前对曹丘生表示出反感和厌恶。因他们二人是同乡,曹丘生就一心想巴结他,特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帮自己给季布写信,以求结识。窦长君知道季布不喜欢他,因此劝曹丘生不要见季布。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只好为他写了推荐信。季布看到信后很不高兴,打算当面教训曹丘生。几天后,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季布一见曹丘生,就露出厌恶之情。曹丘生视而不见,仍是恭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说:“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是同乡,我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有什么不可吗?你又何必不愿见我呢?”季布听后很感动,原来自己这么受人敬重,是老乡宣扬的功劳啊。季布立刻改变了对曹丘生的态度,热情款待他。曹丘生临走时,还送季布许多礼物。后来曹丘生每到一地,更加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人们就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
黄香至孝天下无双
天下无双出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意思是说独一无二,天下没有第二个。湖北江夏有位名叫黄香的人,自幼母亲就去世了,和做小官员的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对父亲非常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暖热一些,再请父亲就寝。因此,父亲也更加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黄香后来做了官,任魏郡太守期间,当地遭到水灾,百姓们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挨饿受冻。黄香拿出了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黄香幼年勤奋好学,孝敬父亲,为官时又爱护百姓,博得了很多人的赞美。当时京城里流传着一句名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虞初
虞初作为小说家的代表,是西汉时期河南洛阳人。他的事迹大多已经散佚。根据《史记》、《汉志》记载,虞初在武帝的时候,曾经出任方士侍郎,因为穿着黄色官服,所以被称为黄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载他的功劳在于将小说汇编丛谈。据张衡的西京赋中记载:“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可见虞初在整编小说上的地位。虞初著有《虞初周说》,是将其所辑的小说进行汇编而得,由于此书篇目繁多,所以极易散失,故其书早早地就亡佚了。
扬雄
扬雄是西汉后期著名的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早年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辞赋为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晚年重新认识赋文体,认为赋的功能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他主张文学应该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种思想影响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另外,扬雄著的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他的《法言》、《太玄》等著作,在思想史上也很有价值。
冯嫽
冯嫽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杰出的女外交家。西汉时期,冯嫽以解忧公主侍女的身份做为陪嫁来到乌孙国(解忧是对外和亲公主中唯一的一位参与军国大事的一品夫人)。之后多次受命于西汉朝廷出使西域。冯嫽通晓古今,胆识过人,才干出众,在西域诸国享有一定的声望,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西汉政府共派出过十八任西域都护,从他们的政绩和功业来论,只有郑吉和段会宗能同冯嫽相媲美。因而,冯嫽在西域开拓疆土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意义重大。《汉书》虽然没为为冯嫽单独开篇立传,但从《西域传》中有关她的描写来看,也足以透视出她对西域的贡献。
王昭君
王昭君(前52年—?),名嫱,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昭君出塞”,为当时汉与匈奴之间结束战争,加强彼此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王昭君主动出塞和亲,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
赵飞燕
赵飞燕(前45—前1)名宜主,汉朝著名的舞蹈家,汉成帝的皇后,因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成帝赐名“飞燕”。赵飞燕腰骨纤细,身材苗条,跳舞时轻捷如燕。她擅长踽步,走起来如漂浮在舞池,“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可见她舞蹈功底深厚,并能控制呼吸起伏运动。传说她“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由此见她身飘轻轻已如高手轻功挥洒自如,轻盈飘逸。赵飞燕是真正的杨柳细腰,以高超的舞蹈表演征服了汉成帝,她精美绝伦的舞蹈技艺,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和赞叹。赵飞燕被称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舞蹈家。历代文人雅士创作了不少以赵飞燕为题材的诗歌、绘画、小说等文艺作品,赞赏她轻柔、飘逸的舞姿。
班捷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