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冬至时节,一夜大雪,将天童寺周围变成了银白的世界。密云悟禅师想到前不久寺里来的一位参学僧人,这样的天气,他住的小茅屋该有多么冷啊!于是,密云悟禅师吩咐侍者赶紧去送棉衣。
侍者来到僧人住的小屋,看到僧人正在打坐。侍者恭敬地施礼道:“密云悟禅师让我来给您送棉衣。”
那僧人却是动也不动,只说:“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
看到侍者又拿着棉衣回来,密云悟禅师很奇怪,问是怎么回事,侍者就把僧人的话重复了一遍。密云悟禅师说:“此僧似有悟处,但恐他还没有到火候,再考考他看!”便叮嘱侍者再去。”
那僧人见侍者又回来了,便说:“不是告诉你了吗,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
侍者便问:“你娘没生你以前,你穿什么衣服?”
僧人怔住了,当时哑口无言。侍者接着说:“密云悟禅师说了,你如果回答不上来,就请你努力参究。”
三年后,那僧人圆寂了,但一直没有回答密云悟禅师的问题。僧人的尸体火化的时候,留下了无数舍利,大家一时议论纷纷,都说这僧人已经得道,了不起。密云悟禅师却只是淡淡地说:“舍利十斛,不及转语一句!”
[禅中智慧]
鹦鹉学舌般得来的禅道总是似是而非。
14.城外草
慧忠是唐代的着名禅师,这一年10月中旬的一天,有几位座主来礼拜慧忠禅师。寒暄过后,慧忠禅师信口问道:“城外草作何色?“
座主回答:“作黄色。”
于是,慧忠禅师就把寺里的小沙弥叫来,问道:“城外草作何色?”
小沙弥不知老师问这个干什么,老实地回答:“作黄色。”
慧忠禅师回头便说:“座主解经解论,可是与这小子相比,见解有什么不同?”
几位座主一时无话可说,可是心里却是不服气的,便反过来问禅师:“城外草作何色?”
禅师不慌不忙地回答:“看见天上的鸟儿了吗?“
“禅师不要转移话题!“座主叫道,“愿禅师指教我们吧。”
听了这话,慧忠禅师叫道:“座主,向前来!”座主依言一时都向前来。
禅师见诸座主不能领会,就笑说:“诸座主请回,别日再来。”见禅师下了逐客令,诸座主默然告辞。
第二天,几位座主又来了,说:“愿禅师为我们开示。”
慧忠禅师说:“见就是见,若不见,纵然说得出,亦不得见。”
诸座主最后叹服地说:“我们跟随禅师参禅,还从未见过禅师如此的机辩。”
[禅中智慧]
禅,既不可执着于外相、语言,亦不可执着于分别心。
16.吃饱了的人
浮山法远禅师住在会圣岩时,受大阳警玄禅师之托,为其物色嗣法弟子。一天夜晚,法远梦见自己养了一只青色大鹰,觉得是个吉兆。第二天一早,义青正巧来到会圣岩,法远十分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要义青认真参究一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段因缘。
三年后,法远忽然问义青:“你还记得三年前我要你参的那段话吗?谈谈你的心得吧。”义青正要开口,法远急忙用手堵住他的嘴。义青一下子觉悟了,于是向法远施礼答谢。法远问:“你妙悟玄机了吗?”
义青答:“要有的话也早已吐出来了。”
法远的侍者在一旁说:“义青今天好像在病中出了一场大汗。”
义青瞪了他一眼,说:“闭上你的狗嘴。你再多说,我真的要吐了。”
此后义青又在法远门下学了三年,法远时常用曹洞宗的禅法开示他,义青都能契合无间。
一天,法远将大阳警玄的半身肖像、皮履、直裰交给义青,嘱托道:“你要继承大阳警玄的禅法,光大其禅风,不要在此地停留太长时间。你到圆通法秀禅师那里去吧。”
义青投奔圆通法秀后,并不参禅问道,每天只是蒙头大睡。
职事僧告诉法秀:“有个僧人总是白天睡觉,应该按院规处理。”
法秀问:“是谁?”
职事僧答:“义青上座。”
法秀说:“且慢处理,等我去问问。”
法秀带着柱杖走进僧堂,看见义青正在睡觉,于是用柱杖敲着禅床,呵斥道:“我这里可没有闲饭给你吃了以后睡大觉。”
义青揉着眼睛爬起来,问:“师父叫我干什么?”
法秀说:“为什么不去参禅?”
义青不动声色地说:“吃饱了的人对任何美味佳肴都不感兴趣。”
这是一句双关语,一是表明我并不是来吃闲饭的,二是暗示正等待应接禅机。
法秀立即回应:“无奈有些人就是不同意你的看法。”
义青说:“自性自知自用,原应依照本性行事。等到别人都同意,还有什么意思?”
法秀见义青机锋凌厉,不禁问道:“上座从什么地方来?”
义青答:“浮山法远禅师那里。”
一想到以不拘礼法而着称的法远禅师,法秀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么死皮赖脸。”于是两人握手相视而笑。
义青从此名震禅林。义青后住舒州投子山胜因院,世称“投子义青”。
[禅中智慧]
不拘泥于形式的人才是真正的禅者。
18.仙崖禅师劝架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扬起大嗓门嚷道:“你算什么丈夫?我的脂粉钱没有倒还罢了,连孩子上私塾的钱都拿不出来,你这个窝囊废,你还像个男人吗?”
丈夫见妻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辱骂自己,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按起袖子气愤地说:“泼妇!你骂,你再骂,我就打你!”
妻子横下了一条心:“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
仙崖禅师转身对过路行人大声吆喝道:“来看啊,快来看啊!看斗牛,要花钱;看斗蟋蟀、斗鸡都要花钱;现在看斗人,不要用花钱,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们来看啊!”
夫妻仍然继续吵架。
丈夫:“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人!”
妻子:“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说:“精彩极了,战争升级了,现在要杀人了,难得啊,快来看啊!”
一些路人实在看不下去,谴责道:“和尚!大声乱叫什么?夫妻吵架你不劝倒还罢了,也不该这样幸灾乐祸!好像你会从中得益似的!”
仙崖得意地说:“施主你算是说对了!我当然会得益。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路人生气地吼道:“真是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天下有你这样的和尚吗?你才应该早死呢!”
这边这么一闹,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地围上来听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见已经吸引了吵架两个人的注意力,才微笑着大声说道:“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就要说法了。”
其他的人也围过来听,仙崖禅师不慌不忙地说教道:“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溶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既然生活在一起,就是有缘,要做太阳,温暖别人;做柴火,成熟别人。希望贤夫妇要互相敬爱!”
夫妇俩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互相道歉,和和美美地回家去了。
[禅中智慧]
非常时刻,做好事不妨采取非常手段,只要最后能够达到效果!
19.一与二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教的道土和佛教的出家法师,时常辩论、斗法。
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说道:“你们佛教怎么样也比不上我们的道教。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心’,是‘一乘’,是‘一真法界’,‘一佛一如来’,也是‘一’,而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二’,比方‘乾坤’、‘阴阳’,这都是‘二’。可以说,‘二’胜过你们的‘一’,‘二’要比你们‘一’高明。”
法印禅师听后,像是不解地问道:“真的吗?你们的‘二’真能胜过‘一’吗?”
道士:“只要你说‘一’,我就能‘二’,一定能胜过你们。”
法印禅师就跷起了一条腿来,慢慢地说道:“我现在竖起了一条腿,你能把两条腿都跷起来吗?”
道士哑口无言了!
[禅中智慧]
凡事皆有例外,不可绝对而论。是人都知道,禅以刁钻古怪、机智幽默而着称,老道士真是自讨苦吃!
20.马祖吐痰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吐了一口痰,侍者见了很不以为然,责备道:“禅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刻又咳嗽了两声,然后反问侍者:“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请你告诉我,往哪里吐好呢?”
侍者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又有一次,马祖道一禅师样子很不高兴地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不解地问道:“老师,方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马祖禅师解释道:“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吐痰。”
侍者更加迷惑:“那一切都是修证的吉兆,可以说是好事,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禅师说:“对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对我而言却是很讨厌!”
侍者茫然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禅师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着眉摇摇头,说:“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理解啊。”
马祖禅师说:“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禅中智慧]
禅家认为,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
21.虱子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尹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都才华横溢,年轻气盛,经常谈学论道,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这天两人一起出去游玩,饿了找到一家小饭馆吃饭,刚好看到门外面走过一个乞丐,蓬头垢面,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
眼尖的苏东坡随口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
秦少游反驳道:“才不是呢,你错了!虱子不是从身上的污垢中长出来的,而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苏东坡不肯示弱,讥讽道:“你有什么证据呢?难道你家的棉絮长过虱子吗?”
秦少游生气地:“你真可恶!人家都说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就你这个傻瓜不知道!”
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去请他们共同的好朋友一佛印禅师做个公道,评论虱子是怎么生成的,并且规定,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
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已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对他们的要求一口答应。
两人都以为稳操胜算,心中窃喜,放心地等待评判的结果,想让对方请客摆酒席。
轮到禅师评断了,他不慌不忙地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现在,你们两个人都应该请客,谁先请?”
苏东坡和秦少游目瞪口呆,大呼上当。
[禅中智慧]
真英雄惺惺相惜,假英雄目中无人。
22.闲名
洞山禅师圆寂之前,四方信徒纷纷前来探望。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成一团。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禅中智慧]
功名是身外之物,得首高僧是不会受功名限制的,而他的意图便是警告他人,莫为名利所累。
23.装腔作势
证悟禅师前去拜见庵元禅师,闲谈中就提到了苏东坡的一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证悟禅师赞叹地说:“这首诗的前面两句,颇有气势,能达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他在禅理上一定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成就的。”
庵元禅师却说:“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证悟禅师道:“一溪声尽是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有一定的悟性,岂能作出这样的诗来?”
庵元禅师道:“他离道还很远呢!”
证悟禅师道:“是吗?你能否解释其中的道理呢?”
庵元禅师道:“你在这里住一晚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证悟回去,辗转反侧,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他站在窗边,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恍然大悟,写下一则偈语: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他拿着这个偈语去见庵元禅师,庵元禅师说道:“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只有悟才能够得到。”
[禅中智慧]
真正的领悟绝不会装腔作势。
24.不要动这个
一次,智常和尚带领几个徒弟到菜园割菜。他在一棵菜周围画了个圆圈,然后对僧徒们说:“你们无论如何不能动这个!”然后转身离去。
众徒弟把菜园里的菜几乎割光了,唯有那棵菜没有动。智常禅师回来看到那棵“安然无恙”的菜时,非常失望,感叹道:“我的弟子居然没有一个领会我的禅意的!”
“这个”是指地上的圈,而不是圈里的菜!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意思。
[禅中智慧]
人生的真谛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25.四面都是山
善静和尚二十七岁的时候,辞官出家为僧。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向他辞行。当然,下山是要等到禅师的批准的。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涵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
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
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父的旨意,于是笑着对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
僧人于是就来到元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父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两眼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
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禅中智慧]
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你自已是否有决心克服障碍。
26.与佛无缘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信徒爬到屋顶上避难,看着渐渐涨高最后终于淹到脚下的大水,信徒急忙祈求道:“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过了一会儿,有个人驾着一艘独木舟从旁边经过,那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我,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的。”
那人没办法,只好驾着独木舟走了。大水继续上涨,已高及腰部,信徒很着急,忙不迭地祈求着:“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这时,又来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方,他又拒绝说:“我不喜欢这艘船。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的。”
小船也只好抛下信徒而去。水已涨到胸部,信徒继续大喊:“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