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林禅师说罢,就毫无顾忌地前去接受屠夫的供养,回来后,禅师房间紧闭,不和人讲话,有一学僧几度去敲鹤林禅师的门。
鹤林禅师在房内问道:“谁啊?”
学僧回答道:“师父,是我。”
鹤林禅师应道:“不要说是你,就是佛祖也不能进来。”
学僧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连佛祖都不能进去呢?”
鹤林禅师答道:“因为这里已无空间给佛祖住宿了。”
学僧问道:“那么,你告诉我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我就不进去好了。”
鹤林禅师用非常慈悲的声音答道:“祖师西来意就是到屠夫家中应供。”
屠夫听后,又问道:“这种西来意,难道不怕人怀疑吗?”
鹤林禅师答道:“怀疑的事就是不怀疑,认识的事就是不认识。我这里没有怀疑的人,你要怀疑到别处去怀疑好了,因为我不肯定不怀疑的事物,不怀疑不肯定的事物。”
学僧终于省悟,在门外顶礼而去。
[禅中智慧]
鹤林禅师知道,屠夫所操的是杀业,他虔诚供养,这确实是佛心,一个证悟禅道的人,怎能不接受佛心呢?
44.焚书悟禅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的亲传法脉弟子,在禅宗也是很有名的。百丈有一位弟子香严智闲非常聪明,在百丈面前可以问一答十。
智闲禅师自从百丈人灭圆寂后,就跟随大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学禅。
有一天沩山对智闲说:“听说你在先师在世之时,口齿伶俐,师父问你一句,你能回答十句;问你十句,你能回答百句,但这只是你的小聪明。光凭这些佛学常识是没有什么用的。”
见智闲不服,沩山便问智闲:“父母未生以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平时只重视引经据典、考证东考证西、收集归纳及整理资料的智闲禅师,这时回答不出来了,只好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禅房,并且用尽所有的精力时间,翻遍了《大藏经》及禅宗祖师爷们所留下来的语录、公案之类书籍,最后连参考书都用上了,可就是找不到“本来面目”。于是智闲只好再回来找大师兄沩山请教。
沩山说:“我实在无可奉告。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你的话,那是我的东西,并不是你的东西。”
智闲一听大师兄说了这一番话,总觉得大师兄可能有意在隐瞒百丈先师所传给他的“正法眼藏”,于是在伤心及一气之下,就用一把火把自己身边多年以来塞满屋子的书籍、资料、文件统统烧掉了。然后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思考这个疑团。
有一天智闲在田园锄草,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喀嗒一声,智闲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他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师兄你实在大慈悲了,假如当初你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禅中智慧]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自我的本来面目。智闲因为发现了自我的本来面目而开悟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如何发现并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来。
45.一点烛光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在他七十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七十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一位得道禅师。
禅师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七十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禅师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禅师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禅师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禅师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禅中智慧]
古人云:“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才能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46.虎扑先低头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很好,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禅师一语道破天机,指出画像中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难怪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说教道:“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又如何更高?”
无德禅师随口说出一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众学僧顿时大悟。
[禅中智慧]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犹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最为相宜。
47.拨云见日
有一信徒问佛光禅师道:“经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不知百干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
佛光禅师说出一偈:“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此偈的意思是说,只因多了一片白云,归巢的鸟雀都迷了路,飞不回家了。因为供养诸佛,有了对象,反而迷失了自己;供养无心道人,乃以无分别而超越一切。百千诸佛,虽无过失,但无心道人,而能认识自己。
信徒又问道:“既是清净佛伽蓝,为何敲打鱼和鼓?”
佛光禅师仍用诗偈回答道:“直须打出青霄外,免见龙门点头人。”这意思是说,清净寺院道场,所以敲打木鱼、撞击皮鼓,完全别有深义。如敲木鱼,是因鱼在水中,从不闭眼,故以木鱼以示精进不懈;打鼓,只为消业增福。鱼鼓之声,上达云霄之外,何必还受轮回之苦?
信徒再问道:“在家既能学佛道,何必出家着僧装?”
佛光禅师还是用诗偈答道:“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这意思是说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终不比出家修行更能精专一致,孔雀的颜色虽然好看,终不比雁鸟能够高飞!
信徒心中的疑云终于被佛光禅师拂拭了。
[禅中智慧]
禅,有时不解释,有时就是解释,但都说些不相干的事。如果能于言外会意,则禅师们的一言一语,一动一静,就无不是禅了。
48.一切皆空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禅师:“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禅师:“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禅师:“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禅师:“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禅师:“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禅师:“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又如何妄语?”
道光禅师:“难道尘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禅师:“都是真的!”
道光禅师:“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禅师:“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明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禅中智慧]
出生做人,都不是为了来受苦,而是为了求得幸福。而为什么幸福总是短暂,痛苦总是不断。所有全人类都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因此,全人类有无同然,有为了有而苦,无为了无而苦。而所有人痛苦的根缘是什么?这正需要人自身去体会,渐渐悟出其理。否定痛苦,这样便渐渐地脱离痛苦,求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