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负重是一个丧葬习俗专有词,是指人死后抬棺材的一群人和将人埋葬的整个过程。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在具有几千年封建习俗的我国农村,死亡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死后,却要隆重地下葬。由此产生的一整套埋葬习俗,给我们许多的思考。
负重的班子,一般由十人组成,不是湾里的每个人都能参加负重队伍,只有具备了一定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我家凭易氏家族第七份嫡传掌门人的资格加入负重行列。父亲在世时,一应负重事宜都有父亲担承。自从父亲去世后,这项任务便落到了三弟万元的身上。他那时参加了工作,不仅是一名国家干部,而且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但农村的习俗也不能不讲,三弟刚参加负重时,年纪不大,许多规矩不熟悉,他只是打打下手,敲敲边鼓。主要的工作则由年纪大、资历深、懂套路的人掌作。
三弟第一次参加负重,是国志的父亲过世。三弟作为十人负重组的一员,参加了整个负重工作。在亡者尸骨未寒之际,他们进行了负重的第一道程序——入殓。首先由亡者家属将亡者扶起,脚下踩一把扫帚,面大门朝南坐着,由负重中会穿衣服的人替他穿上全新的衣服,叫装老衣服,又称寿衣。穿寿衣是一项功夫活,因为人死后身子逐渐变硬,不是那么灵活,而且还有许多禁忌,所以不是很容易穿的。装新完毕后,将亡者重新放回到门板上,头向大门脚向后门,头底下垫三片瓦,一则固定头部位置,二则谓亡者寿终正寝。亡者的下面,置一火盆,以方便前来吊唁的人焚烧纸钱,让亡者到冥府地狱永享富贵。亡者头旁点一盏长明灯,替亡者指光明路。值得注意的两点是,亡者脚踩的扫帚是除秽避邪之物,不可少;二是替亡者穿上衣的时候,要从内向外把亡者的手塞出去,切记不能从外拉亡者的手,迷信的说法,若是从外拉亡者的手,则此人就会跟亡者一齐去见阎王老爷。每一个新手参加负重时,年老的负重成员必须将这些入门知识逐一介绍,以便一代一代传承。
第二步是守夜。其意义是让亡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曹,或对死后还阳的人采取应急措施。负重的人员一般采取分班值守的办法,这样不至于大家都熬一夜。漫漫长夜,大家说些亡者生前的故事,讲点把与死亡有关的前朝后汉。后来时兴打麻将,这就让守夜的时光变得好过得多了。
第二天过了早,负重的人员就全体出动去打井。我们那儿俗称掘墓为打井。墓地,一般由“头”选定在亡者的责任田里,由道士用八卦仪测子午线,用两个木桩确定方向,然后大家一起开始按规定掘穴。尺寸是横三步竖七步,深度大约一米左右。掘到一半的时候,亡者家属就送来“接岸酒”(俗称心寒饭),向负重人员行磕头礼,对打井者进行慰劳,这是一种固定的仪式,负重人员吃罢酒菜,然后将剩下的饭菜分给看热闹的人吃,主要是给孩子们吃。饭菜不多,大家要抢。据说这种饭菜吃了可以壮胆健身,消灾灭病,使孩子们茁壮成长。因此我们小时候常常去抢心寒饭吃。然后大家接着打井。墓穴挖成功后,“头”就烧几捆纸钱,放一挂鞭炮,然后大家打道回府休息。
休息一会后,就接着举行第四套仪式——进材。进材,顾名思义,就是把亡者放进棺材。负重人员首先摆两张桌子在堂屋当中,把棺材安放在桌子上。棺材的大头正对大门口,桌子上摆满寿饼、纸钱、香烛、长明灯等。其他的人把一床棉絮剥去筋丝,铺到棺材里,用一床褥单盖好,用一条带子系住亡者的腰,然后两人抬头,六人搂腰,两人抱脚,将亡人放进棺材,一边放一边喊:“进材!进材!”围观的人也齐声附和。刚放妥帖,死者的亲戚六眷蜂拥而至,大放悲声,同时最后一次观瞻遗容。在震耳欲聋的哭喊声中,负重人员神情严肃,有条不紊地开展各自的工作。他们钉的钉棺材盖,绑的绑龙颈,撬的撬绳子,耕的耕堂屋。值得说明的是,耕堂屋并不是真耕,而是将犁围堂屋旋一圈,意为大发大旺。钉棺盖的人口中要连说莫怪莫怪,以免遭亡者忌恨。各事齐备后,由道士一锤打破寿饼碗,大家发一声吼,抬起棺材朝外走。棺材是湿松做的,很沉;亡者又是个大胖子,少说也有三五百斤,这就苦了抬龙头的。十个负重的人中,三弟最年轻,身材又高,就成了抬龙头的人。他想推也推不脱,想跑也跑不掉,直压得他眼冒金星,虚汗直流。好在走出村后,就要歇下来绑边杠,这时龙头基本上悬了空,只起个调头控尾的作用,三弟才如释重负。
边杠绑好后,就要重新上路。开路的在前面用纸灰撒路,由女客和小孩高举的花圈队伍随后,扶山的一字儿排在负重人员的左边,随着一声猛喝,负重人员重新抬起棺材,两条板凳齐倒,两边哀乐齐奏,鞭炮轰鸣,送葬的队伍缓缓地由南向北行进。行进过程中,由抬龙尾的人吆号子,其除的人附和:“哎!伙计们呀,喔嗬……”粗犷的吼声,可能是为了驱赶恐惧,也可能是为了证明生者的雄壮,抑或是为了制造死亡的隆重和神秘气氛。这吼声如此三四次,震撼人的心灵。快到墓地附近,大家连声发喊,速度由慢到快,以致飞跑,这叫抢山,或叫冲山,是负重的高潮。冲山的时候,大家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按我们老家的习俗,冲山时谁跌倒了谁就活不长了。因此,大家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决不让任何人跌倒。冲山时,若棺材正对墓穴,说明冲山成功。然后卸下龙绳,负重人员徐徐地将棺材放下墓底,由亡者的儿子向所有负重人员行九叩十八拜大礼。各种礼节完毕后,由负重人员开始回土。同时将花圈按亲疏远近的次序插好,整个负重活动就算完毕。
整个负重的过程,从人死后的那一时刻开始,负重人员就会接到通知开始工作。他们在亡者家吃饭喝酒不下十次,可谓铺张。而且每桌负重人员必坐首席,可谓至尊。过去的农村,贫困无比,参加负重工作,至少可以有好吃好喝,所以那些年纪大的负重人员每次都是精神矍铄,斗志旺盛。晚上打一晚上麻将,白天打井也很下力。但三弟每次负重完毕,都腰酸背痛,疲劳不堪。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和共产党员,他觉得负重这种旧俗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他为自己和所有负重人员感到可悲。随着丧葬制度的改革,现在农村也基本实行火葬,土葬越来越少,因此伴随着土葬的负重习俗,也必将随着土葬的消亡而成为历史。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