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正准备咧嘴哭,他的父亲站在旁边严厉地说:“快站起来,是你自己跌倒的,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小孩抬头看了看他父亲严肃的面孔,只好噘着粉嘟嘟的小嘴委屈地从地上缓缓地爬了起来。这个时候,他的父亲才蹲下去,看了看小家伙的膝盖和小手,见没什么大碍,便怜爱地将小家伙身上的尘土拍打干净,牵着儿子的小手继续朝前走去。没走多远,那小孩便又蹦又跳的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小孩跌倒了,父母亲会立刻跑过去,心疼地将其抱起来,嘴里反复地念叨:伤着了没有,伤着了没有!而这个时候小孩本来没什么也会撒娇嚎啕大哭起来。
人生既短暂又漫长,在人生路上难免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难免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勇往直前,认真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从失败的地方爬起来,继续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这个道理谁都懂,但要渗透到生活当中却不是一件易事。
一个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大人呢?如果我们养成那种跌倒了就希望别人扶住,犯错了就找借口的习惯,那么我们的人生只能处于一种跌倒的状态了。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好好地进行一番反思,并且在反思中,认真地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够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再以同样的方式“原地摔跤”重蹈覆辙。所以,对于跌倒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应该好好自我反省,找出原因,自我改正。
法国一家汽车制造公司的老板在对众多应聘者进行面试时,只问了一个问题:以往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在获悉大多数应聘者都是一贯正确时,他却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倒霉蛋”,理由是:“我不要20年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需要的人才,是他犯过无数次错误,但每次都能及时吸取教训、立即改正。”
李开复上大学时,电子游戏只是简单地打太空人。为了打到第一名,他每周花在打游戏上的时间最少有10个小时。这个游戏很快就没有了挑战性。不久,餐厅里新添的两台机器带来了新的挑战,于是,李开复又花更多的时间去打游戏。终于有一天,李开复对自己说,太不像话了。他找到一个新的项目——打桥牌,取代了打游戏。
“桥牌好啊,可以建立团队合作,不会变成呆板的机器。”他说。结果,1个星期10个小时的电子游戏变成50个小时的桥牌。结果就是:大一上学期,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成绩单亮起了红灯:3.5分。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他的两门功课面临着不及格的危险。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学生在大一时的成绩这么糟糕。于是,李开复对自己做出承诺,每个学期的成绩要3.75分,每天功课做完再去打桥牌。李开复履行了对自己的承诺,他大学最后3年的成绩比大一好了很多。
或许是因为曾有这段独特的经历,李开复建议大学生多犯错,以便提升自己的能力。
你可以犯错,最重要的是,你要在磕磕碰碰中,吃一堑、长一智,而不是反复栽在同一个坑里。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发起美丽的浪花。”正视挫折还应克服一种错误倾向,这就是把挫折简单归结为命运不好,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
挫折虽然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正是由于挫折和失败,才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才能努力地去寻找通向成功之路。失败是成功之母。聪明的人跌倒了,会反思自己跌倒的原因,愚蠢的人只会抱怨,把挫折当成生命中不可逾越的沟壑,抱怨上帝不公,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在美国,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当他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的时候,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
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认真画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为自己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一一拜访。但第一遍下来,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面对拒绝,这个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在第二轮的拜访中,拒绝他的仍是500家。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个年轻人咬牙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个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名叫《洛奇》。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史泰龙。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史泰龙在先后共计1849次碰壁面前,没有打退堂鼓,继续坚持不懈,终于在第1850次获得了成功。
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的东西,可能大部分都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不完美的。在这样的一生里,能够从一而终者寥寥无几。我所说的从一而终,并不是要求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而是说自己想做而又能够坚持做到最后。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是我们暂时不能解决的,往往也就阻止了我们前行的步伐。当没有把事情做成功的时候,我们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认为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够成功。当别人通过努力,最终做成了,我们还只是认为他们是运气好而已。如果我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只能每天在最底层生活。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忙忙碌碌地过了一生,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其实人们的忙只有两种而已: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很多的人在忙着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直到我们即将走进坟墓的时候,才会很无奈地说:我一生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不在困难面前找借口,勇敢地直面困难,督促自己迅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避免这些困难成为限制自身发展的终身困境。
发明大王爱迪生可以为自己找出十几种借口,从而彻底屈从于艰难的处境: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身体有缺陷,患有永久性耳聋;生活窘迫,没有足够的资金从事试验,等等。但爱迪生从来没有为这些困难找过任何借口,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研制灯泡的过程中,他遭受了上百次的失败,但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把人类带入了光明的世界。
在他之前,很多科学家都未能研制出能持续发光的电灯,爱迪生认真总结了前人失败的经验后,拟定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对1600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进行逐一的试验,同时改进了抽真空设备,提高了灯泡内的真空度,终于在1879年发明出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电灯。此后,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对6000多种纤维进行了逐一试验,直到找出新的发光体,才彻底解决了灯泡寿命短的问题。
爱迪生一生总共创造了上千项发明,单就电灯一项发明,他就做了几千次的试验,每一次试验都是对上一次所犯错误的改正,即使还是没找到成功的方法,但至少又获得一次失败的经验。1880年,连跟随爱迪生多年的助手都要放弃了,他还在不懈地努力。在爱迪生的人生中,没有借口这个概念,试验失败了,就认真研究问题,在下一次试验中避免此类问题,长此以往,他才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找借口是世界最容易办到的事情之一,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找到很多的借口去自我安慰,掩饰自己的过错。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这样,有的人常常把“拖延时间”归咎于外界因素,总是要去找一些敷衍上司或者其他人的借口,其实这些人最终是在敷衍自己。拖延时间的是自己,由此而受害的必然也是自己。
我们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或不容易完成的事情时,就很习惯地替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这种情况下工作要么无法按时完成,或者根本就没有完成。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借口却让我们忘却了自己的责任,使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全力以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难以克服的习惯,一旦有了困难就替自己找借口。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