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总是跌宕起伏,平淡的生活不会是永久的,只有内心怀有淡然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才能使我们在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欢乐和成功给予的那份慰藉中,谱写出生命中最璀璨辉煌的乐章。
淡然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明悟的感觉。淡然为人,才能活出自我,淡看人生,才能心宽处世,才能把自己的本色演绎得精彩。
淡看人生、心宽处世,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尘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休闲;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从容;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
居里夫人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只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儿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5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闻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并不在意这些。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
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获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诺贝尔奖:长女伊伦娜是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是音乐家、传记作家,其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荣获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淡然处世、冷对人生、得而不喜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
淡然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只有将自身的修养修炼到了一定阶段,才能产生淡然并且拥有淡然。拥有了淡然,也就拥有了风度,就不会屈服于寂寞,成为寂寞的俘虏。淡然是一种气质和内涵,世人应该拥有的是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潮涨潮落要坦然处之。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活得更潇洒一些,轻松一些,快乐一些,但终究是不能如愿。最后是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就是因为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些东西就是功名利禄。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功名利禄是我们活着的最大的人生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似乎功名越厚人生也越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个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就无法自在与逍遥了。没有功名利禄,便想得到功名利禄,待得到以后又害怕会一时化为泡影,宝贵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还有时间去品尝人生的甘美滋味呢?
有些人认为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和幸福,却不知道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很多痛苦。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他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他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他们溜须拍马、玩阴谋、耍诡计;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最后,纵然财运亨通,有了功名,但早已筋疲力尽,呕心沥血。其实,人生之乐,不在于高官厚禄,不在于锦衣玉食,而在于平淡中的真实。
有一次,亨利·福特到英格兰去。在机场问讯处他要找当地最便宜的旅馆。接待员看了看他——这是张著名的脸,全世界都知道亨利·福特。
就在前一天,报纸上还有他的大幅照片说他要来了。现在他在这儿,穿着一件像他一样老的外套,要最便宜的旅馆。接待员说:“要是我没搞错的话,您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我记得很清楚,我看到过您的照片。”
享利·福特说:“是的。”这使接待员非常疑惑,他说:“您穿着一件看起来像你一样老的外套,要最便宜的旅馆。我曾见过您的儿子上这儿来,他总是询问最好的旅馆,穿最好的衣服。”
亨利·福特说:“是啊,我儿子是好出风头的,他还没适应生活。对我而言,没必要住在昂贵的旅馆里,我在哪儿都是亨利·福特。即便是住在最便宜的旅馆里,我也是亨利·福特,这没什么两样。这件外套,是的,这是我父亲的,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不需要新衣服。我是亨利·福特,不管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即使我赤裸裸地站着,我也是亨利·福特,这根本没关系。”
许多人总是想,要是能出名该多好啊,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钩心斗角,甚至朋友反目为仇,兄弟自相残杀。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有了名气,必然要受到一些非难和妒忌,这样心理就要承受比出名前大得多的来自外界的精神压力。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人缺乏冷静的心态,就很容易凭借虚名而忘乎所以,骄傲自大,不再做进一步的努力,这就注定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说虚名害人,不可追逐,而智者总是有笑对虚名的勇气和胸怀,不受它的诱惑,脚踏实地地工作,力求不使自己背上功名沉重的思想包袱。
行走于世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功名和虚荣,便拥有了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因为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善于忍耐,不追求虚名,就能够获得他人真正的赏识和敬佩。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这世间的万物都像流水一样,没有一个是静止不变的,得失既是永恒的,也是易变的。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回报越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人处,即是为己处”,说得就是这道理。不劳而获是只能在幻想与童话中存在的,在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里,叫声“芝麻开门”就可得到无尽财富,但是,在现实的人生中,这不过是存于人们幻想之中的“天方夜谭”而已。
人生有许多虚浮之事,我们难免被这些虚浮的东西所蒙蔽、诱惑,名、利皆是如此。虚名虽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上的满足感,但它是人世间各种矛盾、中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虚名本身不仅毫无价值和意义,而且害人不浅。
在名利场上,得失的对比似乎特别的明显。然而归根到底,得与失两者总是相互转化的,得到常常意味着失去,失去也可能意味着得到,甚至得失的不仅是名利,还有很多更重要、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在形式上放弃它,反而能够永久地真正拥有。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
有不少人生旅途一帆风顺,断无生计之忧与养家糊口之虑,但他们仍在喊“活得累”,他们的“累”除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外,主观上主要是欲望之累。
有道是欲壑难填。一般经常说自己活的很累的人,都与自己的极高的欲望有关。有些人比下有余,却总想着比上不足,于是便生出许多不满足:官不够大,钱不够多,而这些不满足不是转化为积极上进、参与竞争的动力,而是怨天尤人。在这种精神状态的支配下,当然不会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于是只有叹息活得累了。财富、地位等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幸福之门能否打开,要看我们是否拿对了钥匙。
从前,有个非常有钱却很吝啬的贵族,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发财,但是如果让他为别人花一个小钱,他都会非常不高兴。大家全都管他叫吝啬鬼。而这个吝啬鬼最发愁的是明天赚不到大钱,最担忧的是子孙将来守不住他的财产。这些忧愁常常搅得他吃不香睡不着。
一天,都城来了一个修道的圣人。很快百姓就传开了:说这个圣人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任何愿望。贵族一听,高兴坏了,心说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他立即来到圣人住的庙里,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圣人。圣人说:“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不过有一个条件。”贵族吓了一大跳,怀疑;圣人是想叫他施舍财物,可他又想,自己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管他是什么要求呢!一咬牙说出了平生从来没说过的话:“什么条件?圣人啊,请说吧,我一定会照办的。”
圣人说:“你家旁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母女俩。明天你给她们送一点粮食去。”贵族心想,这比起他要实现的最大愿望,简直算不上什么,于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他拿着一小袋粮食来到那户人家里的时候,那母女俩正快快乐乐地忙着干活。他对母女俩说:“请收下这点儿粮食吧,这样你们就有吃的了。”那母亲说:“谢谢你,今天我们有粮食吃,我们不要,你拿回去吧!”贵族说:“过了今天,还有明天,你们留着明天吃吧!”那母亲却坦然地说:“明天的事我们不担心,我们从不为明天的事情发愁,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不会让我们饿死的!”说完又埋头干活去了。
听了这话,贵族先是惊愕,接着似乎恍然觉悟。他感到无地自容,赶快离开穷人家,来到圣人那里,非常恭谨地行了个礼,说:“圣人啊,我感谢您满足了我的最大愿望,是您给了我幸福的钥匙,说真的,不知足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永远不会找到幸福的。”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他要是不知足,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他要是知足,幸福就会不请自到。
贵族一直在找幸福,他以为幸福的钥匙在圣人手中,没想到这把钥匙竟在穷邻居那里。他从穷邻居的言谈中悟到了幸福的真谛——珍惜所拥有的,不去奢求那些遥不可及的或者本不属于你的。
说起范蠡来大家肯定不陌生,他是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大家对于他先派西施去吴国使美人计迷惑吴王夫差,在越国复果以后功成身退的故事应该说是耳熟能详的,而且他最后走的时候还带走了大美女西施,更加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但是关于他之后做生意很厉害,被称为“陶朱公”的故事知道的就少了,知道他“三聚三散”的故事的人就更少了,以下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范蠡“三局三散”的故事。
首先说一聚一散,这个大家知道的比较清楚了,就是范蠡苦心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二十年的时间苦心谋划,最终使越国打败了吴国。然后范蠡毅然的辞书一封,放弃了越王勾践给他的高官厚禄,只带了他自己的金银珠宝和大美女西施隐居的故事。
二聚二散是指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以后再发生的故事。他在那段时间里面更改了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没过几年就累积了数十万的财产。齐国的人知道这件事时候很仰慕他的才能,而且由于他的人品也很好,所以被齐国的人们认为是贤人,于是就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范蠡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没有很开心,反而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慕尊名,不详。”于是他就归还了齐国的相印,把自己的数十万财产分给齐国的乡亲和他的朋友,与他的家人“闲行而去”,达到了“二聚二散”。
所谓的三聚三散,是指当他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的时候,观察到这里是一个交通要道,就用他的聪明才智分析出这里有很好的贸易前景,可以很快致富,所以就自称“陶朱公”并且留在了这个地方。他们父子在“陶”这个地方里又从农耕畜牧开始,抓住时机从事商品贸易,薄利多销,时间不长就又积聚起了一大笔财富。再后来,他老婆给她生了二儿子和小儿子,他的二儿子长大以后因为杀人而被关在楚国,范蠡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难过,但是又在心里面觉得隐隐有一丝救他儿子的希望,于是对他的家人说:“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于是他让他的小儿子带上黄金千两去就他的二儿子,装了整整一牛车。但是很可惜,由于他大儿子的失误,他的二儿子最后并没有被救出来,但是他也达到了“三聚三散”的境界。
这就是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传奇式人物,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白手起家,创造出惊人了财富和取得惊人的成就,无疑是漫漫历史长河中让人景仰的一个英雄人物。
范蠡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始终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这是他一辈子可以得到幸福和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应该学范蠡那样,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样才能最终得到幸福,要记住——活在当下就是禅。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而机会稍纵即逝;贪欲不仅让人无法得到更多,甚至连本可以得到的也将失去。
曾有一个贪心的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儿领地。首领说:“你从这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目标之间的地就都是你的了。”太阳落山了,地主也没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如果地主没有贪心那就不会失去得到一块土地的机会,更不会把自己的性命给丢了。
有位男士在结婚前买了一套新房,房子面积不算大,大约80多平方米,装修也很简单,没花多少钱。根据他的收入,这样的面积和装修是合理的。如果贪图奢侈,买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做豪华装修,那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必须有节制地消费,有计划地还房款,生活将不再从容。这位男士说住进新房后感到很满足,他不会羡慕别人面积更大装修更漂亮的房子,更不会羡慕有钱人的豪华别墅,因为那样会使他一辈子都不快乐。
人生在世,功名利禄和家财万贯都只不过是身外之物,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只有在这些诱惑面前保持头脑清醒,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然而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不知进退,所以在历史上才有了很多“鸟尽弓藏”和“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