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本来是武帝的曾孙子、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小时候因为受卫太子刘据巫蛊案的牵连,被关在长安的监狱里。当时丙吉正好负责审理这个案子,他深知朝廷的利害相争,也相信这个案子定有隐情,于是将皇曾孙特别照顾起来,派了几名女犯人专门哺育他。汉武帝病了,一些方士便蛊惑道:长安监狱里有天子气。那还得了,汉武帝就想着长命百岁,所以才天天吃丹药。于是汉武帝立刻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全部处死,刀锋直指皇曾孙。使者夜间到监狱,被丙吉挡在门外。他说,无辜的人尚且不应该被杀,何况皇曾孙呢?有宰相阻拦,一行人暂且作罢。
等到天亮,使者回去向武帝复命。武帝此时已经过了心血来潮的那股劲儿,听说丙吉这样做的理由,也就不追究了,并且大赦天下。皇曾孙这才算保住了性命。
宣帝即位后,并不知道丙吉保全过自己的性命。丙吉自己也从未提起。后来有一个宫廷里参与此事的婢女,把这事讲了出去,宣帝这才知道丙吉曾经违抗皇帝旨意,对自己有过这样的大恩。历史上评价丙吉,说他“为人深厚,不伐善”,意思是甘当“无名英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丙吉对皇帝有救命之恩,自己却一声不吭,不让皇帝知道,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情,权当没有发生过,这在平常人看来,实在是个糊涂虫,谁不想跟皇帝攀上点亲近?其实丙吉自有打算,自己不说,正是丙吉精明的地方。
因此,在利益面前,我们除了要考虑自己之外,还要学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目光放的长远一点,学会适可而止,不要过于“精明”,因为精明不等于高明,物极必反。美国的数学家图克曾说:“每个人从自己收益最大化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往往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个人的理性算计,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局。”
囚徒困境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博弈。它告诉我们,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切记不要去盲目与别人达成这种带有囚徒困境博弈性质的攻守契约和同盟,这是无意义的,一个互相充满猜疑和背叛的约定,对彼此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正如曹雪芹评价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懂得适度,懂得以全局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才不会落入陷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心怀嫉妒,甚至是故意找茬打击,而对于不如自己的人毫不设防,甚至会用一种同情心去对待。利用社交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同时,就不妨多示弱,以避免冲突。古往今来,那些社交能力强、能做大事的人,一般都很善于向别人展示自己柔弱的一面,从而得以避免很多麻烦。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一位。
八岁那年,在祖母的力挺下,康熙当了皇帝。康熙那时还是一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他的父亲顺治帝临死前,命四个满族大臣辅他处理国家大事。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但他掌握着兵权,并不扩大着自己的势力。鳌拜不仅性情凶残霸道,而且有权有势,如日中天,皇帝简直成了他的附属品。
在康熙十四岁亲自执政后,鳌拜还是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不但小皇帝对他十分畏惧,就连众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康熙想除掉鳌拜,但慑于他的权势,只好先装模作样他用一切时间学习政治,用一切机会实践政治。同时,他还要做出依然不懂事的样子,傻玩傻闹,结果连狡猾的鳌拜都没有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有一次,鳌拜和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发生争执,他就诬告苏克萨哈心有异志,应该处死。康熙知道这是鳌拜诬告,就没有批准。这下可不得了了,鳌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着袖子,挥舞拳头,闹得天翻地覆,一点儿臣下的礼节都不讲了,最后,还是擅自把苏克萨哈和他的家属杀了。
从这以后,康熙更是下决心要整顿朝政。为了擒拿鳌拜,他想出一条计策。
康熙在少年侍卫中挑了一群体壮力大的留在宫内,叫他们天天练习武术、摔跤等拳脚功夫。空闲时,他常常亲自督促他们练功、比武,而且,消息一点都没有走漏出去。
有一天,鳌拜进宫奏事,康熙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少年侍卫正在捉对儿演习,一个个生龙活虎,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
康熙看见鳌拜来了,大吃一惊,心想坏了,如果被鳌拜看出破绽,那别说皇位坐不安稳,就连命也要赔进去了。
他灵机一动,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个功夫不到家,说:“来,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一派贪玩的少年模样。
鳌拜一看皇帝如此胡闹,心中暗笑,看来这大清的江山,可能是我鳌拜的了。
鳌拜走近康熙,刚要奏事,康熙却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
有事先不要说,等我……”
鳌拜连忙说:“皇上,外庭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康熙这才恋恋不舍地和鳌拜进殿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侍卫们的武艺练习得有了长进,鳌拜的疑心也全消除了,这时,康熙决定动手除奸。这天,他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宫。鳌拜哪里有什么防备,骑着马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见鳌拜走来,便威武地喝道:“把鳌拜拿下!”只听得一阵脚步响,两边拥出一大群少年侍卫,一齐扑向鳌拜。鳌拜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捆缚起来,关进了大牢。
康熙用示弱之法,除掉了这个朝廷祸害。
可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巧装糊涂假示弱是避免冲突、保全自己的最佳方法。如果以强硬或故作聪明的态度对待别人,换来的则有可能是更多的排挤、打击,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糟糕。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佛陀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千变万化,每天都有太多的人和事是我们永远都管不完看不清的。所以,清醒的时候就难免心烦意乱,不得安宁,还是糊涂一点更快乐。
一个人太过聪明绝不是什么好事。须知,物极必反,精明过头了反而要吃亏。《红楼梦》里批王熙凤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学王熙凤式的精明,世事复杂,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弄得清清楚楚,这样做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烦恼,影响你的生活,所以做人还是“糊涂”点为好。
就像有一则故事里所讲的那样:
某地有一个又懒又喜欢谈论别人的妇人,一天,她看见邻居晒在阳台的白被单沾满了黑点,便嘲笑说:“我看这家女主人连衣服也洗不干净,不会理家,只会吃饭。”哪知当她推开自家的窗户时,看到邻居的被单洗得又白又干净,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家的窗户污秽不堪。
所以,为了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不妨“糊涂”一些,这样不但可以平静地原谅了别人,有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和释放。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也都不愿意在别人眼里自己只是个糊涂虫,更不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聪明之处藏起来,而把糊涂的一面留给所有的人。事实上,聪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层次。而糊涂,也有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层次。认真地做些研究,就可以发现聪明有初级的聪明和高级的聪明之分,糊涂有低级的糊涂与高级的糊涂之别。
不懂糊涂之奥妙的聪明人,往往喜欢显露自己的优秀之处,处处炫耀着自己的聪明。就像是无制动器的火车极易肇事。而通晓糊涂之奥妙的聪明人,就如同火车装上了制动器一样,可以安全的可靠地向目的地进发。不知糊涂之奥妙的聪明,固执死理,不通人情,像书呆子一样经常碰壁。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就像歌曲《潇洒走一回》里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样,我们才能在平静之中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就是说水太清澈了,鱼儿们就无法藏身了,也无法找到可以维持生存的食物,当然只有另寻出路了。人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活得太清楚,表现的太聪明,身边也就没有什么朋友。因为所有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你紧抓着这些不放,当然没有人敢接近你。做事也是如此,有时你只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事做绝了,做得太清楚只能让人害怕你的苛刻,讨厌你的精细和繁琐。当你再次要求别人去做事时,别人当然是能避则避,能推则推,这时的你也许还会觉得别人不够义气,却不知是因为你活得太过清醒,要求得太过严格。
“傻人”有“傻”福,这句话我们应该都听过。为什么傻人还会有福呢?原因在于正因为他傻,所以他活得比别人更简单,更实在,更容易取得让人的信任,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身心也就放松了,不再有那么多的算计心和警惕之心。人首先要解除彼此的威胁,才有可能相互靠近。“傻人”正因为他的“傻”,那种憨憨的样子,让你感觉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友好。
傻人傻人,就是说那个人傻,因此我们对于这种人也就不会那么敏感,不会过多的怀疑,对于这种人的误解和伤害我们有着更多的忍耐力。“傻人”很多时候意味着执著和忠贞,也意味着宽厚和诚实,这一点让人很是感动,也很是让人喜欢了,你也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站到了他的一边。“傻人”无意中得到的,可能比聪明人费尽心机得到的还多。“傻人”的“傻”就是他的最大资本。
一个国王要在三个儿子中选一个王位继承人。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他给三兄弟每人发了一颗瓜子,看谁种得好就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