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辽沈决战之后,国共两党两军又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淮海战役。对于蒋介石来说,东北的丧失已使其撕心裂肺,徐州无论如何不能再丢了,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因此,蒋介石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四周调集重兵70万,作战飞机158架,决心与共军拼个你死我活。然而,已处颓势的国民党军,经过66天鏖战,被歼55.5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和第18军,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被人民解放军解放。同时,蒋介石老巢——南京亦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一、蒋介石徐蚌作战部署
蒋介石知道徐蚌争夺战不可避免,也十分重视这次会战,他在给黄百韬的信中说:“此次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务希严督所部,切实训导,同心一德,团结苦斗,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之使命,是为至要。”
蒋介石为保住徐蚌地区,1948年10月24日,他电令徐州“剿总”:“应对陈毅部取攻势防御,逐次消耗共军并巩固徐州附近地区而确保之”;“第7、13两兵团分别控制于阿湖、新安镇、八义集各地附近机动,截击南窜之共军,应援东海方面之战斗”;“第2兵团应机动控制于砀山附近,依情况协同黄维兵团夹击进出于黄泛区之刘伯承部”;“第16兵团于刘伯承主力向黄泛区窜犯时向宿县、蒙城各地附近转移,尔后控制于蚌埠机动”;“第3绥靖区应以主力控制于运河以西地区台枣支线,担任守备”;“第4绥靖区应以主力守备商邱,一部掩护陇海铁路东段交通”;“徐州剿总应加强徐州、蚌埠、淮阴防御工事,务期坚固守备,以形成机动兵团之核心,并预为因陈毅部之南窜可能引起各种应战做准备。”
11月6日,徐州“剿总”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对作战部署进行了调整,“决定放弃次要城市,集中兵力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做攻势防御,以巩固长江而保京沪;并决定于必要时徐州剿总移蚌埠指挥,徐州以一两个军坚工固守”。
二、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战斗序列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
徐州“剿总”司令部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
孙震
刘汝明
冯治安
韩德勤
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前进指挥所
主任:杜聿明(兼)
副主任:孙元良
赵家骧(未到职)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
第2兵团
司令官:邱清泉
副司令官:舒适存
谭辅烈
王长海
高吉人
第5军
军长:熊笑三
第45师
第46师
第200师
第12军
军长:舒荣
第112师
第238师
第70军
军长:高吉人(兼)
邓军林
第32师
第96师
第139师
第72军
军长:余锦源(战役第二阶段归第2兵团建制)
第34师
第122师(战役中重建)
第233师
第74军
军长:邱维达
第51师
第58师
骑兵第1旅
新44师(战役中重建)
第6兵团(战役中新建)
司令官:李延年
第39军
军长:王伯勋(战役中由葫芦岛调来)
第103师
第147师
第54军
军长:阙汉骞(战役中由葫芦岛调来)
第8师
第198师
第291师
第96军
军长:于兆龙
第141师
第212师
第99军
军长:胡长青
第92师
第99师
第7兵团
司令官:黄伯韬
副司令官:黄国梁
唐玉山
第25军
军长:陈士章
第40师
第108师
第148师
第44军
军长:王泽浚(原属第9绥区)
第150师
第162师
第63军
军长:林湛陈章(继任)
第152师
第168师
第64军
军长:刘镇湘李荩宣(继任)
第156师
第159师
第100军
军长:周志道
第44师
第63师
第8兵团(原第4绥靖区)
司令官:刘汝明
副司令官:田镇南
曹福林
刘汝珍
第55军
军长:曹福林(兼)
第29师
第74师
第181师
第68军
军长:刘汝珍(兼)
第81师
第119师
第143师
第13兵团
司令官:李弥
副司令官:赵季平
陈冰
李九思
第8军
军长:李弥(兼)
第42师
第170师
第237师
第9军
军长:黄淑
第3师
第166师
第253师
第115军
军长:司元恺
第39师
第180师
第16兵团
司令官:孙元良
副司令官:曾苏元
第41军
军长:胡临聪
第122师
第124师
第47军
军长:汪匣锋
第125师
第127师
第3绥靖区
司令官:冯治安
副司令官:张克侠
何基沣
李文田
第59军
军长:刘振三
第38师
第180师
第77军
军长:王长海
第37师
第132师
第1绥靖区
司令官:周碞
副司令官:孙良诚
第4军
军长:汪作华
第59师
第90师
第21军
军长:王克俊
第145师
第146师
第51军
军长:王炎
第41师
第113师
第107军
军长:孙良诚(兼)
第260师
第261师
第12兵团(属国民党国防部指挥)
司令官:黄维
副司令官:胡琏
吴绍周
第10军
军长:覃道善
第18师
第75师
第114师
第14军
军长:熊绶春
第10师
第85师
第18军
军长:杨伯涛
第11师
第49师
第118师
第85军
军长:吴绍周(兼)
第23师
第110师
第216师
第66军
军长:罗贤达
第13师
第185师
第28军
军长:李勃刘秉哲(继任)
第52师
第192师
第20军
军长:杨干才
第133师
第134师
说明:(1)战役初期国民党军共5个兵团,3个绥靖区(9绥靖区已撤销不含),共29个军,70个师;(2)战役中连同新增加和新组建者在内,共7个兵团,两个绥靖区,34个军,82个师;(3)战役中国民党军出动飞机2957架次。
三、国民党“徐蚌防御体系”与“会战计划”
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蒋介石苦心设计的以徐州、郑州、济南三足鼎立的防御阵势顿时陷于瓦解,徐州国民党军刘峙集团已处于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夹击之中。
自重点进攻战略被粉碎后,蒋介石一方面为补充被消灭的军队,下令自1948年9月1日起,恢复军、师番号,取消整编军、师、旅番号,原整编师长恢复为军长,整编旅长恢复为师长,以振士气;另一方面被迫采取收缩战略,把主力部队汇集成沈阳、北平、徐州、武汉和西安五大战略集团。辽沈战役结束后,沈阳卫立煌集团被全歼,在剩下的四大集团中,以徐州刘峙集团的兵力最为庞大,是一个重兵集团。刘峙集团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和淮河、运河两大河流,构成所谓的“徐蚌防御体系”。
济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统帅部最初判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会联合起来,向陇海路以南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此,蒋介石急忙下令调整部署,决定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第3、第12兵团,由确山、遂平一线,向唐河、赊旗镇地区发动进攻,企图破坏豫西解放区,把中原野战军牵制在平汉路以西。同时,蒋介石还下令驻郑州的第16兵团东调徐州,把郑州防务交给第12绥靖区负责;以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指挥第2、第7、第13、第16兵团与第1、第3、第4、第9绥靖区的部队,加强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路东西两侧的防御,阻止华东野战军由鲁西南或鲁南地区南下。后来,当国民党军统帅部发觉华东野战军有出苏北、中原野战军有打郑州的意图时,蒋介石又打算放弃郑州、开封等地,下令刘峙进一步加强陇海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路临城至蚌埠段的防御,企图以“攻势防御”,“巩固徐州而确保之”,并准备在淮海战场同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1948年10月下旬,东北辽沈决战近尾声,国民党在东北已经惨败,国民党蒋介石也看出了徐州大战已形成一触即发之势。于是,他们决心加强徐州防御。
10月22日,国民党统帅部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做徐蚌会战的准备。会议提出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部队,并决定黄维12兵团出周家口,依情况策应徐州“剿总”或华中“剿总”作战。
24日,蒋介石下达《对当前作战之指导》的指令,要求徐州“剿总”取“攻势防御”,“巩固徐州而确保之”;命令黄伯韬7兵团、李弥13兵团分别控制于阿湖、新安镇、曹八集(今八义集)附近机动,遏阻华东野战军南进,并适时策应邱清泉2兵团、孙元良16兵团;命令邱清泉兵团机动控制于砀山附近,负责监视鲁西南华东我军之行动,并依情况与黄维兵团协力夹击东进之中原我军;命令孙元良兵团向宿县、蒙城转移,控制于蚌埠附近机动。蒋介石的指令对徐淮地区其余各部均有要求,冯治安第3绥靖区应以主力控制于运河以西地区台儿庄、枣庄一线,担任守备;刘汝明第4绥靖区应以主力守备商丘,一部掩护陇海路东段商丘至徐州段交通。徐州“剿总”应加强徐州、蚌埠、淮阴等地防御工事,务期固守,以徐州形成机动兵团之核心。
24日后,国民党徐州“剿总”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调整了部署。这一部署是东起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到蚌埠,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陇海路摆了一个十字架。国民党军以为在这一地区兵力充足,调动灵便,又有坚固工事,可以固守徐州以屏障京(南京)沪,进而伺机进窥中原。
据郭汝瑰回忆,10月29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和国民党国防部长何应钦等举行会议,研究中原作战。与会人员都认识到中原作战是为了保障江南的战略防御,故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主张。但对守淮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主张以攻为守,即除留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外,所有陇海铁路上的城镇一律放弃,集中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铁路两侧形成重点,做战略防御。无论中共军队由平汉路、津浦路还是取道苏北南下,均集中全力,寻求与其决战。为了配合徐州的作战,华中“剿总”必须以黄维兵团进出周家口附近。
第二种意见主张退淮河两岸进行河川防御。
研究结果,认为退守淮河南岸,则尔后不便于向平汉路或苏北方面机动;且中共军队打通陇海路后,向东西方向调动兵力,非常灵便,对国民党军队更为不利。于是,会议决定采纳第一种主张。
另据杜聿明回忆,11月3日,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副厅长许朗轩送给他的“徐蚌会战计划”,主要内容是:
(一)方针
蒋军为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击破共军攻势,达成“戡乱建国”之目的,着将徐州“剿总”所属兵团及绥靖区各部队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东西地区(包括临淮关、怀远、风台间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对方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
(二)任务及行动
1以某兵团之一部守备徐州、贾汪,掩护主力转移。
2各部队行动:(1)新安镇附近之第7兵团经五河、临淮关附近转进。(2)徐州附近之第13兵团、第3绥靖区经褚兰、固镇向蚌埠转进。(3)徐州以西黄口、虞城附近之第2兵团经涡阳向怀远附近转进。(4)柳河、商丘附近之第16兵团及第4绥靖区经蒙城向海河街、风台间地区转进。(5)总部及直属部队经津浦路向蚌埠转进。
3各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应迅速占领阵地构筑工事。
杜聿明回忆的作战计划的内容,明显地是第二方案的内容。
杜聿明此时在东北,对国民党国防部讨论的作战方案有两个是事后才知道的,并且明确说对第一方案的内容全无印象。而郭汝瑰的回忆是采纳第一方案,送给杜聿明的却是第二方案。
可见,所谓徐蚌会战方案至11月3日送至杜聿明手中时尚未确定。
杜聿明还听人说,顾祝同11月4日到徐州,5日主持会议,是根据第一方案的原则安排的,但并未当机立断,及时实施。
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刘峙在徐州坐卧不安,连电向蒋介石告急。蒋介石此时才按第一方案下达正式命令。国民党蒋介石执行第一方案,正如杜聿明所说:“则自徐州到蚌埠间200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了数十万大军,既弃置徐州既设永久工事而不守(徐州那样庞大纵深的据点工事,只留一两个军,几乎等于不守),又将各兵团摆于铁路两侧毫无既设阵地的一条长形地带,形成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态势。据我了解,古今中外的战史中还找不到这样一种集中会战的战略先例。”
当然,这是杜聿明的事后评价,他在当时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已不得而知。
蒋介石采纳第一方案,是一种观望的行动,或者说是一种被迫的行动。根据杜聿明作战计划内容的回忆,证明蒋介石并不想采纳第一方案,而是主张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与解放军决战。
时任总统府少将参军、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匡在回忆中提道:“临时决定在徐州会战是被迫的。”“济南解放后,在淮海方面,蒋介石决心放弃徐州,坚守淮河。他的着眼是徐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后方联络线过长,兵员粮弹补充困难(据徐州第一补给区刘永焜司令说徐州粮食储备只有21天);且蒋介石一生唯心迷信,四面楚歌垓下被围的历史故事,就是发生在徐州(古彭城)附近地区,这更使他有所避忌。蒋介石的总企图是:退守淮河确保南京外围,企图在淮河附近地区挫败解放军主力,来争取第二线战略配置的时间。”
“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原定在11月上旬转移完毕,但蒋介石在10月下旬来往北平、葫芦岛、南京间,想做多方面挣扎,一面又迟疑,怕徐州之撤影响人心。”
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也在回忆中写道:“陈毅、刘伯承将合攻徐州图一战获胜,直下江南,乃极明显的企图,而我方则有两个对策,撤至淮河之线取攻势防御,或增加兵力与匪于徐州附近决一生死。惟参谋本部对攻守之计迟未确定。”
蒋介石对于徐州,是守?是撤?虽然举棋未定,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企图拖延中共军南下的时间,或者说阻止中共军进攻徐州。
时任国民党第2兵团少将参谋长的李汉萍回忆说:“到11月初,原集结在济宁、兖州一带的解放军围攻徐州的动态逐渐明朗化,国民党军统帅部仓皇失措,决定做徐蚌会战准备。”
为了使徐州不受东西夹击并能彻底集中使用兵力起见,蒋介石特用极机密的亲启电,令邱清泉派1个军,伪装解放军,轻装出发,昼夜兼程前进,将鄄城以西之董口黄河堤掘开,造成鲁西泛滥,阻止解放军由鲁西方面包围徐州。
时驻黄口的邱清泉兵团距董口约300公里,往返至少需1周时间,且途经的鲁西地区已经解放。邱清泉为执行蒋介石的秘密手令,与李汉萍商量后,决定派第70军去执行任务,并且还找来第70军军长高吉人,具体拟定了完成任务的措施。只是由于11月5日徐州军事会议后情况发生变化,才停止执行这个计划。
四、刘峙集团覆灭记
1948年11月6日下午,华东野战军发布全线出击的进攻命令,淮海战役打响。根据形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淮海战役的第一仗,是集中力量消灭黄百韬兵团,砍断国民党徐州集团的右臂,为下一步彻底消灭徐州之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