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敢说,这辈子也不会遇到一个威胁你安全的坏人或歹徒。其实,他们也是人,也有常人的心理,从这一点巧妙地下手,就能顺利脱险。
人生中充满变数,有时会处于极度危险中。当遭遇某些人要在你身上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你应该先告诉自己镇定下来,然后施展自己的口才,化解对方的敌对立场,使对方放下“屠刀”,使自己顺利脱离危险状态,避免造成严重的恶果。
1.情感说服法
在使用“脱险计”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是先稳住对方,然后运用高超的情感说服法,即以自己的真情感动对方,从而使对方放弃实施犯罪行为。
空荡荡的电梯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双鬓染雪的老者,另一个是身强力壮的歹徒。此刻,歹徒手中那寒光闪闪的匕首正逼在老者的胸前:“识相点,快把钱拿出来!”
此时的情形万分危急,是乖乖地交出钱财,还是在封闭的电梯里无望地高喊向人求救,或者在体力悬殊的情况下与歹徒拼死搏斗?第一种办法或许能保全性命,但无疑助长了歹徒的嚣张气焰。后两种办法很可能使歹徒在极度惊恐中改变犯罪目的:从抢劫钱财变为行凶杀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老者看了看胸前的匕首,又看了看眼前这个凶相毕露的年轻人,和善地说:“你缺钱花,不要采取这样的方式,直接跟我说就行。你能把刀子收起来同我说话吗?”
此时,双方的神经都高度紧张,谁能稳住情绪、沉着应战,谁就有可能是赢家。面对危险,老者不惊不乱、镇定自若。“你缺钱花”,一开口,就表现出对对方生活景况的理解;“不要采取这样的方式”,直白式的评价,表明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对持刀抢劫这种行为的不齿;“直接跟我说就行”,传达给歹徒这样一个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不必非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不可,使歹徒对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产生怀疑;“你能把刀子收起来同我说话吗?”在前面理解、表白的前提下,老者试图创造一种能够平等交流的氛围,以松弛对方的神经,减少一触即发的危险因素。
歹徒仍旧紧张地举着匕首,闷声闷气地说:“你别罗嗦,快拿钱!”
歹徒虽然没有放下匕首,但也没有实施更为凶残的行为,说明老者的这番话初步起到了稳住歹徒的作用。
老者微笑着打开随身带的小包,说:“我这里有一万元钱,你如果坚持要拿去,我也没话说。但你用刀逼着我拿钱就算抢劫,这样会坑了你一辈子。”
老者微笑着,表明自己并没有被对方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我这里有一万元钱,你如果坚持要拿去,我也没话说。”语言上采取“退”势,进一步稳住歹徒;“但你用刀逼着我拿钱就算抢劫,这样会坑了你一辈子”,老者话锋一转,果断地拿起法律这个强大的武器,对头脑懵懂、一心劫财的歹徒晓以利害:“借”或“拿”与“用刀逼着我拿钱”性质截然不同,后者属于性质恶劣的犯罪行为,坚持这样做,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歹徒举着匕首的手微微颤抖起来,匕首也举得越来越低了。
作为一个法盲,这个歹徒在实施抢劫时或许根本没有想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而老者语气平和、绵里藏针的话语从心理上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时他不能不想:我用匕首逼着这个手无寸铁的老人交出一万元钱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为此我付出的代价将会是十分惨重的……想到这里,他担心、害怕起来,所以手微微颤抖起来,匕首也举得越来越低了。
“不如这样,我给你留张名片,你需要钱到我家里去取。”老者说着掏出一张名片递了过去。
看到歹徒的心理防线已经开始松动,老者乘胜追击。“递名片”的言语和动作在眼下这样危急的关头可称棋高一着。它既印证了老者“你缺钱花,直接跟我说就行”的诚意,表明了老者对这个年轻人的信任,又亮明身份,将辩论角色的弱势和强势来了一个大换位,再加上从一开始老者就采取的沉稳、平和、理解、宽容的态度,一定会再次深深震撼歹徒的心灵。
歹徒接过名片一看,吓得脸色煞白,匕首“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泪水从眼眶中溢出。
歹徒万万没有想到,第一次抢劫就遇上了这么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名片上赫然写着:某职工医院孙院长。他想想这位救死扶伤的老院长温厚善良的面庞和言辞恳切的话语,再看看自己竟会用这样穷凶极恶的手段对付这位宽厚的老人,不禁悔恨交加、无地自容。至此,歹徒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孙院长“解危”的目标顺利实现。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语言成为孙院长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孙院长运用语言这一武器,成功地把体力上的较量转化为心理上、人格上的较量。他在选择语言时采取了“稳住对方--暂时退让--晓以利害--动之以情”四步方略,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终于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后胜利,也为我们身处危险境地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智辩突围、转危为安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2.以示弱争取同情心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说服比较强大的对手,不妨采用这种争取同情的技巧,从而以弱克强,达到目的。
有一个15岁的山区小姑娘,不幸被拐到别处卖淫。当天晚上,天下着小雨,小姑娘的房门打开了,一个中年人走了进来。小姑娘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儿。不过,她还是很快地镇静下来,机智地叫了声:“伯伯!”中年人一愣,人像是被魔法定住了似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说:“我一看伯伯就是好人,看你的年龄,与我爸差不多,可我爸就比你苦多了,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时,他热得中暑……”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中年人的脸涨得通红,短暂的沉默后,低低地说了一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开门走了。面对强壮的中年人,何不让自己显得更弱小,来激发他的同情心呢?聪明的小姑娘正是这样做的。一句“伯伯”,一下子拉开了两人的年龄距离,让中年人不由得想起自己那同样处于花季的儿女。同情的种子开始在他心头萌发了。接着小姑娘又不失时机地给他戴上一顶“好人”的帽子,诱导他的心理向“好人”标准看齐。用自己的爸爸与中年人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中年人的同情心理。后来,她被警方成功解救。
3.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
一般来说,在你和对方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使说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如何消除防范心理呢?从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给帮助等等。
有个“的姐”(出租车女司机)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时,对方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20元找零用的钱。见“的姐”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的姐”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该等着急了。”见“的姐”是个女子又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把他送到火车站去。见气氛缓和,“的姐”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的姐”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突然哭了,把300多元钱往“的姐”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在这个事例中,这位聪明的“的姐”就典型地运用了消除防范心理的技巧,最终达到了脱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