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经过一番努力,南方出现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好,矛盾还进一步升级二公司高层知道后,非常恼火,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袁道如怕这件事的责任落到自己的头上,于是找到了公司领导,主动说:“这件事没有处理好,真是太让人生气了,要不是我那段时间生病了,应该不会这样。一切都是助手自作主张,带人去处理的,他所做的事情我都不清楚。”
按袁道如的想法,助手去南方,是领导指派的,出了事,让他顶着理所当然,倘若自己来承担这件事的责任,恐怕后果不堪设想。袁道如的一番推脱,让公司领导产生了怀疑。于是叫来助手,询问具体情况,助手如实阐述、公司领导对袁道如的人品产生了怀疑、觉得他是一个喜欢推却责任的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公司的团结和业务发展,所以很快就把袁道如从销售部经理的位置上拿了下来。
其实,不管一个人的借口,多么冠冕堂皇,归根到底就是不想承担责任,想比让别人把责任承担下来。找借口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找借口的行为却让人不齿。借口让我们能够暂时逃避了责任,可是,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寻找借口来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问题永远不会解决,公司发展也会举步维艰。
心理学实验发现,人为了推卸责任而找借口,与人数参与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项目参与的人越多,每个人所负担的分量就越轻,大家就有依赖心理,责任感也就越弱。
所以,关于找借口推卸责任的情况,责任人要反思,分配责任的人同样要反思。千万不要犹豫,分辨不出团队内部谁尽职尽责、谁浑水摸鱼,如果那样的话,就算问责到责任人头上,对方也会找借口,这是因为这一个人很自然的防卫心理。
借口,往往是一种自我宽恕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问很多人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是坏人吗?”大多数人都会说:“不是”。而且他们从内心深处真的是这么认为的,甚至连那些杀人犯,他们也很少有人觉得自己的就是一个坏人,他们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
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即使自己真的做了坏事,他们也会为自己找到看似合理的借口,或者下意识地把责任归咎于别人。这就是人人都在用的“自我宽恕定律”。
在生活中,许多人寻找借口,不仅仅是怕承担责任,而是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就是没有错,错的是别人。
一个恶魔杀人犯一连杀了很多人,终于被抓住了,他真的会觉得自己错了吗?不,多数杀人犯不会觉得是自己错了,反而觉得是社会不公造成的。他出身寒苦,觉得上天对他很不公正;他们没权没势,觉得现实对他不公。他是为寻求“公正”而去从事铤而走险的活动、所以,才会有在黑社会里,带头大哥被人前呼后拥,以“英雄”自居,以“皇帝”自比,没有半点罪恶感,没有半点廉耻心。
一个惯偷偷窃了厂里的财物后被抓,他会觉得自己错了吗?不,多数这样的小偷者会觉得自己错了。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偷的是公家的,又不是某个人的!”
一个抢劫犯抢了富翁后被抓,他会这样为自己辩解:“谁让他这么有钱?他的钱也一定不是从正道来的,我抢他是劫富济贫?”
这些罪犯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就是源于白我宽恕定律在作祟。
我们不是罪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都有这种自我宽恕心理倾向。
两个人因为发生口角,最后动起手来。打人的说:“谁让你骂我,你骂我,我就打你的嘴!”骂人的说:“谁叫踩了我的脚?踩了人家的脚你还有理了?你必须道歉,不道歉我骂死你。”
夫妻之间吵架,男的说:“我出去应酬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你倒好,跑到我公司里去闹!”女的骂:“应酬!应酬!晚上应酬,白天你也应酬啊?你跟你的秘书搂搂抱抱的也是应酬是吗?”都觉得自己委屈,都觉得对方太不理解自己。
这都是因为人性有个根深蒂同的缺陷;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即使自己身上有缺点,也会进行自我宽恕。比如,我们不喜欢别被人评头论足,可是我们自己却喜欢背后议论他人。别人的自私,我们一目了然,反应强烈。对于我们自己,我们总是视而不见。
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我们总是很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对错,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和自己有冲突的人就是不对。其实,站在对方的立场,可能对方也正是这样看你的,你是别人眼中的“坏人”!
荀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号召我们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之。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到处找借口,宽恕自己,苛刻别人。
所以,在平时,我们不要与他人太过计较,也不能太放纵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完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正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态度对人对事,那么就能化隔阂为理解,化干戈为玉帛。《菜根谭》里说:“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意思就是对待自己要严苛,对待别人要宽容。要做这样的人,首先就是不要再到处找借口进行自我宽恕了。
因为害怕惩罚,所以使用借口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在常常为了逃避某些意外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惩罚,编造借口、歪曲事实,以借口为掩护,掩盖错误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张窍和李云峰是两名运输人员,他们俩在生活中时好朋友,在工作上是好搭档。老板对这两名员工很满意,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老板改变了看法,也让他们二人从此成为路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老板让张窍和李云峰把一件贵重的瓷器送到码头,客户会在那里等待,老板反复叮嘱他们,路上一定要小心,因为这件瓷器非常的贵重。而且要按时送到,否则就会扣他们当月的奖金。没想到送货的车在快开到码头的时候却抛锚了。
为了能够准时赶到,张窍二话不说,背起瓷器,一路跑向码头。李云峰在旁边紧紧跟随,终于在规定的时间,他们赶到了码头。到码头后,李云峰说:“我来拿着,你去找一下顾客吧。李云峰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心中暗想,如果客户知道车子抛锚了,我把瓷器背过来的,无意间会把这件事告诉老板的话,那老板一定会对我另眼相看。他只顾着做自己的美梦,当张窍把瓷器递给他的时候,他没拿稳,‘哗啦’一声,瓷器掉在了地上,碎了。”
李云峰先发制人,大声喊道:“你怎么回事,不等我接住你再放手。”
张窍说:“你明明伸出手了,我都放到你的手上了,明明是你没接住嘛。”他们心里都很清楚,瓷器碎了意味着开么。他们不仅要失去工作,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回到公司之后,李云峰趁着张窍不注意,偷偷地先溜进老板的办公室,对老板说。“老板,不是我的错,是张窍太不小心了,没等我伸出手他就放手。”老板平静地说:“好的,李云峰,情况我清楚了。”
接着张窍走进了老板的办合室,把事情的原委叙述了一遍。最后说:“这件事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接受惩罚。另外,李云峰是我多年的朋友和搭档,家境不太好,责任就让我一个人承担吧。”
老板把他们二人叫到了办公室,对他们说:“我们决定请张窍担任公司的运营部经理。李云峰,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来上班了。”
“为什么?”李云峰问。
老板语重心长地说:“我不喜欢一个到处我借口逃避惩罚的人,其实,购买瓷器的顾客已经看见了你们俩在码头的全部情况,跟我说了这件事儿。”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清楚,一个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一个逃避责任和惩罚到处寻找借口的人,是多么的令人厌恶。问题出现后,找借口体现了一个人责任感的匮乏。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会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喜欢或排斥那些对自己有害的信息,这是人人都有的心理倾向。于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自己寻找借口,逃避惩罚,把自己保护起来。
在生活中,为了逃避惩罚而找借口的事情经常会出现。孩子们为了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训斥、老师对自己的训斥,会想出各种借口进行逃避。当他们使用借口之后,真的避免了惩罚或打骂,就会情不自禁的第二次使用,他们认为这是骗过父母和老师就是最好的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借口是一种社会生存机制,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东西。在实际中用借口保护自己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在进行保护的时候,其实内心都充满了恐惧,要么害怕自己被淘汰,被看穿,被伤害。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霍恩斯曾说过:“用简单的借口打断对方的进一步询问,可以保护自我隐私和真实想法,不至于陷入某种是非之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彼此冷漠的人际关系,让人心生防备,借口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
借口是源于内心的懈怠与冷漠
很多人爱找借口,源于内心的懈怠和冷漠。他们不想去努力,不愿意燃起热情,因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随便找一个借口来搪塞。不管这个借口合适不合适,有用没用。而心理学实验证明,人越多的情况下,人越容易产生懈怠心理。
在研究借口的形成原因时,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门瑟·奥尔森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团队的成员越多,以相同的比例正确地分摊关于集体物品的收益与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做事懈怠的可能性越大,因而离预期中的最优化水平就越远。这个发现就可以解释“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瞎捣乱,鸡多不下蛋”的现象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心理依赖和推脱,从而就形成借口。比如,“人多瞎捣乱,鸡多不下蛋”,这就是借口的本源:一方面,有人想依赖别人的量,这会反映出找借口者做事懈怠的一面;另一方面,们会互相推脱,这会反映出找借口者冷漠的一面。
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黎格曼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请工人尽力拉弹簧,并测量出他们的拉力。
他让参加者先独自一人拉,再让他们3人一组拉,最后让他们8人为一组拉。
通过拉力测量发现,一个人拉时,他们的平均拉力可以得到63千克;当3人一组拉时,他们的人均拉力约为53千克;当让他们8人一起拉时,他们的人均拉力只有31千克。为什么人在一起拉,他们的人均拉力越来越小呢?黎格曼把这种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你要是询问参与者,参与者会借口说团体中有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他们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也有人借口说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借口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出来,与集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就理成章降低个人努力,或不全力以赴。所以,借口的产生,往往源于对事情的懈怠。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吃?原因就是互相推诿造成的,这是没水吃的本质原因。
借口除了因为懈怠而产生,还会因为冷漠而产生、因为冷漠,人们常常会随便找借口搪塞他人。就是在人命关天的紧急关头,很多人还不忘找个借口为自己开脱。
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中,见义不为,见死不救,冷漠旁观却成了经常发生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是一片道德谴责之声,但却不能减少它发生的次数。如果你去采访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人,他们能说出一大堆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1964年3月的一天,在纽约的某个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在凌晨3点,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回家的途中被一名杀人狂拦住。杀人狂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之久,当时,住在附近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被杀女子被刺的情形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帮助一下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报警。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这些人的冷漠,但是这些冷漠的人却各有各的借口。
面对这一事件,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找来72名不明真相的参与者,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使用对讲机进行通话。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大呼救命时,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对一的通话的一组,有85%的人采取行动,呼喊病人发病了;而在有四个人同时听到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呼救的那组,只在31%的人采取了行动,呼喊病人发病了。
后来,他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一种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这是他们找借口的最主要的理由。旁观者冷漠的产生主要因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因此想看看在场的其他人会怎么做,自己再决定怎么做——这样的借口是整个社会普遍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借口是语言性的,但不尽然,源于内心的懈怠与冷漠而滋生的借口,往往是隐形的,他只对自己的心理起到某种暗示,而这种暗示最能左右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