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执政以来党群关系述评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在进京途中对同行者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进京“赶考”,一定要考个好成绩,不能当李自成。60多年过去了,新中国缔造者们当年谈论的那场“赶考”始终在继续,“考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赶考”的主人依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考题”也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人民群众做了国家的主人,按照党史的分期和脉络,党群关系发展经历了过渡时期、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阶段,走过了一条曲折前进的发展道路。
一、过渡时期的党群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称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这七年时间里,共产党经受住了地位变化的严峻考验,这一时期的党群关系成为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的最佳时期之一。“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成了当时亿万群众的真实心声,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在短时期内完成。对于执政党的建设以及密切党群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不断向全党敲响了警钟:要警惕执政以后同群众疏远以至严重脱离群众的危险,要全党警惕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要警惕资产阶级捧场和糖衣炮弹的攻击,保持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这一时期,为了防止脱离群众,加强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做了巨大的努力。
(一)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连续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一系列重大胜利,鼓舞了群众,使群众对党的信心倍增,党的威信不断得到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破败不堪,工农业总产值与历史最高年1936年的水平相比,大大下降。农业总产值大约下降了25%,轻工业总产值大约下降了30%,重工业总产值大约下降40%,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经过新中国成立头三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土地改革,使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几亿贫苦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比1936年增长20%,其中工业和手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4.9%,比1936年增长22%。农业连续3年丰收,农业和农村副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8.5%,比1936年增长18.5%。1953~1957年,按照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目标,中国又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绝大部分指标都超额完成,新中国开始建立起一批基础工业,工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保健事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广大群众从此摆脱了剥削和压迫,翻身作了主人,执政的共产党也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执政基础初步得到巩固。
(二)坚持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反对官僚主义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纪委),以便更好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中纪委专门处理党内违纪现象,并且严肃查处大案要案。之后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先后成立。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整党整风运动,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不纯等问题。1950年,中央接连发出《关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的指示》《关于加强党和群众联系的指示》《关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指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等多项文件,以便更好地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内整风,第一步的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从1951年3月开始,中央用了3年时间对全体党员进行共产党员八项标准教育,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了一次普遍的整顿。1952年中央又发出指示,要求整党整风运动要与“三反”“五反”运动相结合进行。到1954年春,整党整风运动基本结束。其间,对于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了坚决处理,惩处了党内高级干部刘青山和张子善,震动了全国。通过整风教育,尽管也有一些偏差,但在总体上提高了党员的觉悟,纯洁了党的队伍,改进了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把反对官僚主义,改善党群关系提到了一个更为突出的地位,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应当特别注意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并且用极大的努力在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个国家机关和每一个经济组织中,预防和惩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官僚主义。以保持良好的党风,为改善和密切党群关系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坚持群众路线,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加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省、市、县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随后,全国各地先后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全国范围掀起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高潮。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大多由选举产生。1953年3月,全国开始组织基层选举,并于1954年过渡为人民代表大会,以期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出发,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比如,考虑到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还比较陌生,而且社会主义制度与当时的实际也有一定距离,因此在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暂时没把社会主义写进去。再如,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自愿互利、典型试验、国家援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整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为了加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建立健全了处理人民来信、接见人民来访的信访制度,鼓励群众监督自己的政府和工作人员。为了加强党内监察和行政监察工作,中央规定,监察机关的任务之一就是接受和处理人民对各级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控告。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为了发挥群众对党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作用,还在各部门、各阶层普遍发展了人民监察员。广大党员和干部,尤其是党的领袖和高级干部以身作则,在群众中起了模范作用。
过渡时期,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群众对共产党更加拥护,党群关系和谐融洽,党经受住了执政初期的考验,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时期的党群关系
从1957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与之相应,党群关系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
这一时期,对改善党群关系产生积极作用的重大事件有:其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及措施,对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改善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八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执政党的地位使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官僚主义、骄傲自满以及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加了。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总结了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着重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高党员的标准和保障党员的权利等问题。党的八大比较清醒地估计到了执政后自身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正确地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二,1956年至1958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于改善党群关系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开展的这次全党开门整风运动,发动党内外群众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批评建议,对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克服党的缺点、端正党的作风有积极的作用。其三,1961年到1965年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党群关系逐步得到改善。1961年到1965年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使“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逐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工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逐步接近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而巩固了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党群关系。
这一时期,党群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基础是巩固的。在曲折中有所推进,但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一是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的错误,导致一系列重大失误,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二是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20世纪50年代末,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专断的作风代替了集体领导的原则,“个人崇拜”现象在党内滋生起来。三是党内出现了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浮夸风等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损害了群众利益。
(一)1957年反右派运动,挫伤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严重损害了党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关系
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扩大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严重地扩大了打击面。反右派斗争不仅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而且直接错伤了大批人士,有55万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遭到了错误的打击,许多群众和党的干部以及同我党长期合作的朋友,其中有很多是忠于人民的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历史性错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是对党的执政资源、执政基础的一次严重削弱,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人民生活出现大的困难和倒退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会后兴起了以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等为主要特征的“大跃进”运动。与此同时,还兴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背后反映了党和群众的急于改变中国落后现状的愿望和情绪,但是,由于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不足,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认识不足,由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结果事与愿违,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造成了对生产力的破坏,人民吃尽了苦头,也对巩固党群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1963年至1965年的“四清”运动,错误的打击了一批城乡干部和群众
在这三年间,我国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虽使党群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一些不良作风得到改善,但也错伤了不少基层干部,对一些人打击过重。而且由于没有正视党内滋长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暗流,致使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内问题十分严重,存在一个“党内官僚主义者阶级”,并指出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解决不了问题,最后选择了“文化大革命”,开始走向错误的极端。
(四)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对党群关系产生了持久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对小说《刘志丹》的批评升级到政治高度,作为阶级斗争对待。1963年5月,报纸又对电影《李慧娘》进行上纲上线的批判。从此,开始了对文艺界过火的政治批判。《怒潮》《谢瑶环》《早春二月》《红日》等电影,先后遭到公开批判。对于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理论观点也展开了批判。从文艺界开始的政治批判,蔓延到了学术界。哲学界开始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和冯定的《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等书,经济学界开始批判孙冶方关于价值规律的思想,历史学界开始批判翦伯赞、吴晗的历史观点。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完全破坏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混淆了政治与艺术、学术的界限,严重伤害了广大知识分子,影响了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对党群关系产生了持久的消极作用,一直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