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有很好的协作精神,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让全体团队成员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才能,使整个团队产生整合后的聚变,具有超级战斗力,实现1+1>2的效果。
现代人力资源提倡的是:系统开发,协调发展,选贤任能,适才适能,扬长抑短,群体相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性别的组合可以互补增值,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就能出成绩,1+1>2,这就是优秀团队的核心思想。
6.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
当你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告别校园生活,成为上班族的一员后,就是真正的步入社会了。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经历了数度沉浮后,说了一句充满哲理又非常朴素的话:“人生有99个回合。”在人生的这么多回合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那几个就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它往往可能影响你的一生,因此,你必须认真对待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尽快地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由错综复杂、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立体人脉网络结构。每个人都是这一网络结构中的一个“网结”,这些纵横交错的“连结”构成了你我他的缤纷生活和工作。正如一位英国诗人所说:“没有人是个完全自成天地的孤岛,大家都是大陆的一块,是主体的一部分。”
刚刚开始处世的年轻人,一踏入社会,就被织进了“关系网”,成了社会大网络中的一个新的“网结”,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线”也马上“牵”了进来。而你工作的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的缩影。到了一个单位,你要和许多人,如老板、主管、同事、工作团队、客户、顾客等一起共事,每时每刻都要和他们打交道。这样,你面临的首要课题就是要学会怎样与他们融洽相处、合作共事,而特别需要的是掌握处理单位内部合作共事的本领。
有一个实业家告诫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社会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又总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社会有它复杂的一面,它不像我们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那样简单,许多事情处理起来往往会与在学校、家庭不同。在学校里,你的成绩与你的勤奋成正比;到了社会,你处理不好有时却成反比。在家里,你出了错,父母总会原谅你;在社会里,你得罪了人,有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原谅。在父母面前你可以童言无忌;在社会,有时一句话会使你几年的努力前功尽弃。你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往往是学校里和教科书中没有的。在学校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毕竟单纯得多,加上青春年少、天真烂漫、纯朴直率、富于幻想与梦想,有些年轻人容易把一切都看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在进入社会后,还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的人际环境,不能马上自觉地把握处理人际关系与合作共事的方法,感到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太大,一下子很难适应,觉得社会复杂,人际关系微妙,难以处理,有的甚至常常会莫名其妙地碰钉子。面对种种人际关系,有些年轻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深感与人共事之难。
有些年轻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社会、单位里不少事情出乎原来的想象和意料,一些令人倍感困惑和不解的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提出的建议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采纳?为什么直言不讳陈述自己的见解会被人认为是太狂?为什么率直批评别人的缺点、错误反遭到别人的白眼?为什么自己的有些言行举止使同事、领导反感?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却得不到领导的垂青?为什么有时抢着干一些工作,反而招致别人的不满?……这些都常常令一些职场新人百思不解,于是就牢骚不断、愤愤不平。
一些年轻人步入社会后,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困惑和烦恼,是因为自己社会阅历太浅,还带着校园中的学生气;是因为学校的书本上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理想模型;是因为自己对社会还缺乏足够理性和实际的体验和认识,对适应、处理人际关系还经验不多。自己原来具备的一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知识,多半还是些书本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也不多,而社会实际生活本身,要比书本的东西,比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复杂得多。其中的微妙、艰辛,往往是久而后信,越是有阅历、有经验的人,越有体会。如果谁以为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已经足够在社会上拳打脚踢、应对一气,那可就错了。你以后还要好好学习为人处事、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本领。
一位阿拉伯哲人说得好:“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人生大海中去。”没有练达圆融、睿智明澈的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没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处世的本领,没有能屈能伸、开合适度的豁达胸怀,那么社会的舞台就是再广阔,你也难于活动自如、纵横驰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非要等到40岁、50岁?非要等到我们的人生只剩下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时候吗?到那时候就是做到了,不是迟一些了吗?大好年华不都错过了吗?
台湾作家刘墉在他49岁时出版的《我不是教你诈》中感慨问道:“为什么在学校里有那么多老师教我们做学问,却少有人指导我们处世的学问?就算有些治世格言,也常是‘等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暧暧内涵光’、‘守愚圣所臧’或‘雄辩是银,沉默是金’之类。那真是对的吗?就算对,对的道理在那里?为什么没人教我们‘工作伦理’、‘人际关系’、‘说话技巧’、‘行为语言’?为什么让我们这些读破万卷书的,进入社会之后,处处碰钉子?而且真正做到‘被人卖了,还在帮他数钞票’?”已近知天命的刘墉说:“回想以前初入社会的处事方法,也发觉有许多不对的,那时候的我,不懂工作伦理,常常率性从事。每次想到这些,都令我惭愧。”
有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时聪颖、机灵、一点就通,老师给他解答问题是最轻松的,经常得到各科任课老师的表扬,考试成绩也好。然而,走进社会后,碰壁最多的也是他。这些年来,他已换了好几个公司,至今没有一个满意的。似乎他遇到的总是有眼无珠的上司,嫉贤妒能的同事,每一个环境都不能善待他,于是他只好跳槽。据了解他的人说,他这个人“界面”不好。“界面”本是个电脑术语,现在有些人把它用于形容生活中的为人处世,意思就是上下左右的关系不好。知情人说这位学生有一个毛病就是得理不让人,公司在经营中,有些决策并不一定都对,在别人还不大清楚的时候,他能看出一些端倪,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于是,他扬着胜利的旗帜四处招摇,不给已经很难过的当事人脸面,甚至包括上司在内,这让那些已经面临挫折的人再一次受到伤害,这一点让同事们不能接受,与他共事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时间一长,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与他在一个部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只好炒他的鱿鱼,以换得天下太平。
这个年轻人在向别人诉说他的怀才不遇的时候,很感慨地说他这样的人适合生活在美国,说那儿才是一个用能人的地方,而不会对这个人的性格、习惯有过分的苛求。可见他是知道自己的性格弱点的,但他没有想到如何去调整自己,有效地改进自己,以便更能适应环境,毕竟好多环境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他把眼睛盯着美国,认为那里一定适合他,但他又肯定去不了美国,于是就老是处在失意和落寞当中,很孤独也很痛苦。所以,职场新人要尽快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尽快缩短与这个纷繁复杂社会的磨合过程,主动地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关系,逐渐训练和提高自己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技巧,好好地去扩展你的人脉网络,使自己融入到新的集体、
7.通过沟通和理解获得合作
良好的合作关系来源于良好的沟通。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理解他人与寻求被人理解。每一位获得成功的人都具备这样一种很好的习惯,他们善于理解他人,并乐于与人合作。
做一个有洞察力的倾听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联系自己的经历,因此我们往往以四种方式中的一种做出反应。
评估——我们同意还是不同意;
探究——我们按照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劝告——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建议;
解释——我们试图根据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来猜度别人、解释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我们做出这些反应是自然而然的,在我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一个有洞察力的倾听者能很快看到内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表现出使对方毫无顾忌地敞开思想的这样一种认可和理解,使他们一层层地开放,直到真正发现问题柔软的内核。终有一天,你会发现,通过倾听解决问题所投入的时间要比你贸然行动所投入的精力划算的多。
主动寻求被人理解
首先寻求理解,然后寻求被人理解。寻求理解需要有体谅之心;寻求被人理解需要有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