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以前战例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与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有蒸汽机作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
一、木板船拉开的海战序幕
公元前2700~前22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驾驶着木板船与叙利亚海岸及东非海岸的国家进行海上交易。他们的木板船已经变成狭长的形状,能够进行远航。同时,其他地域的人们,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大海,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从事海上活动。
毫无疑问,木板船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为原本陌生的民族带来了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并将人类的足迹由江河延伸到更辽阔、更神秘的海洋。然而,并非所有的美好愿望都有美好的结局,因为只要出海,海洋国家就会寻求疆土以外的财富和权力。这一次次的航行,带来的不仅仅是象牙、香料等稀奇的物品,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利益冲突的后果便是武器装备冲突,最终导致了海上战争。
从木板船到战舰,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为水上战争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战争的不断升级,又反过来促进了从船舶到战舰的演变。专门用于战争的舟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人类为了满足水上战争的需要,逐渐将其从普通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中分离出来,并在实践中加以改造和完善,最终发展成为各种战舰。
1.诺萨斯的“无敌舰队”
政治点燃战火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无休止地进行海外扩张。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是地中海上的交通要塞,也是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克里特人在欧洲建立起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称为诺萨斯王国。诺萨斯王国从公元前16世纪起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海上强国。(E)
克里特人对战舰的贡献是制造了一种桨帆兼用的柏树船。这种船船头高翘,船尾有冲角,中间的甲板上还有小舱。为了扩张的需要,他们已将船根据用途粗分为两种,即装载货物的重型船和海上作战的轻型船。在海上扩张的战斗中,诺萨斯的战舰曾扬威一时,成为古代海上争霸中较早的一支无敌舰队。
在实战中,克里特人还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支海军,常年出海作战,逐渐控制了整个爱琴海地区。他们往返于爱琴诸岛、希腊、埃及、小亚细亚和西地中海之间,逐渐垄断了海上的贸易。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将其海军称为“海上之王”。不过,诺萨斯只强盛了一个多世纪,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这个海上强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和地震摧毁。它的海上“生命”最终如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图F)
2.腓尼基人“撞角战”中的王牌
与克里特人几乎同时在海上发展,而又后来居上、为古代战舰与海战增添新内容的,则非腓尼基人莫属。
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世界史上,腓尼基人以航海、经商、殖民和创造字母著称。他们一边从事海盗活动,一边又十分卖力地经营海上贸易。也许正因为他们对海洋的这种“痴迷”,才使其成为古代最优秀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大约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人无可争辩地占据着航海术和造船术的霸主地位。(图
利用北极星导航,也是腓尼基人最先发现的,这为他们的远程航行打下了基础。长期的海上航行和频繁的战争,又促使腓尼基人不断改进船的性能。比如,腓尼基人的商船和战船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商船船体宽大,底部呈圆形,张帆而行,称为“圆形船”;而战船船体狭长,称为“长形船”。战船的船身庞大,很适合海上作战。腓尼基人以极大的热情航行于海上,逐渐蚕食彼岸的土地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所以无论是商船还是战船,在腓尼基人的海战中,“撞角战”通常唱主角。
所谓“撞角战”,是指在战船首部下方装有冲角,作为摧毁对方战船的武器。它使战船本身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武器。这也是腓尼基人对战船的重要发明。
这种战船开始时配有50支桨,其中的两名划桨手要在船尾掌舵,其他划桨手均在船的中部。尽管如此,众多的桨同时划水产生的巨大推进力,常会给战船的控制带来困难。但细长的船体高速航行,力量必然集中于冲角,在攻击时会产生强大的撞击力。
到了公元前1200年,腓尼基人设计出了两层桨船。这种战船在增加了双倍的桨和桨手,并未增加船长。而且,在划桨手座位之上还有甲板,能够运载士兵。船首的冲角变成更为锐利的锥形,桅杆上还多了一个嘹望台。
后来,腓尼基人又依此类推建造了三层桨战船,可以容纳更多的划桨手,而且船体更加牢固,性能也更优异。
腓尼基人的三层桨战船是当时海战中的王牌明星。即使到了公元前5世纪,他们建造的战船仍被希罗多德热情地称赞为希波战争中最出色的战船。(图107)
二、第一次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海战
公元前514年,大流士率军越过赫勒斯邦(今达达尼尔)海峡,控制了爱琴海通向黑海的海路。这一举动妨害了希腊人的利益,希波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公元前492年,大流士命马多尼乌斯率领波斯陆海军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爆发了。在战争的第二阶段,上演了桨帆时代早期最著名的一次海战——萨拉米斯海战。
1.温泉关失守,希腊告急
公元前480年,大流士一世的继任者薛西斯一世组织了一支总人数约25万人的庞大远征军,其中海军17.5万人,战舰1207艘,辅助船只几百艘。这支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越过达达尼尔海峡,从水陆两路入侵希腊。很快,波斯军队占领了希腊北部,迫使一些城邦投降后,继而向希腊中部进军。
面对强敌,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科林斯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全希腊联盟。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陆军御敌于易守难攻的天险——温泉关,海军则由斯巴达人欧里比阿德斯率领,御敌于距温泉关不远的阿提密喜安海峡。但希腊联军顽强抵抗三天后,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加之有奸细为波斯军引路,温泉关陷落。
温泉关失守后,波斯军长驱南下,希腊处境十分危急。
2.“以少胜多”的典范
提米斯托克利将军是当时雅典的执政官与政治代表,他深知制海权对整个希腊的重要性,打好萨拉米斯海湾一役对整场战争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分析说,波斯战舰虽多,但船体笨重,在港窄水浅的萨拉米斯海湾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而且,波斯水手对萨拉米斯海湾的水情和航路也不熟悉。与此相反,希腊战舰体积小,机动灵活,适合在狭窄的浅水湾中作战。加之希腊水兵在本土海湾作战,熟悉水情、航路,能随机应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图G)
提米斯托克利还断言:我们的舰队在窄海中作战,可以以少胜多。如果撤出萨拉米斯,在开阔的水面上决战,全希腊都要毁于一旦。
9月19日凌晨,波斯舰队完成了对希腊舰队的包围,将海面封锁得严严实实。被逼到绝境的希腊联合舰队在提米斯托克利的指挥下迅速进行了部署:科林斯舰队开往海湾西口顶住敌人的冲击;主力舰队分成左、中、右三队,集中在海湾东口,与波斯舰队主力抗衡。
也许是上天有意眷顾希腊人,开战之前,波斯海军在实施包围行动时,先后两次遇到飓风,有600艘战舰被损坏,战斗力损失了将近一半。这样一来,希腊海军就不像原来那样势单力薄了。
战斗开始后,双方战舰性能上的优劣很快就显示了出来。雅典的新式三层战舰长40~45米,体积小、速度快、吃水浅、机动性强。而波斯的老式挂帆战舰体积大、速度慢、吃水深、机动性差。提米斯托克利利用自己的优势,指挥雅典战舰不断向波斯战舰作斜线冲击,利用船头一根长约五米的包铜横杆将敌舰的长桨折断,然后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舰首狠狠撞击波斯战舰的腹部。波斯战舰就这样被一艘一艘地撞沉。
经过八小时的激战,波斯舰队有200艘战舰被击沉,50艘被俘获,以雅典人为主力的希腊海军,一举打败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
3.三层战舰的贡献
在萨拉米斯海战中,为希腊人打败波斯军队立下汗马功劳的是三层桨战船。
其实,在此役之前,希腊的造船者就已成功地建造了三层桨战船。虽然这种战船的操纵性略差,但它的冲力却很大。此船长约40米,排水量约90吨左右。船上可载170名桨手,上层桨手62名,中层桨手54名,下层桨手54名,在船尾两侧各有一支长桨,起舵的作用。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上层桨长4.25米,中层桨长3.15米,下层桨长2.25米,同一层的桨有时长短也不一样,但相差无几。(图H)(109)
作为划行式战船,三层桨战船上面有一面长38米、宽6米的布帆。同两层桨战船一样,它也只有单桅单帆,帆也是四边形或长方形的,甲板上有操纵帆的水手和准备随时投入战斗的士兵。
如此复杂的桨帆设置,到底是怎样在茫茫大海上自如地航行,并最终战胜波斯海军的,至今仍无定论。但可以推测,桨是风平浪静之时的主要动力,而帆则会在大风中高高地扬起。还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众多的划桨手一定要有严格的纪律,以保证动作协调统一,由此也产生了“控制论”这一海战术语。
萨拉米斯海战无疑是希波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希腊海军以少胜多,从而扭转了整个希波战争的局势。从此,雅典的制海权确立起来,希腊从此再也不受波斯的威胁了。雅典开始了黄金时代,繁荣和稳定使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取得成就,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此次海战第一次改写了世界文明历史的进程。
三、“海上君主”号的传奇
1637年,英王查理一世指派自己的儿子彼得负责建造一艘巨型战舰。在当时,这艘名为“海上君主”号的战舰是英国有史以来所建造的最大战舰,排水量高达1663吨(1637长吨),其3层甲板上共安装了100多门火炮,这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3层甲板战舰。它的舰体装饰了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图案,看起来极其富丽堂皇、奢华气派。“海上君主”号的战斗甲板后来减少为2层。“海上君主”号为自己的国家效劳了多年。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后,它被更名为“皇家君主”号,直到1692年同法国人进行的“巴夫勒尔海战”中,它仍在担任英国舰队的旗舰。5年后,它在梅德韦河发生火灾——一个粗心的厨师没有将一支燃烧的蜡烛放置好,从而导致了它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在17世纪建造了一些豪华的战舰,譬如,法国就在1638年建造了著名的“拉库瑞恩”号战舰。(图110)
在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荷兰人对英国海上贸易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尽管这两个国家在全球各个角落都存在着商业利益方面的摩擦,但同时他们却联手对付一个共同的老对手——西班牙,尤其是在西印度群岛。
在1665~1667年的英荷战争期间,双方海军在长达100多英里的北海海域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在最初很短的时间内,英国舰队先后由约克公爵和詹姆士二世指挥,并在后者的统帅下取得在洛斯托夫特瓷外海的初步胜利,摧毁了荷兰舰队旗舰。接下来,英国舰队接受蒙克将军和鲁珀特王子的联合指挥。
1666年5月底,英国人根据得到的(错误)情报获悉,法国舰队已经出航去增援荷兰舰队,鲁珀特王子立即率领英国舰队一半兵力前去拦截。蒙克将军则留守下来,以44艘对80艘的悬殊力量对付德鲁特海军上将率领的荷兰舰队。战斗在1666年6月1日打响,第二天傍晚,又有16艘舰船加入了德鲁特舰队,这样一来,处于劣势的英国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三天,为了将一些严重受损的舰船送回港口,蒙克将军决定采用战斗撤退的战术对它们进行保护,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时间,尽管英国舰队此间遭受了重大伤亡,但这一战术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在当天的战斗中,英国著名的三层甲板战舰“皇太子”号在距离东安格利亚海岸20英里处的盖洛珀沙洲搁浅,荷兰人很快将它团团包围起来,随后便纵火焚烧,包括舰长乔治·艾斯库爵士在内的全部舰员均被俘虏。
当天傍晚时分,另一支舰队从英吉利海峡冲了出来,那是鲁珀特王子率领的部分英国舰队。在第四天的攻击中,得到及时增援的英国舰队士气高涨,对敌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在这场所谓的“四日战役”中,英国人损失惨重,共有8艘舰船沉没或烧毁、9艘被俘,损失舰船共计17艘之多,另有3000人被俘,5000人丧生。
两个月后,1666年7月25日,双方舰队在肯特郡最东角的北福尔兰再次狭路相逢。这一次,英国人占了上风,他们把德鲁特的舰队一直赶回荷兰,击沉了两艘荷兰战舰,并摧毁了对方不少于150艘的商船。
1665~1666年,英国先后遭遇了大瘟疫和伦敦大火两场空前的劫难,国库出现严重亏空,在这种形势下,英王查理二世于1667年决定将他的舰队封存在梅德韦河上,但随后发生的事件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6月份,德鲁特率领荷兰舰队封锁了泰晤士河和梅德韦河河口,勇敢地撞断梅德韦河上布设的防御链溯流而上,一路上对岸上要塞不断进行炮击,同时还摧毁了锚泊在查塔姆水域的大批英国舰船,最后,他们携带包括英国舰队旗舰“皇家查理”号在内的一些战利品胜利返航。这是自北欧海盗时代以来,荷兰人对不列颠群岛发起的最勇敢的一次海上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