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在一些缺乏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的地方,如何解决现有人口的出路问题,也非常现实而棘手
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来看,我省许多地方人口都大大超过了生态环境的可承载限度。其中在一些极度干旱山区、石山区、深山区以及严重沙化区,要么严重缺水,要么严重缺地,要么交通闭塞,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省还有数百万农民生活在类似的地方,无论是解决温饱还是建设新农村,这些地方首要的是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大规模的移民从全省来说已缺乏基本的条件,区域性的生态移民虽然在一些地方效果比较明显,但毕竟容量有限度,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如何给这类地方的农民找出路,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从长远来说,解决这些地方的问题,要把希望寄托在娃娃身上。要集中力量抓教育,抓培训,抓计划生育,把新生代的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技能,能够实现转移就业的新型劳动者。很显然,只这一项任务,就使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异乎寻常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总之,我省同全国相比,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差甚大,面临的问题更具特殊性。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认识困难,才能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找到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也才能把新农村建设搞得更扎实一些,使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一些。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五个五”:在总体目标上要把握好五句话,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基本内涵上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即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指导原则上要贯彻好五个坚持,即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具体要求上落实五要五不,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在主要任务上要实现五个新,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农村改革要实现新突破。把握了这“五个五”,就从总体上把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精神。
从我省农村的特殊性出发,全面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最根本的是要努力走出一条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路子,使这些工作都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支撑,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分类指导,区别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具体说,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其着眼点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致的,但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时间跨度更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这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超越了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既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坚决反对因循守旧、敷衍应付,甚至无所作为的做法,同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攀比,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指标口号。必须把新农村建设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加以推进。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关系
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之上,而工业化城镇化又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省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应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在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上的重大调整。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反哺农业、支持农村提供经济基础,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更不是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把握好新农村建设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结合点。一个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带动城镇化的发展。一个是要大力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在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提高人均占有资源水平。把握住这两点,就可以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相得益彰,共同推进。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同扶贫开发的关系
建设新农村,是对“三农”工作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其实质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是集中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农”工作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因此,新农村建设既包含了扶贫开发,又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机遇。对我省来说,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地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坚持扶贫开发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统一,着眼于消除贫困,把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放在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上,放在拓宽农民增收的基本渠道上,放在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上,进一步搞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离开了这“三个基本”,任何性急的做法,都是脱离实际的,都是违背农民群众意愿的,最终都会妨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同阶段性任务的关系
建设新农村既是一个动态的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改变农村面貌绝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我省现阶段来说,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实质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在于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当然,改变农村面貌需要进行村庄建设,但我省绝大多数地方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还不具备全面进行村庄建设的条件。村容整洁的重点,应该放在治理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也要紧紧围绕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着眼于如何培育优势产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如何解决水电路燃料通讯等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来进行,而不能一味地在村庄建设上搞试点,也不能把试点变成人为的栽盆景、垒大户,不能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尤其要防止举债搞建设。宣传典型示范应注意代表性和示范性,更多地宣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的典型。总之,一定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经济发展同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更加薄弱,尤其在农村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领域欠账比较多,其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到用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六)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的关系
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既是一个富裕农民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文化贫困”是导致农村落后最深刻最根本的原因,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培养新型农民上下工夫,使农民不仅“口袋富”,更要“脑袋富”。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通过各级党委政府扎实有效地工作,在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工作,引导农民学文化、学科技,开展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勤奋创业的教育。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改进对农村的宣传工作,动员各群众团体组织,必要时组织机关干部以及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广泛开展扫盲、科普、禁赌、普法、培训等各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
(七)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支持同农民自力更生的关系
建设新农村,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有效载体。必须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对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方面,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农民,必须进一步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等新的办法,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觉投入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应探索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拓宽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新农村需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运用这次研讨班的成果,同“十一五”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对我省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作出科学规划,保证扎实稳妥健康地向前推进。当前,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着重抓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电网、沼气、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要在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围绕让广大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水、走上顺畅便捷的路、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通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看上听上清晰的广播电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力求经过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的努力,在这些方面能够得到明显的改观。
(二)从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入手,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要进一步整合农村投资,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乡村卫生院所建设和农村文化设施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分期分批实施,保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三)从职业技能培训入手,推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
劳务输出不仅是农民增收最现实最重要的渠道,而且具有沟通城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多重作用。要按照劳务市场的需求,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有计划地对农民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促进有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使更多的农民实现转移就业。
(四)从发展特色经济入手,推进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要持之以恒地把结构调整抓下去,在继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同时,把草食畜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大规模种草养畜,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努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入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根据全部取消农业税后的新情况、新特点,围绕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重点,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发挥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要继续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
(六)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围绕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发展。坚持开展普法教育,特别要加强同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使权利、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农村健康文明的新风貌。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伟大的事业需要不懈的奋斗,艰巨的任务需要务实的态度。只要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