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现阶段发展劳务经济,从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我们认为,政府要做的工作很多,关键是要注意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由于一方面受小农意识、宗教意识和传统意识的影响,临夏州一些农民不愿出去,不让出去;另一方面,受上当受骗、兑现不了工资等负面效应的影响,不敢出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州劳务经济的发展步伐。为此,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就要下工夫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积极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务经济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身边通过从事劳务经济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民消除思想顾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择业理念,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向新的发展领域。二是加强组织协调。针对劳务经济发展初期农民自发分散外出务工很难有组织、成规模输出的实际,结合乡镇职能转变,鼓励支持一部分乡镇干部留职带薪,组织带领农民成建制、大规模外出务工,不断提高劳务经济的组织化程度。经常性地加强与用工企业、用工单位的联系沟通,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络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形成良好融洽的互动格局。三是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准确掌握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做到信息上下衔接,内外沟通。在用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行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建立信息网点,收集劳务信息,寻求合作伙伴,按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资源,发布用工信息,联系就业岗位;开辟劳务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建立完善劳务输转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四是保障合法权益。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政策的同时,重点做好提前预防各种侵权问题的发生,帮助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商定合理的用工价格,保证农民的最低工资收入。督促用工单位落实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按月支付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
(作者系中共临夏州委书记)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庆阳老区新农村建设
□张智全
庆阳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三农”问题历来是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有绝对贫困人口23万人,低收入人口66.9万人,37个乡镇不通油路,647个村不通农机路,69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北部13万多人饮水困难,36个行政村不通电,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慢、欠账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素质、自我发展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就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庆阳市更具有特殊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庆阳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走好“四条路子”,做好“四篇文章”,实现“六个新突破”。“四条路子”是:突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主攻石油和煤炭优势资源开发,走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好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着力提高社会发育程度,打造特色文化大市,走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走好示范引导、典型带动的路子。“四篇文章”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做好农民增收的文章;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做好村容整洁的文章;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乡风文明的文章;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做好管理民主的文章。实现“六个新突破”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新的突破,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在促进村容村貌变化上有新的突破,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在树立乡风民俗新风尚上有新的突破,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上有新的突破。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动力
我们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图、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发展实践中深化认识,努力形成四方面的共识:
(一)突出科学发展
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系,既抓好“重中之重”,又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不断提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将农村和城镇置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同一框架之中,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格局;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在抓好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软件”建设,通过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以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把经济发展、村镇规划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注重维护农村固有的生态循环,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立足长期艰苦奋斗
庆阳市自然条件严酷,基础建设滞后,“三农”问题历来比较突出,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何企图不下一番苦工夫、期望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既注意克服“速成论”,又摒弃“无为论”,既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又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三)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改变农村的面貌仅靠农业的自身积累不行,单靠市场配置资源也不行,必须要通过政府主导和制度安排,使投入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从而更加自觉地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政策措施。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决策和行动主体作用,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四)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庆阳市各县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南部几个县区发展基础较好,重点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小康建设进程;北部几个县和贫困片带自然条件严酷,工作的着力点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做到分层推进,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按照“面上打基础、点上求突破”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和推动面上工作的关系,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在示范点建设上,要充分注意其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参照性。评价示范典型的成果,不仅看村镇发生了多大变化,更注重看其对当地发生了多大示范效应。2006年启动的1区1县、20个乡镇、100个村的试点工作,就是按照这一思路组织实施的。在农宅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分层推进,成效比较明显。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结合庆阳实际,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按照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经济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立足于过去制定的小康发展规划、扶贫攻坚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注重从当前经济实力、区位优势、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充实、完善、提高。总体上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放在优先位置,把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作为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小康家园建设为重要标志,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支撑,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为基点。同时,着眼于经济、自然、历史、民俗等多种因素,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地方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防止照抄照搬,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保证发展的持续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具有导向作用的发展蓝图。在具体建设项目上,要把资金重点投向水、电、路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项目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民心工程。
三、加快生产发展,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突出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
(一)立足“黑、绿、文”三大资源优势,把资源开发这篇文章做大做活做好
石油、煤炭是庆阳市最大的优势资源,发展石化、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区域内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必然选择。2006年,省政府与中油股份公司签订纪要,提出了加快陇东油区产能建设、扩大原油加工、治理开采污染、支持地方发展的一系列任务和措施,推动庆阳石化产业发展迈出了重大步伐。要把炼化项目扩能改造作为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建设的“头号工程”,全力支持长庆油田开发建设,加快发展油气化工产业。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争取实施千万吨级的“煤、电、化”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推进陇东能源石化基地建设。
(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六个百万”工程。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把新农村建设同推进工业化结合起来,整合资金,强力扶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做大做强辐射能力强、拉动作用大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使特色产业成长为富民强市的基石。
(三)大力发展创汇农业
用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生产发展,培育壮大外贸出口创汇企业群体,提高出口创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庆阳建设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全省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基地。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把劳务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战略、大产业、大项目,打造特色劳务品牌,促进人口压力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增加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
四、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我们要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工作思路,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入手,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下工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突出抓好农村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村村通电和广播电视、绿色生态和谐家园建设等工程。把解决环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作为干旱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按照“集蓄天上水、提取地下水、淡化苦咸水、引用黄河水”的思路,在争取落实扬黄人饮工程项目的同时,计划用两年时间,集中建设集雨蓄水场窖配套工程,切实解决北部边远山区13万多人的饮用水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解决老油区的水污染问题,促使农村群众早日实现饮水安全。“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乡村道路5000公里,实现通村道路砂化;大力推广沼气池和节能灶,清洁能源用户达到20%以上;全面完成农电改造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实现全市户户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
(二)着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切实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救助难等突出问题
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把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农村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合格教师,力争用两年时间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妥善辞退不合格临时代课教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扩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贫困学生上学、重大病残救助、应急救灾等救助帮扶体系,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安心、称心、舒心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抓住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这个关键,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抓好“短平快”的适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着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民主管理、组织保障、工作落实等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和组织保障。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一事一议”、村务公开、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使农民群众增强依法行使权利、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行动。
(作者系中共庆阳市委副书记、庆阳市市长)
走具有陇南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之路
□郭玉虎
陇南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之处,境内高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分布,形成“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全市195个乡镇,3237个行政村,14462个村民小组,245万多农业人口,分布在高山林缘、半山丘陵、川坝河谷等不同区域,群众收入主要依靠农业产出和劳务输出,经济社会文化发育程度整体比较落后。2005年,全市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大约相当于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2∶29.2∶38.8,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出19.6和16.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53元,列全省14个市州之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27元。目前仍有91万多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6.6%,大多数贫困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文化落后、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欠发达仍然是陇南的基本市情。陇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面临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又面临着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人均收入低等经济基础的制约,还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社会发育程度的制约。我们必须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出发,既不抱残守缺,无所作为,也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更不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而是从陇南的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陇南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