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坚定不移地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定西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和食用菌等特优产业已具规模的大好机遇,重点要在做强上下工夫。马铃薯产业要主抓精深加工,重点开发变性淀粉及其衍生物,形成上游产品同下游产品配套开发的新格局。中药材产业要引进中医药加工企业在定西建GAP种植基地,促进药农同加工企业形成共同利益体,以形成稳固的产业链。同时,要加快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的GMP改造和申报,吸引国内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来定西办分厂、建车间,以此来提升定西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再经过3~5年的努力,能够使马铃薯、中药材两大产业在富裕农民的基础上,再上升为也能增加财政收入的主导产业。花卉和食用菌等产业,则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稳定占领市场份额,带动千家万户不断增收。
(二)要大抓生态循环经济,不断修补恢复定西的生态环境
经过努力,这几年定西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发展基础。当前,要紧抓引洮工程立项上马的大好机遇,以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为主要措施,以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以小循环发展、低成本增长为基本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循环经济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草畜转化、肥气循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我造血功能
农村落后、农业脆弱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因此,新农村建设能否有效推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对此,要抓住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特优产业培育过程中,农民表现出的对科技文化向往渴求的心理需求,整合全市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向农民全方位开放。围绕产业开发、市场营销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农民边学边干边提高,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建立在科技文化支撑之上。
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从我国各阶层的组织状况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这就造成农民利益诉求缺少本阶层的提炼归纳,多的是一家一户的具体困难问题的诉求和反映。由此,就形成了由各级政府不断地根据形势变化来制定和调整政策用以指导农村工作的机制。原本一些应由农民自己决定的事,可能往往也会由政府来拍板,久而久之,就忽视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新农村建设是惠及农民一家一户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没有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很可能事与愿违,好心办不成好事。
(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农民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来自于具体利益的追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从规划制定、政策实施到组织落实,都要把维护、实现和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精神文化的提升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
怎样建新农村,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偏远山区、浅山区、城郊及交通沿线的新农村建设,应当采用不同的标准,推行不同的模式,实行不同的办法。另外,对新村庄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定西山区这几年许多农民靠马铃薯增收,扒掉土房建了砖瓦房,笔者认为就没必要拆迁、搞整齐划一,只要求新建房农户进规划就行了;对于一些确需改造建设的村庄,则一定要从当地发展水平出发,决不能让农民举债搞建设。
(三)要赋予农民自主权和决策权
规划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村庄,兴修什么样的新住房,应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并注意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对涉及农村发展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应当由农民自主协商、民主决策,各级组织均不得强迫命令。
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政府应承担的职责
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和市场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农民是一个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市场谈判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农村则是一个社会发育滞后、生产交易成本较高的特定区域。这三个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相对落后,生产要素缺乏。这些特征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并决定了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还得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规划先行
就是政府要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任务,因为新农村建设量大面宽,内容丰富,让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的农民自己去做规划,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同时,政府做规划的过程,就是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过程,也是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从而能使农民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知晓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此外,政府在规划新村庄及帮助农民设计住房时,还要注意弘扬民族建筑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都设计成小洋楼。
(二)项目支持、政策引导
政府要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电、路、沼气、水窖、退耕还林等项目,细化、分解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稳定的项目支持机制。对现有的支农惠农政策进行整理归类,捆绑使用,并制定以奖代补、奖勤罚懒等激励措施,以形成稳定的政策引导机制,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资金配套
政府要将投入同规划、项目紧密衔接,实行纵向一体化操作,逐步形成公共财政、公共服务覆盖农村,惠及农民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实施
政府要依照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运用必要的经济及行政措施,组织和引导农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其对重点设施、住房等建设项目,要实行统一的招投标和技术指导,建立严密、有效、透明的组织实施体系。
(作者系中共定西市委书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
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陈建华
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找准切入点,紧紧抓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充分认识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新农牧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牧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牧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牧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基层党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既是领导者、决策者,又是组织者、实施者,始终处在农村社会政治活动的最前沿,处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是农牧村社会各种组织的核心。农牧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形象在农牧村的体现,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如何,党组织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能否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关键在村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只有率先垂范,才能带动党员、发动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甘南州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年来,全州广大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牧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牧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宗教和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这些都与我们不断推进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农牧业的发展、农牧村的稳定、农牧民的福祉,也关系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
二、准确把握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农牧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对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发挥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牧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日益明显,联系更加紧密,农牧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些变化要求农牧村党组织在领导经济工作时,必须从传统的行政推动方式向以制订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健全配套服务等方式转变,从只会抓传统农牧业向善于抓现代农牧业、服务业、城镇建设等转变,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农牧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牧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各类专业大户和农牧民自我联合组织的协会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有的已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向更大的范围发展。继续依靠原有的按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的党组织来领导跨区域的经济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适应农牧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调整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掌握领导农牧村工作的主动权。
第三,农牧民党员社会流动性的加大对农牧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牧村大批劳动力包括部分党员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在行业和区域间形成了特殊的流动群体,这就要求农牧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适应党员流动性增大的趋势,注重从农牧村本地向流动区域延伸和发展。第四,农牧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农牧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实行村民自治,使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我国农牧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农牧村基层党组织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依法管理农牧村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第五,农牧民迫切要求改善生产生活的愿望对农牧村基层党组织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办事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增强自身办事的能力。第六,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对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善于运用思想、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既保护好群众的合理利益,又维护好农牧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面对农牧村经济和社会的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在诸多方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锐意进取的内在动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素质能力不适应。农牧村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作用一般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员干部“双带”能力差,在发展农牧村经济上思路不宽、办法不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三是组织设置不适应。现行的农牧村基层设置的行政区域性、相对封闭性、形式单一性难以适应农牧村经济的市场化、党员的流动化和组合形式的多样化。四是工作方法不适应。有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没有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难以担负起团结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重任。五是经济基础不适应。就甘南而言,目前全州663个农牧村中,97%的是“空壳村”,缺乏服务群众必要的物质基础,严重制约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因此,切实解决农牧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农牧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加强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的中心任务
就甘南而言,建设新农村,要把发展农牧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统筹城乡、农区与牧区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农牧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为重点的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农牧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牧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把牧民定居点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环节,大力发展农牧村生态家园,着力改善农牧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要把提高农牧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努力改变农牧民生活方式;要把倡导新风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农牧村社会新风尚;要把健全乡村管理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牧民群众真正成为民主管理的主体,促进新农牧村建设。
(二)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一要选好配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关键要选好配强支部、村委班子,特别要配强村支部书记,坚持破除求全责备的选人思想,采取“直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办法,把那些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优秀分子选进农牧村基层组织班子,确保基层组织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一些地方村务政务被宗教势力、旧部落残余势力把持的问题,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配套建设,指导村级其他组织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努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的整体合力。二要创建符合新农牧村建设要求的党组织。要敢于突破按行政体制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对现有的组织设置进行整合优化,对新农牧村建设过程中新分化、新出现的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要及时跟进党的工作。使新农牧村建设拓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三要进一步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双管双评”、“设岗定责”、“双找双建”、“党员示范户”等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探索农牧村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方式,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四要切实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近年来,甘南州、县两级高度重视活动阵地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了360个村的活动阵地问题。但仍有45.7%的村没有活动阵地。今年,省上为甘南州下达963万元阵地建设资金,242.4万元办公室设施资金,州上将全额配套缺额资金,确保两年之内彻底解决活动阵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