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大学生德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过程实质上是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是促使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现代社会已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学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学生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适应激烈的竞争,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进行正确的选择,如何解决因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的精神家园的迷失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德育教育就不应仅仅是历史的表述以及对现实的合理性的注解,还要体现对未来意识发展的一种阐述,发挥德育教育的超越功能。
4.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创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的竞争,更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人才,既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的重点。创新虽是人的本能,但人的创造性却是潜在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培养和激发。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看,大学期间都是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展示的高峰期。为培养其创造精神,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崇尚激发创新的教育环境,并授之于一套创新方法。
5.关注学生团队精神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攻破某项尖端科技,仍需要团队精神。随着经济时代步伐的加快,科技发展速度日益迅猛,呈现出信息化、交叉化、系统化、产业化等特点。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胜任的,它需要多学科的英才汇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攻克难关,这就充分显示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相当多地孕育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中,从而造成了自我封闭的文化心态,加之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一种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必须走出封闭的自我,自觉自愿地把个人的奋斗、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于人民融为一体。
6.关注学生情商的教育。情商教育是针对智育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它包含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认知他人的情绪,自我激励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妥善管理等。在人的潜力、学历、机会等相当的情况下,有些人能取得成功,有些人却不能成功,这是智商所不能解释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一个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有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圈周长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不懂的东西还多得很”。这充分地说明了智商和情商的辩证关系。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情商教育应侧重于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之在面对人生磨难时有适当的反应,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7.关注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德育教育,尤其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贯穿到大学德育教育诸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诸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教育学生既保持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既保持中华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
8.关注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也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高层次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也永远成不了大器。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因此,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确立文化素质的基础地位,将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
三、主体上必须增强职业的责任感
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其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直接、有力的推动,而使全球化图景日益明晰地展现于世人面前,使得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全球化这一客观历史进程,有些学生热衷于探讨与经济一体化相伴的文化、伦理的一体化的建构与推进问题,呼吁所谓全球文明的构设。与此相应,大学德育应该加强人类意识、国际意识等内容的教育。不可否认,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对经济全球范围内一些共性问题的关注,大学德育当前尤应强化的是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无论从客观现实的层面,还是就这一客观现实所包含的主观意图的层面,知识经济所加剧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中国构成严峻的挑战。从客观现实的层面来看,经济全球化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是一场向全球强制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制定国际经济法则的运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边缘身份也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从主观意图的层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时刻都没有放弃其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倚仗其科技与经济实力,谋求思想意识领域一体化的意图。就此而言,全球化这一客观现实又可谓是西方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所设下的“全球化陷阱”。在这种相对不利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也被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美妙的全球化图景所倾倒,在对所谓的普世道德的建构中,淡化了大学德育的本质属性,忘记了大学德育所应有的主体责任意识,那么,我们无疑会徒增更多的的危险。因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学德育必须要有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吸纳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的成果,高扬主旋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增强对各种思潮的辨别、筛选及对相关腐朽思想的抵抗能力,从而顺利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主体责任意识还包含着一是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二是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贯彻这一理念,教育者与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非常关键。首先,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要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这不但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还会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原先那些社会要求就会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那些外在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就会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
四、前景上增强教育的自信心
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信息为基础,面向知识经济,大学德育就不能回避信息化的挑战,也必须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这一客观的德育生态,向大学德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如大学德育如何在众多的信息源中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问题。如果说,在信息技术不甚发达的条件下,大学德育作为贯彻国家和社会意志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尚具有权威性特点的话,那么信息化的发展则无情地打落了大学德育原有的权威身份。由于信息传播愈益多元化,教育对象接受不同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思想意识的频度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益个体化、隐蔽化,接受自主能力能动性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大学德育必须注意研究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吸引教育对象,从而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前苏联学者B.B.母会韦尼拉泽曾断言:“今天,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时代,随着全世界认识的成就和科学史无前例地发展,如果不使用科学的数据、计算机、模型设计和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或得到普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德育如果不迅速实现方式的现代化,单就操作层面而言,就不能吸引教育对象,也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德育工作不能抱怨时代变了,难度大了,而必须正视新的形势,增强自身的适应性,把握机遇,增强大学德育的有效性。如建立德育网站,组织思想教育材料上网,拓宽教育渠道,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实施教育。以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而增强学生行为选择的科学性、正确性,完成教育主体角色转变,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从看守者转变为引路人,切实增强德育主体引导、感化、发展的职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