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看病难问题对社会各阶层造成的影响
认为是心理安全感缺乏和开支增大的人各占将近一半。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下岗失业人员感到开支增大,因为在这部分人中有的人对医疗资源的期望值比较高。比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办事人员,他们的健康意识较强,有病就去看医生的比率高于其他阶层,故医疗开支的绝对值比较大。而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比较低,在目前药价昂贵、治疗费用不规范的情况下,以他们较低的收入来抵挡这部分开支,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医疗费用的开支在他们相对低的收入中所占比例就比较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农业劳动者认为心理安全感缺乏的比例较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收入比较稳定,且比较高,有一定的医疗保障,故能够承受一些医疗费用,看病难问题更多地体现为心理上的压力。但其中农民的情况比较特殊,农民生活标准低,农村医疗费用总体上比较便宜,再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推行,故有一部分人认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体现在心理层面上,加之农村医疗设施较简陋,医务人员的技术相对较低,怕误诊或出医疗事故的不安全心理就自然反映出来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影响到正常工作的比例在各个阶层里比较一致,说明真正影响到正常工作的比例基本一样,因为一些需要开支比较大的病在各个阶层里造成的影响基本一致的。
二、基本认识与发展趋势预测
“四个全覆盖”举措是最近几年甘肃省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推出一系列举措的进一步深入和展开,从2003年开始,甘肃省相继在农村、城市推出了社会医疗保障措施。2003年在全省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按照稳步推进,逐步规范的思路,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路子,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到2006年底基本覆盖了试点县农业人口的83%。为了将这项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甘肃省计划在2007年底将这项惠民政策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在农村进行调查时,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积极拥护这项举措,也积极参加,感到政府在免除农业税后推出这项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体现,心存感激,反响很好。2006年底我省又推出了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试点办法,这项工作在全国属先例;2007年5月份,全省正式启动城市非职工群体医疗保险工作。这一系列举措的推行,使社会医疗保障工作逐步迈上了新台阶,开始从探索尝试向健全规范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从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角度着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思路是对的,社会各阶层舆情普遍反映良好。
除了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甘肃省还积极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角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出了床位补贴翻番、济困床位制度覆盖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覆盖全省乡镇的举措。截至2007年9月,全省各市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基本实现了由财政全额供给的目标。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关于济困病床问题,该办法要求在县(区)属各医院设立不少于核定床位数10%的济困病床。各地卫生部门会同医院确定收治标准,对收治病人,采取减免挂号费、住院床位费、住院费用等的优惠措施,这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一些地区调查到的情况看,这项制度推行起来很难。一是制度不健全,到底以病种救助,还是以困难程度救助,还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导致济困病床的入住率低;二是床位设在医院,费用拨给了医院,医院作为业务性很强的机构,即要收治病人,又要承担审核病人身份、制定相应救助标准的职责,显然医院没有这一资格和精力,加大了医院的工作难度,不利于这项举措的推行。全省现有81000张病床,根据10%的比例,设立了8100张济困病床。目前省级济困病床的入住率仅15%,各地州市的入住率还没有达到15%,绝大多数济困病床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2006年推出的低保人员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是甘肃省推出的又一项举措,在运行过程中,以县为单位统筹,规模太小,运行艰难。设想一名低保人员按80元统筹标准,减去门诊20元,再剩60元,低保人员多是因病致贫人员,住院率比非低保人员的住院率要高。通过各地调查了解到低保人员的住院率达5%左右,按此计算20人里有一人住院,而住院费用却只有1200元,何况各地还存在低保人员没有足额参保的情况。由于统筹规模小,造成低保人员住院报销比例和支付水平低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偏低。
通过舆情调查和相关研究发现,城市医疗保障工作头绪多,层面多,牵涉到的部门多,在实施这项T作的过程中存在体制不顺的现象。比如城市医疗保险工作归口不一,有的归卫生局,有的归社保局;城市困难人员身份认证有民政办理的,有低保办办理的;有的需要属地管理,而却仍然是部门管理,这种现象导致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和统一管理。群众对此反响强烈,要想真正享受到所谓的补贴,扯皮推诿现象让人望而却步,导致政策虽然好,但落实却很难,有时甚至形同虚设。
由于体制不顺,各种医疗保障工作措施和办法也是政出多门,比如城乡大病救助由民政部门负责;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多数由社保部门负责;卫生部门和残联、工会分别承担了济困床位建设、残疾人康复治疗、特困职工帮扶工作;慈善机构也在做一些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工作,这些现象容易造成政策交叉和政策盲区,使群众难以得到真正实惠。
通过舆情调查我们感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国家、省、市医保政策知晓率低,许多人不清楚社会医疗保险运作程序,对政府推出的大病救助、济困床位补贴、低保人员医疗保险等措施不了解,而已经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对报销起付线、封顶线等医保付费程序也说不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还不到位,工作还不深入。在到各地调查时发现像口号标语这种最直观的宣传形式在许多地方还是比较少,宣传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渠道。
通过舆情调查我们对这几年来政府在看病难、看病贵方面推出的举措在老百姓中的态度、影响和认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南于社会各阶层的收入以及职业性质不同,因此他们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体验感受不一样,对政府推出的举措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基本态度是一样的,能够比较客观地回答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表现出了比较严肃认真的态度。另外问卷也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问题了解得比较多,态度也比较理智。其他阶层中收入略高的阶层和收入比较稳定阶层比如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办事人员等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高于下岗失业人员和农业劳动者中的低收入者。这是因为低收入者的许多人文化水平低,自主择业能力差,家庭困难,他们常常沦为社会的“边缘人”,对相关政策无渠道、无能力去关心和了解,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缺乏自主意识。
从对政府推出的相关政策的运行、老百姓的态度认识以及我们的调查来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由于牵涉到多个部门的工作,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各项政策仍需要进一步地建立和健全,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反映在老百姓的舆情方面是盼望中抱怨,他们在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医疗保险的同时,翘首以待医院的改革。总的来看未来几年,老百姓在这一问题上的舆情态势是态度积极,愿望迫切,认识客观,看法朴实,牢骚和不满仍将存在,尤其是对医院的乱收费现象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不规范仍然持反感和无奈的态度,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彻底根治医院乱收费现象。
甘肃省民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就业难问题(以大学生为例)
梁仲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主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加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在此时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是备受全社会普遍关注。甘肃作为老少边穷省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省区,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非公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有限,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致使社会各界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甘肃省31所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共5.3万多人,比2006年增长23.5%,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全省8所师范院校毕业生近1.7万人,与2006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2007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达35万人,而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只有15万人,就业岗位缺口达20万左右,岗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甘肃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甘肃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为了了解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我们分别针对普通民众(涉及社会十大阶层)和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舆情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针对普通民众发放问卷522份,回收问卷522份,其中有效问卷518份,有效率为99.23%。调查地域包括兰州、永昌、静宁、夏河4市县,调查对象中男性305人,女性213人,平均年龄41岁,涉及十大社会阶层,各社会阶层按人口比例分层抽样,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23人,经理人员24人,私营企业主26人,专业技术人员72人,办事人员52人,个体工商户47人,商业服务业员工35人,产业工人81人,农业劳动者116人,下岗失业人员39人,其他阶层人员3人。针对大学生群体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一、问卷调查结果综述
(一)普通民众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1.民众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
就业难问题主要涉及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等群体。客观地说,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不存在哪一群体就业“最难”,哪一群体就业“相对容易”的问题,每一社会群体的就业难问题都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但为了了解普通民众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注程度,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当前国家最应该关注哪个群体的就业状况”,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2.32%)的民众认为当前最应该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通过对上述选项回答者进一步访谈,他们的理由大概如下:其一,大学生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属于“知识阶层”、“智力阶层”,其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就业信心;其二,孩子是家长们的未来和希望,就业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前途,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家长们看来就是关心孩子们的前途和命运;其三,几乎所有的民众都能切身感受到当前就业之不易;其四,大学生教育成本很高,而毕业后就业却没有着落,民众心理落差较大。对于其他选项的回答情况大致如下:有28.96%的民众认为最应该关注下岗职工再就业,16.80%的民众认为最该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状况,1.16%的民众认为应关注复退军人就业,另有0.77%选择其他(残疾人、辍学待业青年等)。对于后三类选项的回答者多属于农业劳动者阶层、下岗失业人员阶层及其他相关人员。
2.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界对其认识不尽相同,个别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命题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只有所谓的“择业难”而不存在“就业难”问题。那么普通民众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78%的民众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9.07%的民众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正常,只有3.67%的民众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另有14.48%的民众回答“不清楚”。可见,绝大多数民众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表示乐观。
3.对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认识。
在问及“您认为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28.96%的民众认为是“就业中存在各种不公平现象”;19.88%的民众认为是大学扩招所致;17.18%的民众认为“学校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也有部分民众认为主要原因在大学生自身,分别有8.88%和8.30%的民众认为“大学生自身不够努力,综合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8.11%的民众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现代科技提高了生产效率,就业岗位越来越少”;7.14%的民众认为“就业市场建设、监管与服务不完善及一些政策性障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另有1.54%的民众表示不清楚。
4.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途径的看法。
对于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6%的民众认为要“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18.87%的民众认为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17.86%的民众认为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供政策保障,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13.56%的民众认为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能”;11.69的民众认为需要“规范就业市场,取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户籍限制、性别歧视等不公平现象”;9.04%的民众认为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还有8.11%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增加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录取名额”。
5.对五年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预测。
接近半数(46.91%)的民众认为五年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16.60%的民众认为五年以后就业形势跟现在差不多;只有36.49%的民众对五年后形势表示乐观:分别有30.12%和6.37%的民众认为五年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会比现在“稍好一些”或“好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