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重点中学校园里听到一位父亲和他的孩子在校园的谈话,那段时间正是全国高考填报志愿的时节。在不到一分钟的谈话里,他们完美地描述了大多数人选择专业或选择职业的方法:
父亲:你想学什么专业?
孩子:物理学。
父亲:物理学?儿子没搞错吧,你实在不该学物理学,计算机专业才是热门啊。
孩子:可是我喜欢物理学,我的物理学也学得很好。
父亲:儿子,学物理学毕业之后赚不到什么钱。
孩子:真的么?那什么能?
父亲:计算机。你应该填报计算机专业,将来搞计算机。
孩子:好吧,那我就报考计算机吧。
呜呼……中国又一个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天才“杨振林”就被这位中国式的伟大父亲在这么一眨眼功夫之间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又一次我乘出租车去北京首都机场搭乘飞机,那段时间刚好中央电视台正在向全国电视观众直播“神六”成功发射升空的消息,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网络媒体等都在纷纷报道和评论,全国老百姓也处于一片欢腾的海洋中,上车后不久那位出租车司机就给我聊起了“神六”,同时也聊起了他孩子的事儿,他说他孩子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成绩很好,重点中学班上第一,这下子报考志愿目标有了,“北航”,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说完脸上露出了喜出望外的表情。出于职业的敏感我问了这位司机师傅一句“你小孩子打算报考什么专业?”,这位师傅说“只要能进北航,什么专业都可以”。
在我们这种文化氛围下,许多专业选择或职业选择就是用这种方式在一眨眼功夫之间做出的,基于一时的潮流,或者是一时的兴致、一时的冲动,或者是追随父母的脚步,听从新闻媒介上文章的劝导,根本就不是基于你的人生梦想和职业兴趣来左右你将来在职场中的去向。
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又是如何来选择我们的职业方向的呢?
去年夏天,一位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到爱未来公司来找我,他将于2007年7月毕业,曾经是爱未来公司在北京工业大学的高校联络员,我听我们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同学工作认真负责,为人也很厚道,出于工作上的关心和职业的敏感,我和他聊起了他毕业后的打算,当然不是付费方式来享受我们的职业规划服务。
他学的是生物化学工程,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觉得本科读的不够,想考研,后来就准备了考研,考研不成功,之后就开始找工作,找工作时由于他本人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找得不是特别如意,用人单位最多的就给了他每月1500元的工资。我告诉他不错,刚毕业出来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只要你喜欢,从基础开始做起,逐渐往上升,做精、做熟、做透,自然会有很好的回报。他说工资太低,有位同学劝他改行学计算机,那位同学告诉他搞计算机都很赚钱,帮别人做个很简单的网站一个月就能赚上七、八千元。我告诉他不要随意受别人的干扰,命运是自己掌握的,选择要Followyourheart(跟随你心)。
时间过得很快,工作的忙碌让我已经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时隔半年多,在今年的1月份这位同学又到爱未来公司,刚好我也在,问了他的近况,他果真改行了,从父母那里死活要了2万多元去学了半年的计算机编程和网页制作,现在已经参加工作两个月了,不过他目前一个月的工资没有七、八千元,只有1000来块,他又陷入了痛苦的迷茫之中。
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高中的梦想就是考大学,上了大学就没有了方向,十几年记忆里最深的就是教育系统把我们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如今毕业了居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现在除了考试技能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了,我好像把自己的梦想丢了……?”
社会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同样是在工作,甚至是做相同性质的工作,或者更巧的是当年还是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或者同一个专业,为什么有的人锦衣玉食,有的人聊以维生?为什么有的人在工作中充满激情,有的人却总是无精打采?
我们国内目前的社会氛围,现行的教育系统,加之父母的观念影响,我们的年轻人似乎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对“梦想”的追求偏移了方向,最常见的两种状况:
第一种状况是,进大学的确是有“梦想”的。这些“梦想”来自于社会氛围里热门专业或职业的发展,因而以此为目标,希望自己毕业后也能沾沾热门之光。但这种“梦想”太浅,通常最容易看到的结果是,等你四年后毕业的时候,不是热门职业不再,就是和你同样专业毕业的人太多,供过于求,绝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工作。就像是现在大家都流行去海边度假,你也去了,但是到了之后,发现海滩上人满为患,你沾不到海水不说,连沙滩可能都踩不上。
还有一种状况是,求学生涯与日后的工作规划根本无关。求学,只是一个考试志愿和分数妥协下的结果。读什么专业和自己的未来无关,和自己的兴趣也无关。然后,等到要毕业了,再考虑自己到底要从事什么职业、找什么工作。也许,这种情况的好处是,你不至于赶上人满为患的沙滩,然而,你却可能发现,自己根本就连天南地北都分不清楚,彻底迷失了。
我们失去了对“梦想”的真正理解,等我们最终到了要踏出校门找工作的时候,“就业难”的现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什么才是我们心中的‘梦想’?”
当我们正在寻找“梦想”的答案时,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或社会上部分媒体也开始来为我们助威,为大学生就业难寻找灵丹妙药,后来开出“一剂良方”并一致地为其摇旗呐喊:“先就业、再择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没有关系,到时候可以骑驴找马”。
这客观上造成了让我们走上一条并不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弯路,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梦想”再一次发生了严重的偏移!
等到某一天当我们发现工作是那么的枯燥无味,生活也是那么的沉闷无聊,到了我们真正找“马”的时候,招聘单位的老板看我们怎么骑的是“驴”,总怀疑我们骑“马”的本领,于是我们只好一直呆在“驴”背上……
美国的保险工会对全美二十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做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有一个百分比。在100个人当中,1个人成了巨富,4个人成了富翁,5个人成了行业领域中有所建树的专家,12个人活不到60岁离开人世,29个人退休后继续靠兼职做零工来增加收入以便保持生活质量不下降,49个人没到退休年龄就已经饱受失业的折磨一生碌碌无为靠政府的救济和社会保障来生存。
这个百分比当中,成了巨富的那个人和成了富翁的4个人以及行业领域中有所建树的5个专家,他们都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有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在人生中不断地坚持和努力取得了最终的成功;29个人也做了一定的职业规划,但没有坚持下去,中途换了很多个职业,以至于退休后还要靠打零工来增加收入以保证收入不下降;49个人基本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自己的生活完全被人掌控,自己的命运完全受别人的摆布,一生碌碌无为,没有到退休年龄就提前下岗失业,每天生活都处于担忧、焦虑的状况,对他们来说生活就像一只钟摆在无聊与痛苦之间来回摆动。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这100个人当中,我们大致的情况也可以按照上面几个类别来划分。不管你认可还是不认可,职业规划与个人生涯管理都将会越来越备受我们每个人的关注与重视。
三年来我应邀到全国80多所高校面向在校大学生做“未来之路”的职业规划与个人生涯管理讲座,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大多数人的迷茫并非认为职业规划不重要,而是因为:
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
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的实际要求严重脱钩;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从而变得没有信心;
他们将自己的目标制订得过于长远,这使得他们立刻看到成果变得不可能。
人生犹如一次长途旅行,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虽然每个人都有其不等的生命长度,但是成长的阶段则是不变的,不同阶段的成长环境,需要有不同的驾驭技能来配合,以符合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生涯规划”的观念。
在这生命的长途旅程中,从出生到死亡,一次就做好生涯规划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成长的转换点上来切割我们的人生,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规划来矫正人生航向的偏差。
的确,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我们无法了解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毕竟在生命中还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可控的,我们只要把握这些可控的因素,在面对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选择时,就能抵制住一些诱惑,就能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不至于偏离得太远。
人生犹如一次长途旅行,我们是把生命的列车开往梦想的地方去享受成功的幸福生活,还是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去过一种等候别人救济与施舍的悲惨生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旅程勾画出一个什么样的梦想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