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心雅
高中毕业的陈心雅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读书时候的日子有着深深的怀念和眷恋,学校,老师,同学,课桌,书本,友谊,暗恋。。。。’
那时的时光多么快乐,心里眼里只有老师和教科书上所传授的真善美,鲜少见到现实深处的假丑恶;伴随大家的也只有那令人热血沸腾和豪情壮志般的远大理想,而不知现实生活的无奈;
无忧无虑地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和忙碌;同学纯真,老师和蔼,完全没有社会生活中的鱼龙混杂和纷纷扰扰……
现在想来陈心雅觉得学校和社会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真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也后悔没有多读几年书而多几年美好时光来享受,无论如何多读些书总是好的。
对于学生时代的岁月她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么美好的时光谁舍得忘怀呢?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加有的事情在记忆的宝库里也许已经褪色了,可有几件事情却一直清晰地刻在脑海里。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陈心雅在放暑假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问她们那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自己有没有奖状时,
老师笑得脸上盛开了一朵花,眼睛眯眯的弯弯的,并且边笑边回答说:“有,有,都有”于是陈心雅怀着雀跃和欣喜的心情等待着放假那天把奖状领回家。
可后来却是有的小伙伴有奖状自己却没有,当时的陈心雅很失望,她怎么也弄不明白老师明明说都有而自己到头来却没有,也许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只是随口说说的话,可对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却是再也没有忘记过的事了……
陈心雅开始念小学了,到三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个作文本,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写作文了,接着他们那个年纪有点偏大,头发都白了一半,而且一喝酒就会喝醉的班主任老师就持着一口还算标准的普通话开始教他们写作文。
别的已经记不清了,陈心雅只记得他说写记叙文一定要有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原因,经过和结尾云云,作为一个学生就少不了要写作文的事就这样进入了她的求学生涯中。
由于刚学写作文闹笑话总是免不了的,尤其在自己当时所处的学习背景和环境下是免不了的,至少陈心雅是这样认为的。
记得有一次刚刚学习完一篇叫做《参观人民大会堂》的课文老师就布置了一篇叫做《参观人民大会堂》的作文,陈心雅当时是没有任何想法的,她和别的同学一样是老师叫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不会想别的。
准确的说是受当时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影响而想不到深一点和远一点的东西,直到后来再长大一点她才知道老师当时布置的作文题目是多么的离谱。
作为一群生活在离京城遥远的江南农村里刚学写作文的80后小学生来说根本没可能没机会去参观人民大会堂的,可对于当时并不会这么想的学生们来说既然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文题目那就得写啊,于是,笑话就出来了,
陈心雅是不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写的了,只记得作文发下来的时候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了一篇男同学的作文,不过此篇并非范文而是奇文。
当老师念到“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回来就结婚”时,台下不知由谁带头爆发出一片哄笑声,
当时的陈心雅还没搞清楚状况,她不明白大家为何发笑,也不知道“结婚”是什么意思,只是看大家都在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一起傻笑了……
等到后来她明白了结婚的意思之后也隐忍不住的爆笑了开来,而且后来她还得知那个男同学也是不知道结婚的意思的,那篇作文则是别人帮他写的。
陈心雅相信有不少同学都是不知道那个词语的意思,那是个课本里还没出现过的词,而且由此不得不提到她和同学们一起从小讲到大的方言。
说起湖南的方言,陈心雅不得不佩服祖先们的智慧,这种感受特别是在她出来工作后更为强烈,
看看那些和她一起共事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们很多都能和自己一个省的人说相同或差不多的家乡话,有的甚至隔壁省的也可以说家乡话,比如东北三省,山东和河南等,而且他们的方言多少都接近于普通话。
而两个湖南人在一起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普通话来交流,因为有的地方一个镇上也会有几种口音或少部分的方言说法不一样,只有地域相近的情况下可以用同一种方言和同县、同市或隔壁市的人进行交流,而像陈心雅她们那个小县城居然就有几种完全不同的方言。
记得她上初中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新同学叫慧丽,和自己是同一个县但不是同一个镇上的,慧丽就听不懂陈心雅她们的方言,好在陈心雅他们听得懂也会讲慧丽她们的方言,要不就算是同一个县的人也只能用国语交流了。
每当到了县城里就更有意思了,说这种方言的也有说那种方言的也有,有时候上一句话在和这个人说这种方言下句话又得和另一个人说另一种方言,一个小县城的基本方言都能如此复杂,就更不用说一个市或一个省的方言该如何丰富了。
所以陈心雅有时候会想自己的先人们是多么聪明多么厉害呀,居然创造了这么多种语言出来,和所有湖南人一样陈心雅从小就是说着自己地方上的方言长大的,而这些方言好多都和普通话相去甚远,除了他们自己别人是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的。
在陈心雅很小的时候村里是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后来稍微长大一点村里几百户人家才有那么几台电视机,一到晚上看电视的时候那些大人们站的站,坐的坐把个黑白电视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鲜少有小孩子看的份。
也就是说小时候陈心雅他们除了自己的方言再也接触不到其它的语言,只有到后来上学的时候有的老师才用国语教大家读课文,而有的老师仍然是用方言上课。
所以陈心雅记得从幼儿园到三、四年级或更晚自己对于课本上的字认识也会念,顺口还能背诵得出来却是多数都不能理解不知其真正的意思,对于语文语法中的隐喻啊暗喻之类等等稍深奥一点的概念更是连边都摸不着。
陈心雅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有自己这种情况,因为从三年级起就被老师派出去参加作文比赛的自己在文科上还是比较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的自己都如此,别的同学就更是如此了。
等到了五、六年级或比之早一点或更晚一点可以理解课文的意思了陈心雅觉得已经晚了一步了,至少比从小就讲国语或讲类似国语的地区的小孩子就晚了一步。
所以陈心雅一直在想那些不是说国语的地区的父母们应该从小就教自己的孩子说普通话(当然同时也要教他们说自己的方言)要不可能孩子上学很长时间才能理解课文的意思,一开始只是认识会念,会背诵而已……
只是话说回来国语固然要推广,但我们的方言更是要保留和延续下去,众多的方言也是我国灿烂文明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如果全国人民都弃自己的方言仅说普通话的话,那广州将不像广州,长沙不像长沙,上海也不像上海了……
话说从上小学的时候起陈心雅的数学成绩就很不出色,曾在书中看到说缺少父爱的人数学会比较差,陈心雅觉得父母一向都是很疼自己的,自己数学不好不会是因为缺少父爱,而这个想法也由另一件事得到了证明。
初三第一个学期班上调来一位新的数学老师,刚开始陈心雅一如往常的不爱听数学课,她是真的对数学不感兴趣,也曾经强迫自己听老师讲课却无奈地发现自己根本一点也听不进去或者干脆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可自从新的数学老师来了以后陈心雅惊奇的发现她不得不认真的听她讲课了,因为新来的数学老师居然能让自己不知不觉地被带到她所讲解的内容中去。
顺着她的思路陈心雅也能理解一道题目是怎样解答出来的,到后来陈心雅的数学成绩就提高了不少,以致于她惊叹自己要是再早几年遇上这么棒这么适合自己的数学老师该多好,难怪张小娴的书里有句话说“一个老师不能令学生专心听书,就是她的失败”。
前面有提到陈心雅的作文写得好,与她爱看课外书不无关系,因此有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不得不提到,陈心雅从能识文认字起就爱看课外书,也许是受妈妈的影响吧。陈妈妈就特别爱看书,什么民间故事,言情小说之类的都看。
80年代的农村少儿读物是相当匮乏的,不到十岁的陈心雅也没有哪些书可以看哪些书不能看的认知,她只知道自己爱看书,见到有书她就会拿来看,于是她趁妈妈不在家时偷偷地把妈妈放在床底下的书翻出来看了。
她知道妈妈是不让自己看的,而妈妈也并不知道女儿偷看了自己放在床下的书,也许她觉得把书放在床下或枕头下面是比较安全的吧,陈心雅至今还记得偷看的书中其中两本的书名叫《烟锁重楼》和《海鸥飞处》。
琼瑶阿姨在80年代的大陆已经很风行了,不过她那时的书多写得缠绵绯侧又悲情,书中的女主角都温婉多情,人物的心理描写亦达到了出神入化让人感同身受的境界,那么多情,那么细腻,那么深沉,那么感性……
好虽好却是儿童不宜,以致于陈心雅在看了她的书后心情就像初春的小雨一样千头万绪,当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有时候她甚至觉得看了琼瑶阿姨的书后她的心里就会下雨了,很潮湿很灰暗,小孩子单纯的心理根本还理解和接受不了大人世界的复杂和深沉。
所以那时候的陈心雅在看了一些言情小说后整日里幻想连翩并神思恍惚,浑浑愕愕,她经常把自己想象成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自己的世界继续编导和上演着书中原本就有或自己想象出来的朦胧场景……
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哪个男的多看她几眼她便会猜想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呢?
于是她开始胡说八道,她说谁谁喜欢自己,更为严重的是陈心雅的心理越来越不健康,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敢和男孩子对视,也不敢抬头见人
因为她会在和别人对视时把对方想象成书中故事中的男主角,那时的陈心雅很痛苦,很难受。
她知道自己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又不知如何也羞于向大人们启齿,只有放任自己继续接受恶魇的痛苦煎熬,有个时候她甚至觉得自己再不去看心理医生就死定了,好在经过一大段时间的煎熬过后情况总算慢慢好转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越来越繁重的学业上,心理渐渐地恢复了正常。不过这件事导致的后果将多多少少地影响自己的一生,陈心雅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她经常会想等自己将来做了妈妈一定要避免这么严重的问题,坚决不能让未成年的子女接触到不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事物,否则遗害无穷。就是说为人父母者一定不要让子女再犯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避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