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自凿通后,一直被英、法所控制,他们手中掌握了运河公司95%的股票,英国甚至还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兵的权利。根据1954年的英、埃协定,1956年6月12日,英国军队全部从运河区撤走。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为此英、法疯狂反对,并采用军事威胁、经济制裁等手段,妄图迫使埃及改变决定。10月31日,英、法借“保护运河”为名,侵入埃及,轰炸开罗、亚历山大港等地。面对外敌入侵,埃及人民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下,奋起反抗侵略者,取得了胜利。
埃及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摇摇欲坠的殖民主义体系。这时,伊朗也发生了争取石油国有化的斗争。埃及、伊朗维护主权的行动,是中东民族革命积极发展的开端。如果发展下去,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地区的整个面貌。所有这一切,特别是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事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此时,为了充当西方大国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突击力量,以色列挑起了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美国统治集团认为,埃及、伊朗等国的所作所为是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挑战。资产阶级报刊议论纷纷,他们说:“埃及的行动也许会带来连锁反应。要是其他国家都仿效埃及的话,整个殖民主义体系就会彻底瓦解。”法国《世界报》指出,“苏伊士运河是个标志,如果这个标志倒塌,国有化将接踵而至。当所有的石油公司破产的时候,西方的威望将彻底消失。”《纽约先驱论坛报》报道说:“在中东,苏伊士仍然是西方的标志。”《纽约时报》赤裸裸地写道:“英国不仅仅是我们主要的盟国,它和我们在远东分享着石油财富。若我们失去了,他们得不到也是必然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甚至还有一则这样的报道:
埃及的行为会带来数不清的灾祸,其他小国受它的影响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只要这些小国能抓住现今世界自由贸易通道,他们就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巴拿马可能会封闭巴拿马运河;经过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到地中海的石油管输油的权利,也许会被叙利亚、约旦收回;西班牙也可能要求封闭直布罗陀海峡的权利……
对西方报刊厚颜无耻的言论,埃及政府并没有沉默。纳赛尔总统发表讲话,他说:“埃及之所以收回运河,就是因为帝国主义不停地叫嚣说苏伊士运河是他们的标志。”
为了报复埃及,英、法、美、以色列的军队开始进攻埃及。埃及得到苏联的支持,美国政府将这看做是危险的信号,率先采取行动。为了恢复中东殖民主义秩序、为冲突制造借口,美国国务卿提出了所谓的“杜勒斯计划”。这个计划的实质是让埃及放弃自己的主权、取消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计划,并把运河永远交归某种国际机构管理。损害埃及主权的“杜勒斯计划”遭到埃及政府的强烈反对,纳赛尔说:“埃及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对苏伊士运河的国际管制。”
“杜勒斯计划”失败后,杜勒斯又建议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这种制裁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尽量从非洲输送石油;第二种是增加从美国领土供应石油的量。这是一个损害其他西方国家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求利益的计划。对此计划,美国《每日新闻》是这样评论的:中东大部分经济事务的领导权被美国紧紧抓到了手里,而这却严重损害了其同盟者的利益。美国的用心很明显,他们想打着“国际管制”的幌子,独占苏伊士运河。
不管美国如何威胁,埃及就是不屈服。埃及《人民报》报道说:“真理在埃及人手里,任何威胁和恐吓都是没有用的。”纳赛尔总统说:“我们绝对不允许帝国主义损害埃及的主权。”在和埃及的较量中,艾森豪威尔认识到第三世界对美国的重要性,他说:“如果第三世界不繁荣,美国的繁荣也不能维持下去。因为第三世界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的话,它就要变成共产党。这样一来,西方将得不到原料,美国的经济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采取适应当前斗争的新的对外政策。”中东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而且开采价格低廉,这个区域直接靠近苏联和东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苏伊士运河则方便运输石油。所有这些,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美国的注意力。
斯大林去世后,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抗并没有就此消失,美国与苏联的关系仍然相当紧张。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给西方世界造成恐慌,使他们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和控制。两大阵营为了谋求发展,在打击对方的同时都在争取可能的支持。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两个阵营的对抗正在升温。艾森豪威尔明白,“二战”刚结束,国民经济需要恢复,但反对共产主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放松哪一边,都会给美国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美国确立霸权地位。这样看来,艾森豪威尔积极推行反对共产主义的政策,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关系。他说:“冷战已经从局势比较稳定的欧洲、朝鲜转移到了局势动荡的非洲、中东等地。在那里,人类的1/3卷进了一场争取自由、摆脱极度贫困的斗争。对全世界来说,这是一股新兴力量、新兴国家崛起的斗争。共产党人想利用这种斗争,让第三世界跟着他们走,以此达到剥削第三世界的目的。为了和平、自由、免受‘共产主义威胁’,美国不得不采取新的外交政策。”实际上,艾森豪威尔主义是对新近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国家的一个奴役计划。虽然艾森豪威尔说得冠冕堂皇,但是掩盖不了这个政策的侵略性。它是一种新的侵略工具,是地地道道的殖民主义。这是美国继杜鲁门主义后,对中东地区的又一个侵略性纲领,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中的一个新阶段。
为了维护美国垄断阶级的利益、控制中东,美国决定实施新的外交政策。1957年3月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美国对中东的政治纲领。这一纲领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同中东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并给他们经济、军事上的援助;
第二,如果这些国家面临“共产主义侵略”,总统有权在中东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保护他们。
此时,在中东,美国垄断组织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价值为2750亿美元。从这里的投资中,美国石油垄断组织获得的利润高达75%。这比世界上任何石油公司的利润要高出好多倍,所以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东地区给予特别的关注。
其实,早在艾森豪威尔担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探讨针对中东的对外政策问题。1951年,伊朗政府做出了石油开采、加工工业实行国有化的决定。伊朗的这一举动,使资本主义大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第一次遭到沉重的打击。美国统治集团想占领英国在伊朗丧失的阵地,但是他们失败了。为了自己的利益,美、英两国联合起来,投入到反摩萨台政府的斗争。丘吉尔认为,资本主义大国在第三世界“合法”的经济权利,因伊朗事件这一具有国际性质的事件而损害。于是他找到北约司令部,要求保护自己国家的“权利”。英美策划了共同制裁伊朗国有化的运动,其中艾森豪威尔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这是艾森豪威尔在中东问题上最初的行动之一。
为了更好地控制中东,美国的政客们把“艾森豪威尔主义”给中东国家“援助”这一条提到了首位。对中东各国人民来说,美国政策的实质非常明显,无论他们怎样巧妙地辩解,都改变不了侵略实质。埃及总统纳赛尔说:“我们的愿望是反对外国的奴役、剥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艾森豪威尔主义”遭到中东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政治局刊》主编鲁兹·优素福说:“这个穿着和平外衣的实际上带有侵略性的‘主义’,不是为了保护、帮助中东各国人民,而是为了掠夺他们。”
中东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迫使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撤退。这样一来出现了“真空地带”,美国统治集团想去填补英法两国空出来的位置。美国粗暴地干涉他国的内政,而面对美国的侮辱和粗暴干涉,中东各国人民怎么会视而不见呢?他们清楚地知道美国只会破坏他们的经济,绝对不可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叙利亚议员豪拉尼说,美援计划的目的是侵略、破坏中东的一切。中东人民坚决反对损害他们主权独立的所谓援助计划。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我们之所以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主要为了同共产主义作斗争。为了完成石油垄断组织的任务,美国政府不得不以政治、军事条件来决定。”由此可见,实施“艾森豪威尔主义”只是一个圈套。美国政府为了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企图以空谈“援助”为掩护,引诱中东各国人民落入这个圈套。除了中东以外,美国还在拉丁美洲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巩固在北美洲的垄断组织,美国对拉美国家进行了几百次武装干涉。
实际上,“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允诺并没有给各国人民带来一丝好处。它导致了新的军事冲突,使得国际局势更加紧张,而且在中东建立的新战争策源地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中东国家的人民对“艾森豪威尔主义”的一致谴责表明,力图在中东、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统治的美国将不会有好下场。
在美国著名教授罗伯特—马凯维尔写的《更完善的联盟》一书中,他做了如下有趣的自白:
在国际生活中,生活着世界大部分人口的东方国家的作用日益增长。他们不信任我们的友谊、不相信我们的话,因为在我们的国家里,对待这些国家代表人物就像对待下贱的人一样。而在他们的国家里,对待任何一个美国人的态度都是友好的。
这就是美国政府大肆吹嘘的美国式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