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强调:“当我重读这篇名着后,令我惊骇的不仅是差不多先生可怜的愚昧,更糟的是旁人接受如此荒谬的存在方式,还企图自圆开脱,这种扭曲式的浪费智能的行为足以令人哭泣。”他说:“医生准确断症是病人痊愈的起点,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要凭仗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果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须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于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有关心,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最后,李嘉诚说:“终我一生,我将毫不含糊和不变地活出我精神力量的华彩和我血肉热切之心!我是绝对不会成为差不多先生的,你们呢?”
从李嘉诚的致词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差不多先生”在现代社会还是很常见的,或许在不经意中你自己也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反省一下自己吧,是否经常对自己制订的计划做出让步,觉得差不多就行?如果是,赶紧与“差不多先生”划清界限,把自己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丢掉,否则,你总有一天会为自己的“差不多”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凡是做事情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用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现实中,能做大事的人实在太少,多数人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一个人责任感强不强的问题,“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不是有意所为,而是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工作中凡事不能以“差不多”为标准。在“责任风暴”掀起的今天,我们都不能再做“差不多先生”。做事只有处处求精,才能把事真正做好。
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实实在在,都要认真负责,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把该做的事情落到实处。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与“差不多先生”绝交,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责任,才能下决心把工作做到最好,才可以避免自己也成为职场中的“差不多先生”。
不劳,则无获;不付出,则无所得
付出和所得,是每个阶段的职场人士都要面临的严峻问题。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意味着什么?今天的付出和忍耐是否值得?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和所得?怎样理性衡量自己工作的得失?
很多人想增加财富,提升地位,让生活更上一层楼,却不愿意多付出一点,只是不停地抱怨命运的不公。其实,有这样一种心态,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更谈不上成功了。
有一次,在一个沙龙上,我遇到一位在外企工作的职员,她说老板一直不给她加薪,所以她没有动力更好地去工作,只能做拿三千元薪水的事情,并且打算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于是,我问她:“如果你是老板,有一位员工要加薪,可是他却不愿意多做一点事情,你会给他加薪水吗?”她说:“不会的。”我又问她:“如果另有一个员工,主动做出超过目前薪水范围的事情,你会考虑给他加薪吗?”她说:“我会考虑的。”最后,我告诉她:“你看,因为你没有多作出一些贡献,所以老板才没有理由加薪给你。”她听了恍然大悟,决定不管老板加薪与否,她一定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经常会有员工觉得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干得多,挣得少,“深受地主资本家的压榨与剥削”。他们也经常会羡慕拿高薪水的同事。看着别人的成功和收获,不如退而结网,对工作再多付出一些,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最终取得职场的胜利。
许多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活得不快乐,往往是他们思考问题时,目的不清楚,总是本末倒置。如果你想得到好的结果,为什么不主动付出?不付出就想得到,你怎么会成功呢?英语中有句话,就是告诉人们永远要付出更多。唯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心想事成。
小安刚开始从事销售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汇报前一天的业绩情况,要做的工作很多,常常忙完一整天,什么业绩也没有。在同事的提醒和帮助下,他改变了工作状态,每天都安排给自己一定的电话数量,并留出专门的一段时间来整理电话记录,以改进第二天的工作。
这个方法让小安每天都有所感悟,每天都能学到一点东西。事实上,在付出努力的同时,小安也在一天天进步。
不久之后,小安的付出就有了回报,那是他销售生涯中的第一个订单,不过客户要求小安将发票送过去,他毫不犹疑就一口答应了。
由于天气不好,在走出公司后,他预感很快就会下雨,身边又没有雨具,继续往前,很可能会被淋成“落汤鸡”,心里有点打退堂鼓,可答应客户的事,就一定要做到。等到了地址附近,小安傻了眼:没有看到所示的公司大楼。这时,雨也噼里啪啦地下得更大了,小安只好一边给客户打电话,一边冒雨继续寻找客户的公司。一个小时后,当小安瑟瑟发抖地将发票交给客户时,全身已经湿透。客户因此大受感动,后来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2010年3月,小安通过内部竞聘,当上了商务经理,从此走上了销售管理的道路,小安相信只要坚持不断地付出,就会有收获。
在职场上成功的人总是那些有毅力、有恒心、有远见的人,他们的付出是一个由量到质的升华,他们的收获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那些品行、度量、耐力、谋略都差那么一点点的似乎总是“运气不佳”。
职场上的付出是连续的,可职场收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就像农民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人在职场就应该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提薪或升迁,那都是对我们过去某一段时间付出的肯定和回报。当你很在意你的付出的时候,你有没有再等一分钟,等领导在百忙之中认可你的业绩?也许,你很努力,却遭遇了职场的“冬天”,但请你客观、全面地分析周边环境,继续调整心态,理智地播种耕耘,等待收获!
做解决问题的双手,而不是吹毛求疵的眼睛
松下幸之助说:“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晋升之门将永远为那些随时解决问题的人敞开着。”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想在工作中有所建树,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解决好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
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才不正常。每一位员工,也许每天都要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而问题永远不会自动消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对问题负责,勇敢地面对问题,开动脑筋、调整好心态解决问题。
问题其实并不可怕,问题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它带给你成长的机会,帮助你增长丰富的经验,帮助你真正实现自我提升。与人的智慧相比,问题总是很渺小。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会解决问题的人。优秀的员工是最擅长解决问题的员工。
我们都喜欢看到朝气蓬勃的笑脸,没人喜欢抱怨和失落的情绪。
当你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时,是怨天尤人、怨老板、怨同事、怨客户、怨工作太难、怨报酬太低,还是积极面对主动想办法来解决这些困难?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生出来就是为了克服困难而来的。”想一想,的确很有道理。
如果你是老板,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当然是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员工。
前阵子读书,读到一本《你有多少问题要请示》,作者林少波先生在书上提到的一件事情非常具有典型性。
2009年年底,林少波所在的公司来了一位新员工小张。刚到几天,林少波就布置他写一个文案。下班时,小张把写好的文案交给林少波,林少波看了看,当面指出了一些错误,并做了修改,让他返工重做。
夜里,林少波收发邮件,有一封是小张发的。内容如下:
林总好,关于今天我文案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此向你道歉,这个任务确实没有做好,让你失望了。当你帮我一一指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确实感到有些出乎意料,没想到自己修改后的文案还有如此多的问题。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同时也在细细回想林总说的那些话。我凭着印象大体分析了一下出错的原因(明天到公司后我再比对文案做更细致的分析),有少部分错误我认为是经验不足,这一部分的错误在撰写文案时我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是需要注意的;而另外一部分错误就只能归结为不仔细了,我自认为做得很认真了,但事实摆在那里,说明我做得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仔细。
看到工作中出现这些问题,虽然有些沮丧,但更多的是庆幸,庆幸有你这么一位领导,时时关照我,帮我指出这些问题。我觉得犯错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人更快地成长和进步。我允许自己犯错,但不希望自己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所以你说的每一句话和指出的每个问题,我都一一记在心里。
公司招聘人员,目的是让人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来制造问题的。
我希望自己是问题的终点站,而不是问题的制造源。所以,有些东西我自己能通过自学解决的一定不麻烦别人,那些需要向别人请教的,我也会及时去求教,慢慢积累、慢慢沉淀自己的经验。
刚开始新工作,需要学的东西、注意的问题确实很多,以后肯定还会遇到更多的难题,我也一直在努力,真的希望自己能把工作做好。今后只要我工作中出现问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请林总一定多多批评指正。我热爱这个工作,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把工作做到位,而不是再像今天这样要你亲自修改,还要重新返工……
看完信,林少波很欣慰。他在书中说:要是公司多一些有这样思想觉悟的员工,何愁做不大、做不强呢?有问题没关系,犯错误不要紧,但是优秀的员工、职业化的员工一定是懂得解决问题的员工。
为什么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确认,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问题的样子。是迎难而上,还是畏缩逃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把问题转化成机会,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么难。往往只需要一个想法,一点改变,然后紧跟以积极的行动。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说:“绩效的获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一生的成就有着密切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成就就越大。问题是一种动力,能调动每个人的内部资源——智力、意志、直觉、感情、体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工作绩效的高低。
优秀的员工解决问题,平庸的员工发现问题。做公司解决问题的双手,而不是吹毛求疵的眼睛。解决问题的手不仅是在为公司创造效益,也是在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