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要有趣味性
在培养差生的认识兴趣的工作中,应当创造有利的情绪气氛,使差生不感到恐惶和害怕(他们怕提问,怕再得一个坏分数),不感到自己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漠不关心和无动于衷。在最初阶段,利用趣味性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激发兴趣的手段是有益的。
学者们和教师们对趣味性在教学过程的作用的看法是不同的。
例如,有人认为趣味性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另有人认为趣味性是促使学习活动积极化的手段;第三种人认为趣味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最后,有人认为趣味性是激发对事物的直接兴趣的刺激物。
有些教师常在兴趣和趣味性之间划上等号。然而趣味性并不等同于兴趣。趣味性不属于人的心理状态(兴趣才属于人的心理状态),而属于作用于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品质。趣味性的这些属性表现为新颖、奇特、出乎意料及与以前的观念不符合。
趣味性对所有的学生都是有效的,而在对差生的工作中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学生,对于趣味性强的、不平常的、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东西,常常有特殊的反响。课堂数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趣味形式:游戏性练习,竞赛,“无声”听写,“信号卡片”,对事件和情节的生动描述,故事习题,旅行游戏,优秀朗读者竞赛,迅速发现错误竞赛,谜语,笑话,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愿意去完成通常认为是困难的作业。趣味性以特殊的方式使教材变得富有色彩,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变得引人入胜,给人以充分的内心体验。
起初,趣味性是一种情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科的良好态度。随着带有趣味性因素的作业的逐步复杂化,有助于使差生加强意志努力,成为学生掌握更困难的教材的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即时兴趣。
但是应当强调指出,趣味性并不是目的本身,它应当激发学生深入问题的实质。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引进趣味性材料时,要看到它具有多大的认识潜能;同样重要的是,要确定趣味性在一个课题、一节课上的具体地位,周密思考怎样使差生进入解答趣味性题目的过程,以及完成这些题目的结果如何。
可见,趣味性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还不能保证学习的完全成功。但是,趣味性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冷漠态度,这对于培养差生的认识兴趣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使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和教育准备
研究表明,使学生获得技能跟发展学习动机是相互联系的。教学的操作方面和动机方面是相互制约的,它表现为:认识兴趣能引起智力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而教会学生掌握智力活动方式又是培养认识兴趣的重要源泉。
培养技能是跟掌握知识、形成良好动机同时进行的。
学习上落伍的学生,往往没有作好在课堂上解决认识任务的心理准备。如果差生没有作好获得知识和完成智力操作的心理准备,没有看到即将完成的作业的前景,不能深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意义,那么就很难指望他们对学习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差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对激发起兴趣的活动在客观上是有价值的,并且在主观上也是被接受的。必须创造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在感知新教材的阶段就能表现出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愿望。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创造下列情境:使学生对获得知识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揭示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和认识意义,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和获得新知识的必要性。
根据先进教师的经验,教师只要善于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只要善于创造感知新知识的情绪背景,就能使学生意识到掌握新教材的意义。
教师利用趣味性的材料和知识的历史背景材料,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期待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使他们感到现有知识的不足,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教师们的经验表明,在起初阶段,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引起所有差生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思想集中和作好操作准备,而是逐步地向他们证明知识的意义,使他们作好掌握知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理解和接受学习任务。
此外,要使在学习上落伍的学生对学习形成动机,还必须使他积极参加集体的学习过程。
对于差生,应采取一系列教学和教育的措施:布置变式题,给他们提纲,吸引他们回答较容易的带暗示性的问题,机智地纠正他们的错误,进行鼓励和支持。这些措施能加强差生取得进步的愿望,使他们改变对学科的态度。
(三)掌握认识技能是巩固兴趣的基础
差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获得技能来维持。差生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加入集体的学习过程,才能感到进步的欢乐。
在课堂上对差生的活动及他们的认识兴趣的表现的观察表明,兴趣的高涨通常是在教师提出任务而学生有了定向动作的时候出现的,可是当学生动手解答习题时,兴趣就明显地下降。这与差生的认识技能薄弱而引起的困难有直接的联系。可见,掌握认识技能是使差生在课堂学习中采取积极立场的决定性条件。
在教育心理学书籍中,认为形成认识技能有两条途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是:拟定直接指导学生的思维操作及影响其进程的专门指示、规则和其他规范。间接途径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门挑选。这两条途径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
让差生掌握认识技能,应当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任务来看待。
在补课时和在课堂上,要向差生解释技能的意义、技能对获得知识的作用,并揭示技能的结构(向他们说明,什么是比较、概括等认识技能)。这里重要的是,不要让差生形式主义地背诵,而是真正领会智力操作的一般规则。
培养技能的工作,要在课堂上、补课时和完成家庭作业时,在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过程中来进行。在完成练习时,必须把难点分散,并且由教师给予合理组织、及时的帮助。
研究表明,要使技能为学生所领会,要使技能变得更灵活、机动,就必须用各种不同的教材、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重复练习同一种智力操作的结构。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培养差生掌握认识技能时,必须循序地培养每一种技能,并且说明各种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综合使用的方法。
在有目的地培养差生掌握智力活动的一定结构的工作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算法--即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解题的基本操作的精确的指令。
让差生也参与算法的制定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这一活动对差生来说具有创造性,它包括了所有的基本认识技能:分析,综合,区分要点,找出因果联系,等。
(四)成功是差生认识兴趣的重要动力
大多数差生在遇到困难和得到不及格分数时,会形成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力量丧失信心,放松意志努力,表现出对学习不好的学科冷漠甚至反感。差生的情感领域里发生的这些变化,对掌握知识的整个过程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里就有必要利用能够强化差生内部动力的那些因素。教师经过周密考虑的系统工作,保证差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有助于逐步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
追求成功是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一种十分强烈的动机趋向。
每一个学生都有这种追求,不管他在学业上是先进还是后进。
差生在学习上的成就,对于改变他们对学习落伍的学科的态度有特殊意义。一种活动愈是能满足个性需要和促进个性的发展,个性适应这种活动的水平就愈高。
利用成功作为刺激差生认识兴趣的手段,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对每一个差生的工作都能取得良好结果的心理准备。要创造使差生获得成功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运用设计的、组织的和交往的能力。
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差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考虑到他们的可能性和特点。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心理上和情绪上使差生有在学习上取得良好结果的准备。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鼓励和支持学生的成功愿望,保证使他们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表扬,把进步的结果告诉全班和家长。
为了创造内部的成功定势,教师组织的活动要保证差生有一种满足的心理状态。在这一活动中,入门性的作业起着特殊的作用。
给学生布置入门性作业的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做好自觉掌握新知识的准备,使差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共同参与者。给学生布置的这类作业,可以是复习有关定义和概念的,也可以是训练实际技能的。有时候可以从教材内容中抽出那些对掌握新规则有影响的因素来复习。
在课堂上要创造成功情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在情绪上感到满意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信心的时刻跟他们交往。在给这类学生布置的作业中,下述作业要占一定的地位:学生在以前的经验中完成这些作业有过成功,或者他们能完全独立地完成这些作业。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地完成作业,会有一种欢乐感。
在检查知识时,也可以用各种方法保证学生活动的成功:预先告诉差生在下节课上将提问他,在做练习前允许差生再按教科书复习一下将要用到的规则,对比较复杂的材料给学生以回答提纲,允许回答时使用墙上的或教科书里的图表,让学生把完成家庭作业将用到的规则写在笔记簿里。让胆小和思考慢的学生有较多的思考时间,教师在全班做独立作业时跟差生一起做个人作业。
(五)消除知识和认识活动方式中的缺陷
差生的顺利学习常常由于知识中的缺陷(空白)而受阻。弥补这些缺陷的工作,可在课堂上的个人作业中和课后的补课中进行。
教师对补课的看法各有不同:一些人持保留态度,另一些人持反对态度,还有一些人认为对差生不补课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