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教育目的,总是由所培养的对象来体现的。墨翟认为: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由此可知,墨翟对人才的宝贵以及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大作用,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不仅如此,他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打破贵族的尊尊、亲亲等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人才之众与其发挥巨大作用才能有所保证。
所以他喊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响亮口号。他大胆地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予之禄。”墨翟正是从“尚贤举能”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这一思想正反映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势力的要求,标志着领主贵族制度的崩溃和代之以官僚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墨翟有自己的一套主张,与当时的儒家等学派不完全相同。
可以说真正贯彻实行了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主张。墨翟明确地提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首先对他们施以严格的道德教育,授以各种专门的知识以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能一心为国为民“兴利除害”的“为义的兼士”。墨翟“为义”的含义,在他与弟子治徒娱和县子硕的谈话中讲得很清楚。他用筑墙为例说:
能筑的筑,能实土的实土,“为义”正是这样,“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在墨翟看来,“为义”决不是什么空洞的说教,它完全建立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要弟子学会一定的真实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而有一技之长,能干一定的实际工作。另一方面,“为义”也包含有墨家变革现实社会的美好愿望、高尚的理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墨翟教育弟子一定要做到:工作上能吃大苦耐大劳,“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上艰苦朴素,“以裘褐为衣,以为服”,不讲求享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自己的政治任务,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遵守墨家规定的严格的纪律制度。不仅如此,还应大公无私,团结友爱,特别是有坚强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禽滑厘守城,腹杀子,孟胜死难,这些都是最好的说明。
墨翟为了实现自己学派的政治理想,他所提出的教育目的和按此目的培养的学生,在当时与儒家培养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君子”,无疑是明显的对抗,是对当时领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一次巨大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墨翟对人的培养是成功的,有许多合理的进步因素,受到历代各家的赞扬和肯定。汉代陆贾说:“墨子之门多勇士。”淮南王刘安也说:墨翟的弟子“皆可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这不仅说明墨翟的弟子勇敢坚强,不怕牺牲,更为重要的是说明了这一切正是教育的结果。就连墨家的政敌孟轲也不得不承认:墨翟及其弟子皆能“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墨翟的教育目的,只能服从于他所处时代的他那一学派的政治目的,明显地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力量还很弱小,还不能代表那一时代新的生产关系,还不能形成潮流起到主宰时代的作用,所以,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强大和逐渐掌握政权,墨翟进步的并曾起过巨大作用的教育目的论以及他所代表的整个学派的思想,也就默默地融化消失了。